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定义的核心分歧
U深度报道属于报道类作品还是评论类作品?
U它是一种新闻体裁还是一种报道方式?
U如何理解深度,深度报道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事实背后真相的报道方式。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的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
深度报道即是在第二层报道和第三层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它强调更深入地挖掘题材内在和外在的诸多联系,在报道内容上充分拓展,多角度大范围展示事物的全貌和动态过程。
深度报道的特点
U深度报道的选材具有较重要的新闻价值,为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U具有深刻性。
就是要从新闻的表层向深层拓展,从事件向认知拓展,从事件的本身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拓展。
U要有过程性。
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
U深度报道篇幅较长,手法多样,兼具报道、推论和判断:
电视深度报道的定义
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果声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
电视深度报道的优势在哪?
深度报道兴起的深层动因
U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
U受众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工作。
U受众希望在了解新闻事实同时能听到社会各方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
U电视深度报道的说理方式,要注意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
U电视深度报道长于“纪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
U电视深度报道更应注重画面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说服力:
U广播电视报道要遵循节目规律,服从栏目需要;
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电视深度报道类节目可以分为不同的节目类型。
U按照节目形式,可分为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
U按照报道手法,可分为解释分析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U按照体裁的特征,可分为评述性报道和专题式报道;
U按照题材特点,可分为政治深度报道,经济深度报道,社会新闻类深度报道等等。
U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
独立报道指独立成篇的深度报道。
通常是报道的事实不是很狂杂,已经有了阶段性结果
的前提下采用的报道形式。
组合报道是由多篇相对独立的报道组成的,关于同一主题或者同一问题的报道组合。
组合方式: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联动报道
U解释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解释分析性报道是运用事实来解释事实的报道,通过背景材料的说明、对比和分析,给出新闻事件的原因、意义或者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揭露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并旨在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的起源
美国新闻史上有两次大的揭丑浪潮:
v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扒粪运动”,以杂志为主。
v20世纪60、70年代国内的黑人民权运动、国际的越战问题,以报纸为主。
O1975年,美国成立了“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
O1985年普立策新闻奖增设调查性报道奖。
调查性报道的类型:
揭露性:
这类调查性报道的重点是揭露政府官员、公司企业经理以及公共机构中管理人员的不法行为和丑闻。
调研性:
这类调查性报道的目的不是揭黑,而是通过分析研究的方式,展示社会制度的某种痼疾,包括社会丑恶现象、行业不正之风、环境污染问题,市场问题,家庭问题,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等。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尴尬与处境
v偏见之一:西方调查性报道是揭丑报道,热衷于进行人身攻击,不符合我国新闻事业“治病救人”的宗旨。
V偏见之二:调查性报道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适度的、适时的、有分寸”的批评性报道应该取代调查性报道;
V偏见三:调查性报道越俎代庖,可能造成新闻干预司法、侵犯公民隐私等一系列问题。
1、调查性新闻有的以报告文学形式出现,多发表在书刊上,时间上严重滞后;
2、记者在调查活动中的独立性弱化,深入报道受到局限;
3、调查性新闻的负面性弱化、正面因素加强;
4、调杳性报道记者的生命安全时刻面临着威胁,。
u评述性深度报道和专题式深度报道
这种分类方式注重体裁特点,一般情况下,如果电视深度报道夹叙夹议,边叙边评,就属于评论类节目范畴:反之,全篇以叙事为主,几乎没有议论,或者只有在个别段落如结尾部分有评析点题的内容,就属于新闻专题节目范畴。
新闻调查
―电视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
《新闻调查》:
要做中国的《60分钟》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它定位于“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每期片长45分钟,是迄今为止中央电视台播的片长最长、最有深度的新闻栏目。
2003年初,《新闻调查》鲜明地提出要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认定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
个要件: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被掩盖,并旗帜鲜明的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电视深度报道选题的依据和方针
1、选题:电视深度报道的首要因素
《新闻调查》新闻线索与选题的主要来源:
u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u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u自主策划
u内参资料
u各部委新闻办
u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u互联网
u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记者对新闻线索的筛选
新闻线索是指关于新闻信息的提示性信号、讯息和征兆。
对于新闻线索记者可以从可信度、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分析,决定新闻线索的取舍:
首先,要判断其真实程度,是否可信。
注意推敲以下问题:
u线索中反映的事件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常理。
u谁是其中的受益者;
U线索提供者在事件中处于什么位置?
U线索提供者离事件多远?
其次,有时记者策划一篇报道,手里掌握多个线索,就要对各个线索进行筛选,看哪一个更有典型性;
第三,对新闻线索的筛选中,还有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电视深度
报道的报道方针
对新闻线索进行初步判断后,记者还要根据节目的选题标准,进一步确认能否成为报道的选题。
报道选题原则受新闻报道方针制约。
所谓方针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原则,报道方针就是新闻报道的指导原则。
我国新闻报道的总体方针是以正面宣传为主。
对于正面宣传为主不能简单理解为正面报道,新闻报道是否符合正面宣传为主的判断标准,是看报道效果能不能起到“鼓舞人心,激励人心,启迪人心的精神力量。
”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体现在深度报道中,主要是指深度报道要以建设性的立场来选择主要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
一个选题能不能做、怎样做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全国工作的大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它放到全局中去考虑播出效果,看它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安定团结。
”这种建设性立场,具体到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体现为以下特点:
1、我国深度报道的报道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将就的是最终的社会效果。
《焦点访谈》节目明确规定以下几类题材严格控制:
U涉及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等领域的题材,未征得主管部门得同意,一律不涉及。
U有关部门之争,学术之争的选题慎重对待,不轻易触及;
U对敏感人物的报道、采访务必谨慎,事先一定要对人物背景有充分、全面的了解:
U慎重对待翻案的行为,对于常年的枳案或有关部门已经论定的选题,一般不再报道。
2、注重报道时机,不激化社会矛盾。
从舆论监督节目产生之初,中国新闻界就有一个共识,如果在短时间内,某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媒体报道比较频繁,但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为了不激化社会矛盾,媒体也就自觉
限制这类选题的数量。
3、关注问题发展,强调重大事件追踪有结果,有回音。
《新闻调杳》选题申报程序
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栏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栏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
批更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
《新闻调查》的选题原则
《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说过:“45分钟的调查性报道,既要做到深刻,还要讲得生动,最主要的技巧是选题。
”所以选题是调查性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u有没有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是一个40分钟容量的节目所必需的。
故事性是《新闻调查》选题的三大标准之一,指选题本身要有戏剧情节,要有可供调查展现的张力,要有展现矛盾冲突的空间。
u有没有独特内涵?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故事是不是反映出社会发展与变革当中的典型特征。
u事实有没有关切度?所调查的问题,公众是不是关心。
u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
u有没有独家性?
2005年4月6口-2006年4月5口
《新闻调杳》各类选题所占的比重
一类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分析,包括主题性报道。
二类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
三类大时代背景下,个人或特定群体的人文故事。
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承载记录历史的作用。
四类国际重大时事追踪调查。
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依据
1、新闻政策
新闻政策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传播媒介规定的活动准则的通称,是政党或政府掌握和管理新闻机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有关的法规条例有以下几条:u内部正在研究的政策性问题,未经允许不得抢先报道。
(1995年)2、社会形式和社会心理3、栏目定位比较《小莉看世界》与《新闻调查》的选题,两者都是一周一次的深度报道节目,可选题范闱差别很大,前者选题侧重于重大的国家事件,后者侧重国内大事,尤其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
这种差别首先来自于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定位。
后者定位于全球华人市场。
4、电视媒介特点电视媒介适合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抽象的表达方式和说理方式,因此长于叙事。
如果报道题材过于理论化,内容过于抽象,可能就不适合电视媒介;反之,如果某个题材有传神细节,生动场景或个性化的人物,即使在重要性和接近性上略逊一筹,也可能成为电视深度报道的对象。
观摩《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u注意《新闻调查》的开头组成,即片头、精彩导视和片名。
O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
O精彩导视: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o片名: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
每期节目都力求有一个精彩导视,精彩导视就是用简短精练的解说词把片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和最有表现力的语言组接到一起,以形成矛盾、制造悬念,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u演播室:
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一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
u出镜记者现场调查: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一结构悬念重重引人入胜;
U隔断: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
U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
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U片尾:出监制和制作人员名单、联系方式。
U镜头组接的对剪手法
U空镜头的使用
U细节的运用
U段落转换的手法:片花
U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常用的元素包括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照片、图表、影像资料、配乐等等镜头组接的对剪手法
对剪是一种常用的后期剪辑的方法。
《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
其中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片子的精彩导视中。
对剪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不止一个人。
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人在节目中说话,那么就有了对剪的可能,就有了流畅表达的可能。
对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呼应,另一种是交锋。
呼应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持一致观点,他们的看法互相补充,相互印证,这种形式有利于观众对事件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
而交锋,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认识,观点背道而驰,这种形式有利于揭露谎言,澄清事实。
精彩导视中的对剪还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声音和画面都剪得干净、利索。
每一段话都很短,很简明,多为一句话,这样节奏就比较快,而且能听到多种声音。
怎样才能做到对剪呢?
对不同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
这就有点类似导播的工作,只有你有了更多的素材,更多的声音,你才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新闻调查》背后:
部分节目因“公关”被停
“《新闻调查》播出的每一期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节目,都是全台上下,甚至还可能是台之外更高层的领导,抵抗公关的结果。
”
(2006年5月17口《中国青年报》)
记者在深度报道中的采访方式
u旁观式: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始终保持旁观者、目击者的身份,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背景和原因等一系列情况进行了解,不介入事件中,更不因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影响事件的进展。
这种旁观式的采访是最常见最大量的采访方式。
u参与式: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以记者的职业身份介入、参与到事件之中,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一员,在身处事件当中的同时进行采访报道。
如中国法治报道的《惊心动魄22小时》。
U体验式: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以记者的职业身份,而是以另外一种社会角色身份介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一员,在身处事件其中同时进行采访报道。
这种采访方式是隐性采访方式中的一种,如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记者采制的《金华火腿》。
出镜记者的设立和独特作用
在中央电视台现有的新闻栏目里,只有《新闻调杳》明确提出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来完成任务。
从调查的角度来看,编导,摄像、录音师也是记者,大家都在采访,但由于出镜记者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因此出镜记者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既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
又要和当事各方进行全面、直接的交流,引领观众“亲历”调查行为。
记者的任务,不仅仅是采访,还是亲身的体验,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者证伪。
《新闻调查》对出镜记者的特别的要求
调查文体是一种以展示记者调查行为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它和以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完全不同,在确定了这样一种调查体例之后,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
《新闻调查》对出镜记者的特别的要求:
首先必须有质疑的精神。
《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其次有平衡的意识。
《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王志:
“中国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他是个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的出色采访是他所参与节目的质量保证。
他离开《新闻调查》,对我们来说是个重大损失!”
一张洁
董倩
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堇倩把自己定位于资料的搜集者,”要做一桌丰盛的宴席,素材的搜集是必不可少的,你准备了什么样的料,决定着你将获得一席什么样的菜。
所以我作为资料的搜集者,任务也是比较艰巨的。
”王利芬杨春
杨春在《新闻调查》中是继王志之后又一个出色的男性记者。
代表作:《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农民连续自杀事件》。
“在充满了被扭曲意义、被蒙蔽现实的时光之水下,我只愿睁大双眼,做个坚定的守望者,希望能把我和同仁们探寻到的真相,大声地告诉这个世界。
我坚信,哪怕是一丝丝地光亮,也能照亮人生的整个隧道。
”柴静一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当摄像机的红灯亮起来的时候,记者有权力,也有责任代替公众去问任何大家需要知道的问题。
但是记者是人,就很难回避人的情感,会身不由己地参与进去。
什么是电视?什么是新闻?有没有一定之规?可不可以打动人,是有大量可探寻的灰色空间的。
”长江
1985年大学毕业后先于报社干过8年文字记者,同时开始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调入中央电视台,在《经济半小时》做过编导、记者、主持人,1997年加盟新闻评论部,现为《新闻调查》出境采访记者,代表作《动物福利》《厦门远华走私大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