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1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相关因素,指导临床
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
集并上报的164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职业、患者性别及年龄、给药途径、
药物品种及ADR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64例ADR报告中,以医生报告为主,占81.10%;发生ADR患者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39.02%;静脉滴注
引发ADR为主,占58.54%。

164例ADR报告涉及186种药品,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32.26%;皮肤及附件损害例数最多,占45.73%。

结论中老年患者需慎
重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成药,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022-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
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

随着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增加,为了保障患者
的用药安全,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工作。

ADR报告表是进行ADR监测工作的基
础资料,也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

本文就我院2013年1月至2013
年12月收集上报的16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ADR报告164例。

按报告人职业、患
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品种、ADR类型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报告人职业类型
164例ADR报告中,医师共报告133例,占81.10%;护士共报告22例,占13.41%;药师共报告9例,占5.49%;其他共1例,占0.61%。

2.2 患者年龄与性别
164例ADR例报告中,年龄最小16岁,最大92岁,从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ADR,但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大,为39.02%;从性
别分布上可以看出,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71例(43.29%),女性患者93例(56.71%),男、女患者比例为0.76:1。

引发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引发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年龄(岁)男(例)女(例)合剂(例)构成比(%)
≤18 3 3 6 3.66%
19~29 4 13 17 10.37
30~39 7 14 21 12.80
40~49 11 13 24 14.63
50~59 9 23 32 19.51
60~69 17 16 33 20.12
≥70 20 11 31 18.90
合计 71 93 164
构成比(%) 43.29 56.71 100
2.3 给药途径
164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所致的ADR最多,共96例(占58.54%),其次为口服给药方式,共57例(占34.76%)。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例数构成比(%)
静脉滴注 96 58.54
口服 57 34.76
肌肉注射 5 3.05
皮下注射 4 2.44
静脉注射 1 0.61
外用 1 0.61
合计 164 100
2.4涉及药品种类
16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9大类186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引
起ADR例数最多,共60例(占32.26%),其次为中成药,共36例(占
19.35%)。

引发ADR的药物品种分布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物品种分布
分类例数构成比(%)
抗微生物药物 60 32.26
中成药 36 19.35
消化系统药物 23 12.37
循环系统的药物 18 9.68
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物 9 4.84
血液系统药物 7 3.76
镇痛药 5 2.69
调节免疫功能药 4 2.1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物 4 2.15
神经系统药物 3 1.61
抗肿瘤药物 3 1.61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 3 1.61
解热镇痛及非甾体类抗炎药 3 1.61
治疗精神障碍药物 2 1.08
营养治疗药物 2 1.08
诊断用药物 1 0.54
呼吸系统药物 1 0.54
妇产科药物 1 0.54
眼科用药物 1 0.54
合计 186 100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64例ADR报告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统计结果显示,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
肤及其附件最多,共75例(占45.73%),其临床表现一般为瘙痒、皮疹;其次
为消化系统,共27例(占16.46%),其临床表现一般为腹胀、腹痛。

ADR累及
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例数构成比(%)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75 45.73 皮肤红斑、红肿、瘙痒、皮疹、荨麻疹、黏膜糜烂等
消化系统 27 16.46 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
全身性症状 18 10.98 寒战、发热、乏力、四肢麻木、下肢水肿等
呼吸系统 14 8.54 呼吸困难、气喘、气促、喉头水肿等
神经系统 14 8.54 头痛、眩晕、嗜睡等
心血管系统 9 5.49 心悸、心慌、胸闷、血压波动等
血液系统 3 1.83 白细胞减少、血钙波动等
局部反应 2 1.22 局部充血、局部水肿等
用药部位 1 0.61 局部红肿,局部疼痛
其他 1 0.61 血糖波动
合计 164 100
3 讨论
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并上报ADR报告共164例,ADR报告数量偏少,其中医生为上报主体,报告共133例,占总体81.10%;其次为护士,报告共22例,占总体13.41%;药师上报9例,占总体5.49%;护士与药师上报数量普遍偏少[2],说明目前护士与药师对ADR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应加强ADR 监测工作宣传,督促护士和药师等人员积极上报。

在164例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大,共37人(占39.02%),与文献报道相似[3]。

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尤其是肝肾功能的减退,致使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发生变化,加之老年人合并用药现象普遍,故用药后ADR发生率较高,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生化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个体化给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ADR的发生。

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共96例(占58.54%),可能与血药浓度迅速升高、起效快有关,同时药物的pH值、渗透压、内毒素及滴注速度等均可成为诱发ADR的因素。

建议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推荐口服给药,避免静脉给药;如需静脉给药,应注意滴注速度,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引起ADR的药物品种中,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共60例(占32.26%),与文献报道相似[4]。

抗微生物药物品种多、临床应用广、使用率高、疗程长及用药不合理是造成ADR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使用时要有明确用药指征;二是使用前须询问既往用药史和过敏史,并按规定进行皮试;三是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时,注意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四是严格遵守说明书中的给药剂量及使用频率。

在164例ADR报告中,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共75例(占45.73%),其次为消化系统,共27例(占16.46%),与文献报道相似[5],与两者临床表现易于发现与诊断有关,这也提醒临床医护人员应警惕患者其他较隐匿性损害的ADR发生,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应加强监测。

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ADR报告的统计分析,可发现ADR 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相关因素,为ADR的防治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因此,应积极做好ADR监测工作,完善ADR上报体系,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减轻ADR严重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
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金平,张燕青,费燕.医院3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8):82.
[2] 覃鲁财,黄彩伴.我院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3,2(6):538.
[3] 彭晓燕,姚冰.2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67.
[4] 陈德梅,陈瑶,庄旭心,蔡德.汕头市451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
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3):184.
[5] 韩峰,康云婷.我院14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6):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