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行工资制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 (按劳取酬) 极性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2、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新”之所在
设想当时的农民(农业)、普通市民 (贸易)、工厂领导(工业)对新经济 政策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的半死 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 走动了!” ——列宁
192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内 容 大 不 同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余粮收集制 农业 固定粮食税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取消自由贸易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 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制
美国的资本家为什么能到苏联投资经商呢?
பைடு நூலகம்得益于新经济政策 工业措施。
•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一项全新内容和 特色的新举措,不仅对当时的苏俄,也 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知识回顾
• 1、世界市场形成的四个步骤 • 2、西方冲击下,中国近代经济发生了哪些 变化? • 3、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 4、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消极
第一,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脱 离了实际。
第二,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损害了农民利益,带来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 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这是战争 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 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 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进入共产主义)。现实生活说明我 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2、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最主要内容); ②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 ③商业: 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④分配:
• • • • •
一、一切为了前线,保卫新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制经济并存)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 务劳动制 (平均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二、改善生活水平,巩固苏维埃 ——新经济政策
• • • • 1、背景、目的: 2、主要内容: 3、特点: 4、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产品交换转为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流 通 分 配
余粮征集制 “新”(特点):国家 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工业国有化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 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取消商业贸易, 关系来发展生产力,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
标题有“内涵”
一、一切为了前线,保卫新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改善生活水平,巩固苏维埃
——新经济政策
三、重工业大发展,建工业强国
——斯大林体制
一、一切为了前线,保卫新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特点 : • 1、背景: 内外危机; :排斥市场、货币关系, (1)客观: 管理方法与手段
目的:希望直接 (2)目的: 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战时)解决危机,巩固政权。 ——直接目的 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1、社会主义国家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2、资本主义国家 • 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令人费解的是,(红 军来了)分了土地,却 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 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 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切温古尔》
粮食征购量
粮食征购粮
一、一切为了前线,保卫新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财力、物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政权 得到巩固。 有没有实现其目的? •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 度,引起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生产关 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并不是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美国红色资本家
亚蒙· 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 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 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 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 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 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 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
理论方面: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实践方面: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启示方面:
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重要借鉴。
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 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 是(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 严峻的考验!
政治: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列宁的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祖国母亲在号召
你参加红军了吗?
1918年9月,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 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积极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 力,战胜困难, 赢得国内战争的 胜 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