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脑油中铅含量测定(石墨炉法)试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脑油中铅含量测定(石墨炉法)
试验报告
马宏园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茂名分公司炼油分部质检室
二○○九年六月
石脑油中铅含量测定(石墨炉法)试验报告
1.前言
目前,我室在进行石脑油铅含量测定时,采用的方法是企业标准Q/SH 010.1036-1998《重整原料油痕量铅测定法》,该方法采用萃取—比色法进行定量,取样量大,测定周期长,且用到了剧毒试剂。
为提高分析效率、改善作业环境,本室依据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410-2004《石脑油中铅含量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了试验摸索,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2.仪器与试剂
PerkinElmer AA80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PerkinElmer THGA 800石墨炉;
PerkinElmer 铅空心阴极灯;
PerkinElmer 平台石墨管;
PerkinElmer AS-800自动进样器(有自动在线稀释功能);
天平:感量0.01g
微量移液管:10uL
吸量管:1.0 mL,2.0 mL,5.0 mL
容量瓶:25 mL,50 mL,100 mL
高压聚乙烯塑料瓶:150mL,200mL
空气:压缩空气经净化无油、无水
氩气:纯度不低于99.9%
结晶碘:分析纯
四氢呋喃(THF):分析纯
硝酸:优级纯
硝酸镍(Ni(NO3)2.6H2O):光谱纯
水:符合GB 6682二级水规定
铅标准储备液(1 mg/mL):国家标准样品编号GSB G62071-90,10%硝酸介质,有效期两年。
3.石墨炉法测定石脑油中铅含量的原理
试样用四氢呋喃稀释,加人适量碘,将各种形态的铅转化为碘化铅,以硝酸镍为基体改进剂,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进样测定。
4.准备工作
4.1 碘溶液(50 g/L)的配制:用四氢呋喃溶解2.5g结晶碘,并稀释到50 mL。
4.2 镍溶液(20 g/L)的配制:用四氢呋喃溶解4.95g硝酸镍,并稀释到50 mL。
4.3 铅标准溶液A(10 mg/L)的配制:取1.0 mL铅标准储备液(1 mg/mL),用1%的硝酸溶液稀释到100mL定容。
该溶液转入150 mL高压聚乙烯塑料瓶存放,有效期为2个月。
4.5 铅标准溶液B(50 μg/L)的配制:取0.5 mL铅标准溶液A,加入已有30mL THF的100mL容量瓶中,再加入1.0mL碘溶液,2.0mL镍溶液,用THF定容到100mL。
该标准现用现配。
4.6铅标准溶液C(10 μg/L)的配制:取
5.0mL铅标准溶液B,用THF稀释到25mL,定容。
该标准现用现配。
5.最佳仪器参数的确定
5.1基本仪器参数。
波长283.3nm,狭缝0.7nm;测量类型:吸收—背景;测量方式:峰面积;积分时间,3.0s;延迟时间,3.0s;BOC时间,2.0s;背景校正方式:塞曼;进样体积20μL;稀释液体积15μL;曲线校正方式:非线性过零点。
5.2 石墨炉升温程序
使用石墨炉原子化时,样品要经过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四个过程。
每个过程分别对应不同的温度,由仪器控温电路控制实施。
(1)干燥:是在等于或稍高于溶剂沸点的温度下加热数十秒种,将溶液烘干,除去溶剂。
(2)灰化:在低于原子化的温度下加热数秒钟,将被测样品中有机物尽可能除去,减少基体组分可能带来的干扰。
(3)原子化:在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温度下加热数秒钟,同时仪器检测系统记录此时的吸光度值A。
(4)净化:检测完毕,加高温将石墨管内残渣烧尽,开始下一次检测,这四个过程是阶梯式的升温程序,测定不同的元素时,各阶段使用的温度和时间不尽相同,由微机控制,根据所测元素或操作者预先设定的数值自动完成。
本仪器使用如下表所示的升温程序:
表1 石墨炉升温程序
步骤温度℃坡升时间s 保留时间
s
内部气体流量
mL/min
干燥1 干燥2 灰化 原子化 净化 90 130 650 1600 15 15 10 0 30 30 20 3 250 250 250 0
6. 样品测定及结果计算
准确吸取5 ml 样品(铅含量较高时可适当减少试样量),置于10 mL 容量瓶中,加人3 ml 四氢呋喃,摇匀,再加人10 μL 碘溶液和10μL 镍溶液,用四氢呋喃定容,摇匀。
将处理好的试样倒入自动进样器的样品杯中(聚四氟乙烯塑料杯),将仪器调整到工作状态,进行测定。
从工作曲线上得出相应的铅含量。
铅含量以质量分数ε(Pb)表示,按式(1)计算:
20)(V V
C Pb ∙∙=
ρε 式中:
ε(Pb)— 试样中铅含量,μg/kg ; V — 样品稀释后的总体积,mL ; V 0— 样品的体积,ml;
C — 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铅含量,μg/L; ρ20— 20℃试样密度,g/mL 。
7. 影响因素讨论
7.1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不加任何基体改进剂,用50μg/L的铅标液测试,实验表明Pb的原子化信号在灰化温度350℃,原子温度1200℃最佳,原子化信号为0.151。
灰化温度升高,原子化信号显著降低,灰化温度在700℃,原子化信号已降至0.112。
据文献所述,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铅的氯化物分解温度在350℃左右,硝酸盐600℃左右,高于此温度即可有挥发损失;二是Pb原子化时以Pb2形式蒸发到气相,有可能在Pb2未达到原子化状态时即有未解离Pb2的损失,引起信号降低。
从图1可以看出,不加任何基体改进剂时,其原子化时间较长(3s后还未结束),峰形宽,不利于准确测量。
图1 不加基改时的原子化图
铅是易挥发元素的典型代表,灰化温度过高会损失铅含量,若降低灰化温度,会使大量基体存在于基体中,在原子化阶段干扰铅的测定。
用石墨炉测定痕量铅,常用的基体改进剂有Ni2+、Pd2+、La3+、NH4H2PO4、Mg(NO3)2等。
通过对比实验得出,这几种基体改进剂单独使用效果基本上差不多,但NH4H2PO4背景稍高些,还有可能出现双峰(如图2),镧盐和钯盐比较贵重,
且实验室暂无此试剂,考虑到实际分析要求,以选择Mg(NO3)2,Ni2+适宜,鉴于SN/T 1410-2004也推荐使用Ni2作为基体改进剂,为与标准一致,也使用硝酸镍作为基改。
图2典型双峰(基改为0.050 mg NH4H2PO4 + 0.003 mg Mg(NO3)2)
7.2 灰化温度的选择
使用硝酸镍作为基改,用10μg/L的Pb标准溶液C,考察在不同灰化温度下的原子化信号变化情况,如下图
3
可见,灰化温度控制在650℃时已能达到最大的原子化信号,因此,选择650℃作为灰化温度。
7.3 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在最佳灰化温度下,改变原子化温度,测定用10μg/L的Pb标准溶液C,考察在不同灰化温度下的原子化信号变化情况,如下图4
图4 原子化温度-吸收信号曲线
可见,原子化温度在1600℃时,吸收信号已经达到最大,因此选取1600℃作为原子化温度。
再提高原子化温度,不仅会降低石墨管的寿命,而且还发现,原子化温度在1800℃以上时,原子化后发现其背景过高,如图5,因此,不建议设定原子化温度大于1800℃。
图5 原子化温度大于1800℃时的信号图,其中黑色虚线为背景
8.标准曲线
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分别测定空白(空白配制方法:在50mL容量瓶中加入100 μL碘溶液,200 μL镍溶液,用THF定容)及4个铅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每个标样平行测3次,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对应铅含量为横坐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数据见表2。
表2 标样回归结果
标样浓度(μg/L)
吸光度
平均值1 2 3
空白0.0 0.001 0.001 0.001 0.001
1 2.5 0.008 0.007 0.008 0.008
2 5.0 0.016 0.016 0.016 0.016
3 7.5 0.025 0.025 0.026 0.025
4 10.0 0.032 0.032 0.033 0.032
标准曲线如下图6。
图5 铅标准工作曲线
由表2得出回归方程为A= 0.0032 c + 0.0005(A为吸光度,c为浓度,单位为μg/L),相关系数r = 0.9987,线性关系较好。
11次测定空白溶液结果见表3:
1 0.00097 0.0005
2 0.00098 0.0018
3 0.001
4 9 0.0009 4 0.0009 10 0.0006
5 0.0010 11 0.0012
6 0.0012
按公式S S c L /30 (0S 表示11次测定空白溶液的标准偏差,S 表示标准曲线的斜率)计算方法的检出限,结果为0.34 μg/L ,以3倍的检出限作为定量下限,为1.02μg/L ,低于SN/T 1410-2004的定量下限5.0 μg/g ,说明本方法的检测能力优于SN/T 1410-2004。
9. 方法的准确度考察
准确度是评价分析测定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长期来对准确度的含义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认为准确度包括真实性和精密度两项基本内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准确度仅仅指真实性,不包括精密度,目前已趋向采用前一种解释。
测定精密度好,并不意味着准确度也好,反之,测定精密度不好,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准确度,测定精密度好是保证获得良好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因此,提高准确度,必须先保证良好的精密度。
8.1 精密度考察
在已确定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对同一批样品做多次测定,其结果见下表4。
从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平均相对偏差为4.2%,满足痕量分析的精密度要求。
表4 测定精密度表 单位 μg/L
次数 样品1 样品2 样品3
1
2.3 5.8 8.2 2
2.4 5.4 8.1 3
2.3 5.7 8.5 4
2.5 5.6 8.3
石脑油中铅含量测定(石墨炉法)试验报告
5 2.2 5.4 8.7
6 2.3 5.2 8.8
7 2.4 5.6 8.0
8 2.5 5.5 8.5
9 2.4 5.2 8.6
10 2.1 5.7 8.1
平均值 2.3 5.5 8.4 相对标准偏差% 5.4 3.8 3.3
平均相对标准偏差% 4.2
8.2准确度考察。
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标准溶液,检验方法的准确度,其试验结果见表5,加标回收率在90.0%~108.0%之间,表明本方法准确度较高。
表5 加标回收的试验结果
样品含量mg/L 加入量mg/L 实测含量mg/L 回收率%
2.3 2.0 4.1 90.0
2.3 5.0 7.5 104.0
5.5 5.0 10.9 108.0
5.5 7.5 13.1 101.3
8.4 7.5 16.5 108.0
8.4 10.0 17.4 90.0
10.结论
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石脑油中的铅含量,前处理简单、进样量少,方法准确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与企业标准Q/SH 010.1036-1998《重整原料油痕量铅测定法》相比,测定过程更加简便、快速,为石脑油铅含量测定提供了技术依据,可投入使用。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