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
家庭和学习的共同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是中国文库为大家带来的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后,震惊社会。
做为一名教师,我不禁联想到一系列类似案件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让人不寒而栗。
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必然结果。
据调查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上升趋势。
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大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在生命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
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因素
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
通过近几年从教的观察发现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社会因素
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这些日益严竣的问题,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力求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我们把目光定于家校合作,多措并举,联手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形式,寻找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合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功能。
具体做法为
(一)理念提升
家校合作的基础是理念,家长和学校只有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实际的合作中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
因而,家长和学校应从一个理论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是推动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应把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学业成绩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状态和人格品质上来。
家长应当认识到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认识到教育孩子自己责无旁贷;学校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
用和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力,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两者密切合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灵一体发展。
(二)措施跟进
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沟通,拓展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学校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家校沟通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课程培训、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将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来,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同时也将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学校,综合各种信息对孩子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更合理地推动孩子的身心成长。
培养素质过硬的家校教育队伍
家长和教师都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因而家长和教师的素质也从某个角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必须要培养有相应素质的教师和家长队伍。
学校利用自己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为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培训平台,帮助家长优化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等,从而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3、开设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家校合作的主导除了家长,教师和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学校应当组织对全体教师的进修和专业培训,提升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和驾驭程度,按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学生发现的小问题予以及时的教育和疏导,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淤积的现象,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孩子年龄越小,家庭对其的影响越大。
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尤为重要。
一、家校共育对于小学的健康发展致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孩子最先从父母那
儿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
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
教育好孩子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
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二、充分调动小学家长的教育主动性,实现家校合作
现家校共育,教师首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
交流教育观念及对孩子教育问题方面上的认识,相互切磋,以达共识,商讨教育对策。
(一)、“爱孩子”是与家长沟通的基础
要实现家校共育必须经过小学教师的艰苦努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爱孩子”,要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
另外,老师对待家长还要做到和蔼可亲,言语恰当得体,让家长感到可亲可敬。
我们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只有认识统一了,教育目标才能一致,才能实现家校共育。
(二)、教师要信任、理解家长,要有服务于家长的观念
学校要做到充分发挥家长主动性的关键,在于信任、理解家长,要有服务于家长的观念。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只是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教师应该诚恳地给予指导,不能埋怨指责,更不能认为孩子的成长都是学校的功劳,孩子的缺点都是源自家长教育不当。
另外,我们在做家长工作时要有“服务家长”的观念,诚恳听取家长建议,把我们的工作做得使家长安心、放心、开
心,使家庭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和谐的亲密关系。
(三)、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庭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促进家长发挥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1、及时向家长汇报教育内容及孩子在校的表现
首先,要及时把学校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重点向家长介绍,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积极地作出配合。
另外,教师要向家长及时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研究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教育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2、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现在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但认识上有偏差重智轻德。
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绩争第一,对孩子的品德发展、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比较忽视。
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在孩子的文化学习、智力开发、才艺培养上,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成才。
其实,这些并不是决定孩子是否能有所成就的唯一因素,孩子的人品、性格同样重要。
赏识教育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教育要面向全体家长
对于家庭来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重视
对每个孩子家长的指导。
特别是对那些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教育能力较差的家长,教师更应该加以关注,因为这些家长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指导工作的重点不能单纯地根据孩子在校的表现来确定,还要根据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综合确定,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
(四)、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只有积极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共同使孩子达到最佳的教育目标,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家长应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
家长应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家庭生活环境应当清洁整齐,每一样物品都应有其固定的位置,注意培养孩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要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摆放碗筷桌椅、扫地、帮父母取放东西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讲卫生、有条理、负责任的生活行为习惯。
在家庭中,家长还要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建立尊老爱幼,夫妻互敬互助的良好伦理关系,如果父母之间感情淡漠,经常为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争吵、打架,势必会给孩子在心灵上留下阴影,造成心理伤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家长要不断学习思考,充实自己的科学育儿知识,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2、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待孩子要合理地掌握“爱”和“严”的分寸,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耐心听取孩子的合理的建议,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也要抵制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说服,绝不能姑息迁就。
3、家长以身作则,时刻做孩子的榜样
古人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才能有良好教育效果。
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并不能做到,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失去威信。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孩子。
家长是孩子榜样。
三、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作用
要实现家校共育,需要教师真正确立家长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育合作伙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资源,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特有的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的作用,扩大教育时空,更好地促进小学发展。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3篇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支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部曲”。
就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相对更为关键、突出。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学校教育则是支撑这一起点向更高、更科学方向发展的航标。
两者的密切配合,是小学阶段个体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更好地融合社会教育的基础保障,对个体一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因此,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延伸,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班主任工作——智慧爱生,让班主任做书写“爱”的人
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模仿力、观察力等良好品质培养的最佳阶段,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向引领、积极关注。
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作为班级的“当家人”、责任人,更是要第一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敏锐捕捉到他们健康心理中偶存的“阴云”现象,以便更好地促使家校交流沟通,用“爱”去化解“阴云”,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真谛。
用“爱”的化解过程中,我们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如在QQ上留言,发送E-mail、微信语音等。
但大多数时间,我们还是选择了书信这一传统的交流方式。
这样在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便捷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书信沟通的与众不同。
当下的学生物质充裕,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烈,看似什么都不在乎的外表
下有着一颗极其敏感的心,还特别爱面子。
特别在电子产品遍布生活各个角落的环境下,他们变得更加情绪化。
针对此种现象,我们更确信采用书信这一形式与其沟通、交流的必要性。
把“秘密”化为无声,把“关注”变为“悄悄话”,学生也越来越喜欢这一方式了。
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老师,做书写“爱”的人,有很多待我们去实践和摸索的空间。
二、重视家长会工作——精心安排,让家长做精神富足的人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能够让家长和教師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就孩子的学习及在校表现等问题进行坦诚直接的交流。
所以家长会的召开,不仅仅是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多地是家校两者就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及子女教育理念的碰撞。
在召开家长会之前,我们在实验班级做好了精心、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展览会”的模式呈现在家长们面前。
这样的形式一方面使家长们耳目一新,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家长们的紧张心理。
同时消除了家长们对日常家长会“诉苦”“告状”“排位子”等现象的认识。
我们把实验班级学生的写字、绘画、日记、作文、错题集等作品一一陈列出来。
充分利用空间位置,桌子放不下的,把作品张贴在墙上,展示在黑板上。
我们要的就是把学生最闪亮的一面给家长呈现出来,让家长擦亮眼睛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见证孩子在校的表现和成长,使家长的心里感觉
到“付出与收获”的甜蜜。
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自己的父母,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努力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使其心理与生理都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模式”起到推进作用。
三、重视家访工作——细心实效,让家校共育落到实处
通过总结以往家访的经验和不足,我们将家访这一重要形式的要求更加具体精细化。
首先电话联系,商量家访时间。
与家长沟通时,需要注意在向家长陈述学生在校表现时,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要将学生近期在校的各种表现告知家长,如怎样主动帮助别的同学,有哪些闪光点,各种习惯等,同时要表明自己对此表现的态度和立场。
其次要耐心听家长讲孩子在家的表现、思想状况、性格特点等问题,虚心听取家长对老师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家学习的环境,留心观察家长的教育方法、思想素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如果发现什么问题,要及时诚恳地向家长提出改进意见,还要根据家长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他们交换自己的看法。
家访时随带家访记录本,对于明显问题及家校教育思想的差异,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建议要及时记录下来,提升家访工作的实效性,便于问题的及时反馈
及班主任工作的自我反省。
四、重视家校开放日——透明参与,让家长感受常规的重要
在课题研究实施中,我们采用“透明开放”的形式,通过积极开展家校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通过与学生一起上课、下课、午间休息、活动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一日常规流程,了解自己孩子课上的情况、与同伴交往的情况等,这对于家校齐努力解决孩子存在的心理现象及习惯问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家长参与的课堂中表现得非常积极,特别是家长来访的学生,当着自己爸爸妈妈更是积极表现,积极踊跃回答问题。
家长都十分自觉地配合老师管理班级,积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工作的琐碎和繁杂。
每次家长离校时都会在家长记录表上用话语表达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此外,在“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还设立了家长心理学堂、家长论坛、“大手牵小手”活动月等活动形式,以学校为教育平台对家长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此更好地达成家校共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