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面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音乐《阳关三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采用古诗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能背诵曾经学习过的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吗?”学生集体背诵。

之后,教师请学生分享对于《送元二使安西》的了解。

从古诗情感引申到音乐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由此顺势导入本课《阳关三叠》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
1.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是什么速度?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沉稳、坚定,速度为中速、稍慢的。

2.聆听《阳关三叠》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通过对于场景的描述,描绘的是送别友人的场景,感受到依依惜别,浓郁的离别之情。

(三)深入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聆听歌曲范唱《阳关三叠》,并提醒学生对于嗓子的保护。

2.教师弹奏旋律,与学生共同跟唱高声部。

教师提问学生: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每句旋律的强弱变化,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这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情感。

4.教师指挥,学生完整演唱高声部。

5.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歌词,并提问学生:歌曲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带有依依惜别之情,歌曲主要是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中公讲师解析
6.教师、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完整演唱《阳关三叠》
(四)巩固提高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采用各种形式表现《阳关三叠》。

学生表现,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教师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呼吁学生珍惜友谊,互相关爱。

作业设置:思考古诗与音乐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阳关三叠》这部作品。

【参考答案】
《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是目前所见的一首中国古琴曲。

“三叠”指的是歌曲
反复叠唱三次。

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对古琴曲产生兴趣?
【参考答案】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行为才可进发而成一种有利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向学生强调民族
音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民族音乐,为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公讲师解析
(2)精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引发到对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

因此,要使学生学好知识,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3)根据实际适当运用讨论教学
通过平等坦率的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与教材内容进行对照,融会贯通,既实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受约束,并保持学生的热情,同时也保持了课堂纪律良好。

高中音乐《彝族舞曲》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查找关于彝族的风俗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知识竞答赛“彝族风俗知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左脚舞、姑娘房、跳菜。

)
2.教师提出问题:彝族的代表民间乐曲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阿细跳月、烟盒舞曲等。

由此,引入新课,由《烟盒舞曲》《海菜腔》改编的《彝族舞曲》。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体会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抒情优美的情绪,由琵琶演奏。

2.请学生根据以往对音乐及乐器的了解,简单说一下琵琶这种乐器,及琵琶的演奏形式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总结:琵琶,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四根琴弦。

琵琶的音效效果被唐代诗人白居易描述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及伴奏。

3.教师请学生再听乐曲,并说一说本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琵琶独奏。

(三)深入赏析
1.再次聆听《彝族舞曲》,请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谱例,聆听并思考: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分为九个部分。

2.分段听赏主要旋律乐段。

(1)分析A段
①聆听A段,教师提问: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总结: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B段(abcd.)
①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刻画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

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探寻音乐的曲式结构。

再次欣赏全曲,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的总结:随着音乐的播放,彝族人庆祝火把节的故事逐渐展开,代表每个主题的图片依次出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乐段中选出与之对应的火把节活动情节。

乐曲播放完毕,几幅与乐曲同步的音乐主题图片也就依次出现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图也就清晰呈现出来,从而引出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四)巩固提高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学生自由表现,教师给与评价。

(五)小结作业
1.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下课后,请学生欣赏彝族的另一首代表作《阿细跳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拓展一下关于本曲的背景知识。

【参考答案】
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创作完成于1960年,是在云南彝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

乐曲采用我国传统音乐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不同音乐段落分别表现出悠扬、优美、欢快、粗犷、热烈、流畅、粗壮、倾诉、朦胧、柔美幸福等不同的音乐情绪或意境,用以表现彝族人民的生活及风俗场景。

中公讲师解析
2.除了本节课的导入方式,你还了解哪些课堂导入方式?简单介绍一种。

【参考答案】
视频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古诗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

故事导入:采用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进行导入,可与本课课题、歌词内容等有关系,抓住学生心理,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音乐《祖国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我的祖国》,请学生说一说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情感,歌曲前半段悠扬、抒情,后半段激昂,通过对祖国的赞美,也表达了抗战儿女保卫祖国的决心。

中公讲师解析
由此,引入新课,祖国题材歌曲《祖国颂》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体会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合唱曲,气势磅礴、优美清淳,赞美之情。

2.请学生简单说说对于《祖国颂》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做适当总结:《祖国颂》是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八周年所拍摄的,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其中有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

(三)深入赏析
1.再次聆听《祖国颂》,请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歌词及提示,聆听并思考: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2.教师再次请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并说说你是怎么进行划分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部分采用领唱、合唱的形式;第二部分旋律抒情、宽广;第三部分为歌曲第一部分的再现。

3.分段赏析主要旋律乐段。

(1)分析第一部分
①教师请学生跟琴演唱第一部分,教师提问:这段歌曲旋律如何?描述了什么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舒展开朗,热情赞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提醒学生注意歌曲情绪的表达,悠扬、坚定的感觉,及流畅、连贯的声音。

(2)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跟音频,朗诵第二部分歌词,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相对旋律抒情宽广,描绘了祖国各地繁荣昌盛的景象。

(3)分析第三部分
学生跟音频演唱歌曲,并思考:这一段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第三部分为歌曲第一部分的再现,意境更为瑰丽,显示出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和人民的豪迈气概
4.教师采用指挥手势,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演唱完毕,进行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为单三部曲式。

5.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自由表现,教师给与评价。

(五)小结作业
1.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下课后,请学生搜集关于“祖国”的歌曲,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拓展一下关于《祖国颂》的背景知识。

【参考答案】
《祖国颂》是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八周年所拍摄的,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其中有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

这是一首单乐章合唱曲,气势磅礴、优美清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全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领唱、合唱的形式,旋律舒展开朗,热情赞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第二部分旋律抒情宽广,描绘了祖国各地繁荣昌盛的景象。

第三部分为歌曲第一部分的再现,意境更为瑰丽,显示出伟大祖国的前进步伐和人民的豪迈气概。

2.简单说说对于颂歌的了解,并设计一个活动环节。

【参考答案】
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

教学活动:
(1)教师请学生说说作品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并说说歌曲的体裁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总结:歌曲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繁荣情景的描述,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类似于这种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的作品,一般为颂歌。

(2)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自由讨论并进行展示。

教师组织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评价。

第二批
高中音乐《东西南北茉莉花》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下午吉林省四平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东西南北茉莉花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课程中设置合唱环节;
(2)教学过程中包含指挥演唱环节;
(3)对歌曲的背景知识进行补充讲解。

答辩题目1.不同地区的《茉莉花》都有什么特点?
2.教学过程中是怎样设置合唱环节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分别演唱《川江船夫号子》和《哈腰挂》,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分别是什么?所属的民歌种类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表现的歌曲,是四川的船渔号子《川江船夫号子》和黑龙江的搬运号子《哈腰挂》;它们都属于汉族民间歌曲,汉族的民歌除了号子以外,还有山歌和小调。

引入课题,《东南西北茉莉花》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平稳流畅、婉转悠扬、抑扬顿挫、豪放激昂,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与纯净。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根据我国东、西、南、北四个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汇编的女生合唱,全曲一共为四个乐段,属于汉族民歌中的小调。

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边唱感受音乐结构;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每个乐段的不同,音调不同;
4.教师讲解每个乐段的特点,并分段教唱。

第一段《茉莉花》音调平稳流畅,朗朗上口,和声声部饱满充实,声音柔美而结实。

第二段《茉莉花》音调婉转悠扬,感人肺腑,高低声部的轮唱呼应使旋律迂回曲折。

第三段《茉莉花》音调抑扬顿挫,一领众和的合唱诗人精神焕发。

第四段《茉莉花》音调有力,豪放激昂,旋律跳动;
5.分声部进行学习,体会不同声部的音响效果,强调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进行;
6.教师指挥学生合作演唱歌曲;
7.填词演唱歌曲,并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特征。

8.分组进行竞赛演唱,并进行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歌曲《兰花花》《下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同时介绍山歌的分类与特点。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东南西北茉莉花》,领略我国东、南、西、
北不同的音乐风格。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到民歌的风味,能够传承我国的民间音乐,发扬优秀文化。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民歌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茉莉花
张文俊编曲
第一段:流畅
第二段:悠扬
第三段:一领众和
第四段:豪放
【答辩题目解析】
1.不同地区的《茉莉花》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江苏地区的《茉莉花》曲调婉转流畅、优美动听,具有南方民歌的细腻之感;河北的《茉莉花》其速度缓慢,旋律委婉,且旋律中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具有一定戏曲音乐的特色;东北的《茉莉花》则比较的爽利、直接,具有热情爽朗的风格特点。

2.教学过程中是怎样设置合唱环节的?
【参考答案】
(1)首先教师弹琴带领学生熟悉旋律并小声哼唱;
(2)之后带领同学分声部对歌曲进行学习,体会不同声部的音响效果,强调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进行;
(3)最后教师指挥学生进行合唱。

高中音乐《教我如何不想他》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下午安徽省合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教我如何不想他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合作环节;
(2)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置教唱环节;
(3)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作品进行赏析。

答辩题目1.简单拓展一下关于赵元任的了解。

2.除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怎么让学生学会“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的?请细致说明。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海韵》,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婉转优美的,是赵元任所创作的,今天带领大家再来学习一篇赵元任所创作的歌曲,顺势揭示课题《教我如何不想她》。

(二)感受体验
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带有京剧的曲调特点。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借着对景色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三)深入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作品,并提问学生:旋律在进行上有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进行平缓,优美抒情。

2.教师利用成语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同头换尾,讲解同头换尾特点。

3.再次感受旋律,教师提问学生:同头换尾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同头换尾指旋律在变化重复时,只有尾部有变化,其余部分都保持原样,有利于巩固主题旋律。

4.教师与学生共同演唱歌曲
5.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创编,并巡回指导。

6.教师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并请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全体学生表现做总体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为主题,请学生讲自己创编的曲子进行演唱,给出大家1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的练习,在同学们练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下台进行相应的演唱指导,时间到后请个别同学上台进行展示。

老师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歌词是歌曲创作的依托和基础,歌词本身应该具有歌唱性,除了优美,更多的要考虑歌词中所想要抒发的某种情感。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歌词创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呼吁学生要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布置课后作业:试着为自己创编的旋律进行编词。

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教我如何不想她
1=E 3/4
深情地,优美的
同头换尾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拓展一下关于赵元任的了解。

【参考答案】
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

赵元任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

赵元任翻译的代表作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2.除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怎么让学生学会“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的?请细致说明。

【参考答案】
主要采用的是“成语接龙”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特点。

(2)教师引入“鱼咬尾”概念,并进行讲解。

(3)采用“成语接龙”的游戏,帮助学生了解“鱼咬尾”的特点。

(4)教师示范创编,帮助学生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步骤
(5)学生自我形成小组进行创编。

高中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下午广东省深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掀起你的盖头来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设置二声部合奏环节;
(2)教学过程中弹伴奏并唱出低声部;
(3)教学过程中设置指挥环节。

答辩题目1.本首歌曲有哪些特点?
2.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二声部合奏?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视频播放维吾尔族舞蹈,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我们国家哪个民族的舞蹈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维吾尔族的舞蹈。

教师拓展关于维吾尔族的背景知识: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因素,造就了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爽热情、自由洒脱的个性。

而他们的舞蹈也充满了激情,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有它典型的动作,比如扭脖子、翻手腕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维吾尔族的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非常著名的有《掀起你的盖头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等,那么用我们手中的器乐要如何演奏出这种维吾尔族音乐独特的韵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
下。

(引入课题《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聆听欣赏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引导学生聆听,熟悉曲谱。

教师设问:本首歌曲的节奏型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前八后十六及附点节奏的运用,形成了维吾尔族民歌独有的律动感。

2.教师弹琴带领学生演唱曲谱。

(三)合作演奏
1.学生用5分钟练习吹奏长笛,熟悉旋律声部,教师期间对学生进行指导。

2.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共同吹奏旋律声部,结束后纠正学生的吹奏中遇到的技巧问题。

3.教师弹奏旋律声部,引导学生用三角铁敲击出准备好的低声部节奏型,为旋律进行伴奏。

4.全班分为两组,第一组用长笛吹奏旋律声部,第二组用三角铁敲击低声部伴奏。

教师设问:合奏时我们如何做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本首歌曲的节奏律动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注意强弱的交替,以及附点音符的时值要演奏准确。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引导学生以6人为一组进行合作,除了用长笛吹奏旋律声部,三角铁敲击低声部作为伴奏,还可加入其它的即兴伴奏元素,比如人声伴奏。

2.留出10分钟进行合作练习,随后教师随机邀请某一组进行展示,学生间进行互评,教师总结并给予指导性评价及鼓励。

3.教师指挥,引导第一组学生演奏低声部,第二组学生用长笛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