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枚的山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袁枚是清代中叶文坛极富才情的文学家,他在诗歌、散文、小说、诗论等方面均有建树。
自乾嘉时期至今的200余年,对袁枚及其作品的评论,可谓褒贬不一,角度也迥然不同。
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袁枚的创作、生平事迹、思想、文学主张几个方面。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袁枚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但是对于袁枚的文学创作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袁枚作品文本的解读、阐释和评论一直是袁枚研究的薄弱之处。
在中国文学史上,袁枚首先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存在的,袁枚能够享誉清代文坛,也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对袁枚的诗歌创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深入的了解这位诗坛领袖。
通过研读《小仓山房诗集》,我们不难发现山水诗在其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袁枚在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诗歌都是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有感而作,风格多样,以情写景,深深的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换言之,袁枚的山水诗创作与他的力主性灵的诗歌理论和美学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在分析袁枚的山水诗创作对前辈诗人的继承的基础上,力图将他的“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与山水诗创作相结合,从而向读者展现出袁枚的山水诗所独具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魅力。
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了学术界关于袁枚山水诗的研究状况以及最新动态,指出作者进行研究的起点以及试图达到的目标。
第一
章从当时出游的社会风气,袁枚壮年归隐,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游历山水和进行诗歌创作以及前辈诗人对袁枚的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袁枚创作山水诗的主要条件。
第二章描述了袁枚山水诗惟吾所适、诗尚自然的艺术风貌,从浅易晓畅、通俗自然的语言,到妙合无垠、恰到好处的用典,从白描手法到古体诗和大型组诗和诗群的表现形式的运用,具体的展现出袁枚的山水诗自兼众妙而又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结合袁枚的性灵说理论,详尽得分析了袁枚的山水诗所具有的美学魅力。
袁枚的山水诗意象灵动活脱,洋溢着勃勃生机,带给入一种生意盎然的生命体味。
袁枚常常在这些新颖奇巧、轻快灵剔的山水诗中融入难得的恢谐幽默,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色。
同时,诗人天马行空、出人意料的想象以及由此而创造出的种种奇特意象,使其山水诗呈现出奇美的风貌。
袁枚的山水诗兼容并蓄,遂成一家,融生趣、谐趣、奇趣为一体,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袁枚,山水诗,诗得平易,惟吾所适,趣
ABSTRACT
YuanMeiisafamousliterateinthemiddle
periodofQingDynasty.He
hadhadachievementsintheaspectssuchas
poetry,prose,novelandpoetrytheory.FromQianlongandJiaqingperiodtonow,thecommentsonYuan..
Meiareverydifferent.Inaword,thecomments
onhiscreation,thoughtandpropositiononliterature.Thoughtherearesomenewdevelopmentindepthandwidthinresearch,itisnotenoughfortheliteratecreationresearchof
YuanMei.Becauseonchineseliteraturehistory,YuanMeifirstis
onefullofwitpoetexist,thereforeforYuanMeitheresearchofthepoemcreationofishelpfulforourmoreobjectivethoroughunderstandingthispoetryplatform1eader.
ThroughreadingYuan’Spoetry,wefindthatscenerypoetryhasabigpr—oportion.EspeciallyinYuan'soldage,hecreatedplentyofscenerypoetry.ThisthesisisbasedonYuanMei‘Spoetrycreationinheritancefromthepre.decessoranditwillattempttodisplaythepoetryaestheticsglamourandtheartiaiccharacteristics.
TheprefaceiSmainlyaboutthenewestdevelopmentofresearchYuanMei’Sscenerypoetryaswellasthecreationconditionsofscenerypoetry。
Pointoutthestartingpointthatauthorstudies,aswellasattemptthe
goalthatreaches.ThefirstpartisaboutthemajorpoetrycreationconditionFr-omthesocialconductthattouredatthattime。
YuanMeiretiredwhenhe
wasyoung,SOhehadadequatetimetotravelandcreatescenerypoetry.ThesecondpartdescribesYuanMei。
Sscenerypoetryartisticcharacteristics.Inc—ludingnaturalpoetrystyle、thelanguageofcommonnatureandtheskillofdescription.ThethirdpartanalysesYuanMei’Saestheticsglamourfromth—
reeaspects·
Thescenerypoetryoftenpicksinthesenoveloddskilful,brisspiritsinblendinrarehumorous,thismakehisscenerypoetryhavestrongsubjectivecolourandcharacteristic.Atthesanletime,hisstrangeimaginationmaketh-osescenerypoetrypresentspecialstyleandhavestrongartisticinfluenceforce.
KeyWords:yuanmei,scenerypoetry,uncomplicated,suit,interest
刖吾
袁枚(1716—1797),字予才,号简斋,又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仓山叟、随园老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中叶文坛极富才情的文学家之一。
袁枚倾毕生之精力致力于诗歌刨作,留有《小仓山房诗集》三十七卷,《小仓山房涛集补遗》两卷,共收录了诗人21岁至82岁60余年的诗作共4480首,而实际上袁枚一生创作的诗歌远远不止这些。
他晚年创作的《随园诗话》旗帜鲜明的提倡作诗要“独抒性灵”,突破了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格调说、肌理说的樊篱,为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围绕袁枚及其性灵诗作,形成了清代中叶最有影响的诗派之一|生灵诗派,袁枚成为公认的乾嘉诗坛的盟主。
通过研读袁枚诗集,我们不
难发现山水诗在袁枚的诗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大部分系袁枚晚年所作,这些诗歌语言质朴、句式灵活、以情写景、风格多样,深深地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换言之,袁枚的山水诗创作与他的力主性灵的诗歌理论和美学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乾嘉时期至今的200余年,对于袁枚的诗歌创作的评价时断时续.毁誉不…:清代学者对于袁枚的评价往往流于只言片语,多散见于一些诗话作品和各类著作之中。
“乾隆三大家”的其它两位诗人蒋士铨和赵翼对袁枚的诗歌创作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蒋士铨认为袁枚的诗“难达之情息息欧,难状之景历历追”,o赵翼则盛赞其诗“不拘格律破空行,绝世奇才语必惊”,圆在袁枚殁后,姚鼐等人仍对袁枚的诗才大加肯定。
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注意到了袁枚的诗歌中所体现出的独抒性灵的风格特征。
袁枚的女弟子会纤纤评价说:“余读袁公诗,取《左传》三字以蔽之,日‘必以情一。
@叶衍兰评价袁枚“诗文皆专写性情,无不达之意”。
@这些评论或多或少的道出了袁枚诗歌的显著特征,为后人更加深入的研究袁枚的诗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清代对袁枚大加贬抑的也不乏其入,尤其是道(光)成(丰)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袁枚身上的光环渐次隐去,对袁枚的批评与非议渐多。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学者章学诚,他影射袁枚道:“近有倾邪小人,专以纤佻浮薄诗词倡导末俗,造然饰事,陷误少年,蛊惑闺壶自知罪不容诛,而曲引古说,文其奸邪。
”固还有人认为袁枚“蔑
o《读随园诗题词》,《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页。
‘偶Nd,噎:th房诗集再题》,‘赵翼诗编年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83页。
‘随园诗话补遗》.《袁枚全集》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3页,。
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囊枚评论资料》。
《袁枚全集》八,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年,第4页。
1
弃儒先,怪僻悖道,诗文鄙陋亦不足观。
少年子弟一阅是集,必将坏其心术,日趋浮薄”,。
这些诋毁之辞明显是从维护封建道德的角度出发,教化色彩非常明显。
自晚清至20世纪70年代,对袁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随园诗话》上面,围绕袁枚提出的性灵说理论展开~系列的论辩,这一时期,袁枚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自1979年开始,对袁枚的诗歌的评论进入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
主要研究文章有王英志的《袁枚“性灵诗”的特色》、胡明的《袁枚诗歌初论》、陈少松的《袁枚和赵翼的诗和诗论》、刘世南的《论袁枚思想及其性灵诗》等,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袁枚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分析。
严迪昌和朱则杰分别撰写的《清诗史》也都专设章节来论述袁枚的诗歌创作。
严迪昌的《清诗史》在第三章“袁枚论”的第五节“袁枚诗的成就”中指出人们对袁枚不必求全责备。
“一个大诗人毕生创作数千首诗,能有几百首好诗已无愧‘大家’之称。
……袁枚的诗原本复杂,何况相对于正宗诗统言之,显得很‘野’,所以向来褒贬悬殊。
”…‘论定袁枚的诗,应将视野集注于他的‘真性情’上,他的诗实践是与理论创导一致的,至少是同步的。
”o他认为:“中国诗史,到清代袁枚的反拨、拨击,乃是最后一次诗的生命——诗的本体生命的潮起和强力奋振。
”o
朱则杰《清诗史》在第十一章“袁枚和清诗的解放”专设“袁枚的性灵诗”一节,将袁枚诗歌从内容上划分为“直接抨击封建制度”、“极其重视下层人民”、“大胆表现男女之情”三个部分,在诗歌艺术上则“具有自由独创的特点”,@‘‘风趣诙谐,时近幽默”。
认为“袁枚的诗歌创作确乎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地束缚,形成了诗歌创作自我的面貌”。
总之,说袁枚是清代“第一个在自己的创作中真正显示出清诗特色的大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
值得一提的是王英志先生在《性灵诗派研究》和《袁枚评传》两部著作及一些相关的文章中均提到了袁枚的山水诗创作。
《性灵诗派研究》一书将袁枚的诗歌分为“真性情诗”、“讽喻诗”、“山水景物诗”三个类别,首次关注到袁枚的山水诗创作。
《袁枚评
”《袁枚评论资料》.《袁枚全集》A.江苏吉籍出版社,1993年,第23臻。
o严迪昌.t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第807页。
I刈上,第808--809页。
9同上.第8l5页。
o朱则杰.t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5页。
o同上,第257页.
o同上,第259页。
o同上
传》的第六章“晚年红粉青山”专设“壮游万里”~节来论述袁枚一生壮游万里的经历,根据袁枚的游踪对他的山水诗创作进行分组,使人不仅对袁枚~生游历路线一目了然,而且对袁枚的山水诗也有较为整体的把握。
第十二章从选材、意象、风格、语言等方面概括了袁枚诗歌的艺术特征。
2003年出版的石玲的《袁枚诗论》是研究袁枚诗歌的一部力作,该书从袁枚所娃的时代背景,袁枚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及诗歌的体裁、内涵、美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袁枚的诗歌。
在宏观上对袁枚的诗歌进行了梳理,虽然没有专门分析袁枚的山水诗,但是这一研究思路对研究袁枚的山水诗具有启发价值。
这一时期发表的关于清代山水诗的文章均提到了袁枚,郭纪金《古代山水诗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一文中评价袁枚“其山水诗清新而有个性……新中见巧,常被人称道”;王琳的《清代山水诗管窥》评论袁枚的山水诗有的“以娟秀活泼见长”,有的“善于捕摄小景作细微刻划”,有的“借描绘山水而抒写理趣”。
时志明的《清代山水诗的因变创新论略》在论述清代山水诗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提到了袁枚的大型组诗。
时志明的《其人其笔两风流,绿水青山伴白头——清代诗入袁枚山水诗论》是一篇专门论述袁枚山水诗创作的文章。
作者将袁枚的山水诗归纳为江浙山水、黄山风光、两广秀景三类,继而又从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语言运用诸方面仔细的分析了他的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对研究袁枚的山水诗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上,袁枚首先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存在的,他~生不仪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而且还有一套较成系统的诗学理论——“性灵说”,这一理论既是诗人一生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评价一切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
要研究袁枚的山水诗自然不能离开他的性灵说的诗学主张,因此,本文力图将袁枚的性灵说理论与他的山水诗创作相结合,发掘出袁枚的山水诗所独具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魅力。
第一章袁枚创作山水诗的主要条件
袁枚九岁时便开始作诗,一直蓟生命的最后一息始终笔耕不辍。
在现存的四千余酋诗作中,山水诗有二百多首,这些诗歌都是诗人游历时的即兴之作,内容丰富,_I)cL格多样,忠实记录了诗人一生的出游路线、沿途的山水风物及诗人的所感所想。
一、身处盛世,出游成为一种风气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嘉庆二年(1797),一生历经康熙、雍J下、乾隆、嘉庆四朝,此时也正值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繁盛时期——康乾盛世,强盛的封建帝国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
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得到空前强化的同时,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得到空前的加强,历代没有解决的西藏、新疆、蒙古诸问题在这一时期得以妥善解决,使得清朝的版图逐渐扩展。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鳗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疆域广大的封建帝国,这便为广大文人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
再者,清王朝立国之初,其文治武功已露端倪,尤其到康乾时代,更加声威显赫。
为了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皇帝常常出巡南北,为许多文人墨客提供了随驾出游,扩展视野的机会。
如纳兰性德,以侍卫身份多次随皇帝出巡,北至松花江畔,五台山麓,南到六朝金粉的南京,水软山柔的姑苏。
在《松花江》、《山海关》、《江行》等诗中他将塞外的雄健刚劲,江南的秀丽清绝融为一体,构成了他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再如查慎行,曾两度随乾隆帝狩猪辽东,扈驾出猎之际,他创作了大量描写塞外奇景的山水诗,这些诗不仅是查慎行扈驾北巡的记录,而且也展示了塞外辽东风光,诗人以雄健苍劲的笔墨,尽情而酣畅的描绘了所见所历的山水景物.让读者领略了一个从未涉猎过的奇丽境界。
康熙帝玄烨亲政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修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腱.社会物质财富空前丰盈,原有的商业中心城市再度繁荣起来,发展成为商业大都市,贸易往来频繁,由此带来的交通的发达便利,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文人提供了游历天下、遍赏山水的优越条件。
以上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在清代文士中逐渐形成了出游的风尚。
清代诗人大都有出游三山五岳的经历,王士祯、洪亮吉、赵翼、黄仲则等著名的诗人都曾遍历名山大川,
从而能够创作出风景各异的山水诗作,这一出游的风气自然也会影响到袁枚。
二、诗人壮年归隐,衣食无忧
袁枚出生于~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幼有异禀,天分甚高,十二岁举秀才,二十四岁考中进士。
改庶吉±,入翰林院,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但三年之后却因为满文成绩列为最下等而被外放,不为朝廷重用,这是袁枚生平第一次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引发的失落与不平,流露在他的诗作中:“顷刻人天隔两重,难从宦海阀前因……三年春梦玉堂空,弼马萧萧落时中。
”o在上任途中袁枚遇到了同样仕途不得意的徐国英将军,两人互诉愁肠,原本积极入世的袁枚此时初露归隐之意:“将军言毕我心死,君不见长枪大戟犹如此!”@为官七年,袁枚颇有政绩,但是官场中的违己逢迎、明争暗斗令他身心疲惫,再加上大学士尹继善荐举袁枚作高邮知州意外的被吏部驳回,这第二次的打击让袁枚认清了统治者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彻底心恢意冷,执意辞官,34岁便隐居“随园”,开始了长达50年的归隐生活。
归隐初期,袁枚的生活日渐拮据,大概是因为为官清廉,积蓄原本不多,再加上修建随园时开销较大。
但仅仅几年以后,深谙营财之道的袁枚却让一大家人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
除去租赁田地获得收益之外,袁枚主要以卖文为生。
随着袁枚在文坛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出高价请他撰写传记、墓志者甚多。
其中不乏豪门巨富,有时一篇墓志竟然有“千金”的润笔。
此外,袁枚还将自己的多部著作印刷出售,成为当时的畅销读物,收入不菲。
到暮年时,袁枚已有“田产万金馀。
银二万”,其他书画,古董也不在少数,正是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基础,袁枚才能过着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
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供自己自由支配。
“随园”是袁枚花费300两白银购买的一处私家园林,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和它有着不解之缘;它曾是东晋太傅谢安的住地,亦是唐代诗仙李白一生所向往的居所,康熙年间,它又成为江宁织造隋赫德的寓所,隋赫德就是曹雪芹的父亲曹烦的继任,因此直至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随园”实际上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旧址。
袁枚遵循着任随自然。
就势取景的原则,对园林进行了改造和修建,为其命名为“随蠲”,成为清代著名的私家园林。
袁枚隐居后不问世事,或是在风景秀丽的随园读书创作,以诗文会友,或是携友出。
《改官白下留别诸同年》.《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吉籍出版社,1993年,第3I页。
《陇西将军歌》.《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3页.
5
游,流连于景致各异的自然山水之中,而且袁枚一生酷爱山水,对大自然始终有着强烈的向往,自壮及老,游兴日笃,正如他自己所言:“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
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
”。
63岁得子“阿迟”之后,袁枚更加频繁的出游,将届八旬,犹有“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重携灵寿杖,真渡大江眷”圆的豪情。
诗人的足迹不再拘于江浙而是扩展到安徽、江西、山东、陕西、福建、广西、湖南、湖北等地。
所以姚鼐评价袁枚“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并非虚言。
游历山水和创作诗歌是袁枚的两大密不可分的人生乐趣,袁枚曾经在诗中说:“老去游踪怕暂忘,纪行连日有诗章”。
回诗人足迹所到之处,均有长歌短吟以叙其行。
这一时期他的山水诗创作达到了高峰,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
袁枚在67岁时携弟子刘霞裳同游天台山和雁宕山,创作了诸多描摹天台雁宕的诗篇。
《到石梁观瀑布》、《次日再往观瀑》、《水珠帘》、《三井坑望瀑》这些诗描写了天台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壮观气势。
《天柱峰》、《老僧岩》、《美人石》、《展旗峰》、《剪刀峰》、《玉女峰》、《卓笔峰》这些诗则将雁宕诸峰的形态状摹的生动逼真。
68岁时,袁枚在刘霞裳的陪同下出游黄山,途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以超人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描写力,从不同的视角来刻镂雕琢黄山美景:《一路望天都、莲花二峰半为云掩,到院少顷始露全峰》描写了黄山的神秘;《雨后自文书院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一线天、鳌鱼洞、是黄山最险处》描写了黄山之“险”;《宿狮子林,晨起登清凉台看云铺海》描写了黄山所特有的云海。
出游武夷山是袁枚的夙愿,在71岁时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仙霞岭、曼亭峰、伏虎岩、伏羲洞、斗眉峰、换骨岩、积翠岩均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同时也都被诗人…·收入诗歌之中,成为一幅幅风景绝佳的山水画卷。
诗人早年曾在桂林留下传世之作《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对桂林的奇山秀水进行赞美和歌颂,69岁时诗人重游广西,得以饱览秀丽奇绝的桂林风景,同时又创作了数首山水诗盛赞桂林山水,将几十年前未能领略到的桂林美景收藏在诗歌之中。
总之,三山五岳的奇峰竣岭无一不在袁枚笔下腾空卓立,五湖四海的瀑布流泉无一不在袁枚的诗中飞舞蔓延。
难怪“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赵翼颇为羡慕的称赞袁枚“其人。
《随吲诗话朴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35页。
《二月十八日重游天台》,《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21页。
《随园君墓志铭》,《袁枚全集》八,江苏吉籍出版社。
1993年,第6页。
《老去》,《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杜,1993年.第620页。
与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
”。
阅读袁枚的山水诗,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光,心绪也随着诗人一同起伏跌宕,久久沉浸在或恢弘壮阔或清新静谧的似画如梦的景色之中。
三、袁枚善于广采博取、汲取众长
袁枚曾说:“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丽善学者,得鱼忘签.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叭‘自古名家诗,俱可诵读,猎取精华。
譬如黄蜂造蜜,聚百卉以成甘,不可节女守贞,抱一夫而不嫁。
”@认为“我辈独树~帜,则不得不兼览各家,相题行事。
”。
通过研读袁枚的山水诗,我们发现杨万里和查慎行对袁枚的影响比较直接而明显。
杨万里是南宋最富创造力的诗人之一,其诗幽默风趣,新奇活脱,语言浅易,别具一格,时人称之为“诚斋体”。
杨万里有一首诗表达他的诗歌见解:“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风流。
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这首诗可看作是他的诚斋体的宣言,不拾人遗唾,不傍人篱下,要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特色。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丈夫贵独立,各以精神强。
于古无臧否,于心有主张。
肯如辕下驹,低头傍门墙。
”这一主张与杨万里是一脉相承的。
杨万里的山水诗创作实践着“作家各自一风流”的主张,既不同于谢灵运外在于自然的模山范水,也不同于王维心物一体的思与境谐,在格物致之的时风的熏染下,借移情于物实现自然的人化,拓展出山水诗的新境界。
他以通俗浅显、清新灵活的笔致,将臼常生活中所见的平凡的山水景物,描写的玲珑剔透,意趣横生。
《宋诗钞》评价道:“不笑不足为诚斋诗”,袁枚则宣称“诗能令人笑者必佳”,他的山水诗具有浓厚的“谐趣”,明显表现出对杨万里诗歌的喜爱与模仿。
查慎行是与王士祯、朱彝尊、宋琬、施润章、赵执信等诗人齐名的清初六大家之一,更是浙派诗人的带头人和成功实践者。
他的诗歌境界开阔,气势宏大,辞意畅达舒展,擅长白描手法,语言质朴无华,与神韵诗派追求“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清淡闲远lxL尚相互辉映,成为清初诗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查慎行在作诗技法上深受宋诗的熏陶,又有黄宗羲、钱澄之等大师的指点教导,因此其诗在技巧上刀笔成熟,刻划工细,自然天成,大量运用白描,袁枚高度评价了查诗的这一特色:“他山是自描高手,一片性灵,。
《小仓山房诗文集题词》,《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杜,1993年,第3页。
《随园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同上。
《再答李少鹤》.‘小仓山房尺牍》.江苏古藉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
痛洗阮亭敷衍之病,此境谈何容易。
”o受其影响,袁枚在创作山水诗时也喜欢运用白描手法。
屈原、陶渊明、谢眺、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等都是袁枚所喜爱的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袁枚自然而然的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顾实评价袁枚的诗“有杜韩之排霁奇隽,有王孟之清腴,有温李之切丽,有韦柳之奇隽,有李白之飘逸,有元白之淡永,然一字一句,不问其来历有无。
直抒胸臆,得其神似者,其孤诣独造之妙也。
”。
这实际上是评价袁枚善于汲取众长,广采博取,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就袁枚的LU水诗自兼众妙的这一特点,我们在下面的行文中将会分别作仔细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小仓山房尺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70页。
顾实刚,《中国文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309页。
第二章袁枚山水诗的艺术风貌
袁枚“诗写性情,惟吾所适”的诗歌观念,将裹附在诗歌上的层层束缚,统统剥去,使诗歌回归本真,这一诗歌主张在他的山水诗歌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袁枚的转益多师,善学善用的诗歌理论也使得他的山水诗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兼容并蔷,遂成一家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诗得平易
一.语言浅易晓畅,自然天成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艺术,题材、意象、情调归根结底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也可以说,语言是决定诗歌特点的一个基础因素。
袁枚在《自题》诗中说“不矜风格守唐风,不和人诗斗韵工。
随意闲吟没家数,被人强派乐天翁。
”。
又在《读太白傅集序》中说“人多称余诗学白傅,自惭平时于公集殊未宣究。
今年从岭南归,在香亭处借长庆集,舟中读之,始知阳货无心,貌类孔子。
”圆由此可知在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袁枚诗歌在语言上具有通俗浅易的特点,认为其与白居易“老妪皆解”的语言风格相近,袁枚后来也认为自己“阳货无心,貌类孔子”,承认与白居易有共同之处,即在诗作的文字上有坦率、平实、通俗、浅易的作风。
袁枚的山水诗中有许多语言平淡而又诗意盎然的佳作,如他在游览桂林时所作的《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舟中即景而作,只截取了在漓江上行驶的一个片断进行简单的描摹。
江水清澈透明,两岸的青山倒映其中,小舟行驶到这里就仿佛在山顶上前行一样,诗人运用如此自然而流畅的语言,传递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不加雕饰浑然天成。
再如《月夜断桥独坐》:
一轮月,一个我,半夜断桥相对坐。
湖光照月月增清,月色当湖湖更大。
满湖烟起将山蒸,山容若睡唤不应。
我亦下桥觅归路,紧认僧庵一点灯。
诗的第一句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且二者也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皓月当空,湖面平静,雾霭阵阵,群山未醒,诗人坐在桥上,享受着。
《小仓山房诗集》t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50页。
o同上,第7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