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欢迎阅读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概念澄清文化是颇多争议性的概念。

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指统治者对天下人以文教化,与以武力征服相对立。

到汉代多指文德治天下之意。

这里姑且采用费孝通先生的文化三层次论:一、器物层次,即国家、社会用什么样的工具、器物来生产、生活。

如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人用手抓,所用的器物不一样;二、组织层次,包括社会怎样把个人组织起来,让单独的个人能够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社会里面共同生活以及他们之间怎样互动。

它包含很多内容,比如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生产组织、国家机器等等;此外还包含一个价值观念的层次,即人怎样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什么好,什么不好。

好坏之间,各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标准不一样。

三个层次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整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动力与纽带。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文化之说,意旨文化之极端重要性。

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传统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

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性格、民族心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信息的积累储存。

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并流传下去,是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化积淀。

人们今天的创造活动,明天就会积淀在历史长河中。

他们在新的文化遗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历史存在影响着未来的文明,象石器文化遗存孕育了青铜文化,进而又催生出铁器文化一样。

这种互为因果的渐进传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存在。

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个不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

现代化(modernization)国内外学者历来对它的解释分歧颇大。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所说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十七世纪以来以西欧和北美的社会为标准的。

这种认识传到中国,现代化便成为接受西方的价值体系,于是现
代化等于西化。

其实在今日的现实世界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具体的西方现代生活方式是十全十美的,是可以照搬套用的。

英、美、德、法各国尽管同属西方,其发展仍多差异,各具独特的历史传统,有些特征不但不能一一适合其他非西方国家,而且早已引起西方人自己的深切反省。

故现代化不能等同于西化,已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我们认为,只要存在文化背景的不同,就必然出现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但就现代化的内容来说,不分东西方国家,却应有一些共性。

可大致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在经济方面,传统经济是小规模生产,目的是创造使用价值;现代化是大工业生产,创造的是交换价值,它受市场的制约。

2.在政治方面,西方工业革命的同时,许多国家废除了封建专制,走向代议制。

经济领域的革命要求政治现代化,二者形成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3.在教育方面,现代化是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所以它更注重人的教育。

西方现代化的发端,与中世纪晚期教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中世纪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无关系。

这一过程,是人被重新发现的过程,是人由愚昧走向理性之途。

4.在社会生活方面,传统社会的生活舞台是农村,现代化则是把农民从乡村赶到城市。

家庭结构开始解体,小家庭独立;血亲关系和宗法义务日渐松散;女人的法权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平等。

现代化把人们从传统的封闭型社会带到一个开放的世界。

在这个新的世界中,家庭的作用在减少,社会的意义在增大;从民族的高度看,虽然近代民族国家发端于西方,恰恰在这些地方,民族的作用正在减少,国际的意义在不断增大。

在这个新的世界中,凡是凸显民族主义的国家,多半是发展中国家。

5.在人的心态和价值观方面,人们更加看重自我,力求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现代人的普遍心理是不满足,不甘现状。

而在传统社会里,自身价值为群体所掩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是安于现状,是知足常乐。

1、总的分析。

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文化分不开,不能摆脱传统文化之网。

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同意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个体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经落入某种文化环境中了,这是他无从选择的。

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

伽德默尔认为,不管是否了解传统文化,也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而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

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基因与人体的关系。

如果不考虑经济、社会方面的背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促进现代化的一面,也有延缓或阻碍现代化的一面。

传统文化中也可能包括现代性的因素。

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例,儒家重道德,这与传统社会是相适应的;墨家尚功利,这与转型时期的社会相适应;法家重法权,这与工业社会的要求相一致,道家重自然,这与后工业社会的价值要求相适应。

即使是对中国传统的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其对现代化的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论。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可能起的作用把他们分为三类:一、属于在现代社会中完全具有积极作用的。

如亲缘主义、尊长爱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现代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群体协调。

二、属于经过融入新的内容,仍可发挥积极作用的。

如若要在当代体现儒家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就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重新认识和阐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属于在未来社会必将发挥巨大作用的东西,如儒家世界观上的包容和谐精神,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理性主义,“可能将会成为未来拯救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

当然,传统文化中维护封建专制的糟粕如政治本位、宗法观念、特权思想、等级意识与否定人的主体性的倾向等与现代化的要求甚远,需彻底批判。

2、传统文化中某些思想之双重性。

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对立,亦即两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

如以对古代若干道德规范的分析为例。

三纲是封建礼教的核心,集中反映了封建等级制的要求,应予彻底否定。

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皆有双重性,应作具体分析。

如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范畴。

“克己复礼为仁。

仁就是一切依礼而行,礼是仁的标准,仁为维护、巩固礼制的秩序服务。

此外,仁的规定还有爱人、忠恕之意。

仁的这种两重性,要求我们需作辨证分析。

对于其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面,如爱人、忠恕,应继承发展,而对于它为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方面,今天则要批判否定。

如义,古代与现代,义与不义的标准是不同的。

我们不能拿古代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是非,同是古代或同是现代,不同人群之间义与不义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同样不能拿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古代统治者所提倡的义,其基本内容是为等级制社会服务的,应该批判抛弃;而重视道德价值,强调行己有耻、有所不为的精神则是道德精神的重要基础。

不应该否定,应该继承发扬。

要在继承中推陈出新,抛弃传统中旧的过时的内容,吸取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并且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提出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定义的原则。

再如礼,也有具体的和普遍的两个方面。

从普遍意义来说,礼就是对社会规范对尊者长者抱恭敬的态度、对人要讲辞让,这一方面仍须大力发扬。

而对于其为当时社会秩序服务的封建礼教的一面应予以抛弃。

忠,我们应彻底抛弃其愚忠于国君和等级制的一面。

而应提倡对他人、朋友、爱情、事业、人民、国家的忠诚的一面。

孝,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等级制的时代性,如“三年无改于妇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为子纲;另一方面也有普遍性内容,如孔子说“今子孝者,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对于其封建家长制和旧的孝道的残留仍须批判克服,同时,对传统孝道普遍性的方面,特别是培育和发扬孝的情感。

再如节。

重气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

但也有两重性,从其普遍意义说,对气节的重视,表现了对独立人格价值的重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如孔子赞扬伯夷叔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提倡杀身成仁;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文天祥《正气歌》歌颂历代仁人志士的正气,都是讲中国人的崇高气节。

这种气节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表现,今天仍须大力发扬。

但同时对气节的理解,又随着社会时代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如,宋儒说的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具体表现,应予以批判否定。

除双重性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往往在发展中被扭曲或者夸大某一方面而走向反面。

任一文化观点或学说,如过多强调某一方面,则可能走向极端和
反面。

这是文化演变的客观规律。

如,中庸思想,本意指保持一定度以达中和,是积极的中庸,然而在以后发展中,封建统治者为愚弄人民安分守己,不要反抗压迫剥削,便夸大甚至扭曲为不讲原则的中庸。

如忠,最初意指忠于他人,后来统治者夸大扭曲为愚忠。

孝本指孝敬祖先长辈,然而后来演变成愚孝。

这种被扭曲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