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第22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
(1)时间:一战期间。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3)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③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
①“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行动的推动。
(2)表现: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3)结果: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限制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国民党统治后期萎缩
(1)原因
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③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地位
1.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2.在斗争中求发展
(1)斗争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中外反动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
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还产生了无产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从思想上看: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考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1.“晚清”与“民国”时空定位
(1)晚清:1840~1912年。
(2)民国:1912~1949年(换算方法:1912+X-1得公元纪年)。
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1927年(民国前期,其中前10年通常称为“民国初期”)。
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民国后期,其中1927~1937年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定位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不断革新技术、坚持合理经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对“实业救国”口号的评价
(1)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
(2)在其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1.论从史出: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国民政府政策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一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
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
——《历史教学》
结论史料反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史料二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结论盲目扩大投资,一战的影响,国际市场的萎缩,外洋商品的冲击、排挤是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史料三民国时期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
结论政府的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史由证来:阅读下面史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史料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论证
答案内:国民党发动内战,极大破坏经济发展;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考点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
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
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
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
(1)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
双重压迫。
(2)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
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
折发展的特点。
获取材料信息:分析下面的材料,找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
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主要信息
答案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
1.命题点:解放战争时期民族经济的特点
(2017·江苏卷,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 D
解析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中,美国投资总额超过了英国,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故A 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供1948年日本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日本和除美英外的其他国家共占比例21.02%,日本占“相当比例”不能成立,故B项错误。
材料只提供了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和比例,不能说明其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故C项错误。
美国在华投资总额占总量的44.10%,表明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2.命题点:国民政府对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
(2016·江苏单科,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 A
解析由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表述正确;题干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C 项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排除;题干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排除D项。
3.命题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数据分析
(2015·江苏单科,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折射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故C项正确。
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
从1914年到1916年,火柴进口量递减,但从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来看,并未呈现递增态势,故B项解读错误。
反对“二十一条”发生在1915年,故排除D项。
4.命题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经济数据分析
(2013·江苏单科,
8)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紧扣时间信息:1928~1935年。
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于1946年,由此排除A、D两项。
B项描述的现象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本题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故答案为C项。
1.命题点: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2017·南通二模,28)1891年,南洋巨商张振勋应洋务派实力人物盛宣怀之邀,前往烟台商谈办理矿务、铁路
事宜。
1895年9月,张振勋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准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专营15年,免税3年。
这表明( )
A.洋务派热衷于投资民族工业
B.铁路修筑推动酿酒业的兴起
C.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D.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
答案 C
解析南洋巨商张振勋(民族资本家)应洋务派实力人物盛宣怀之邀商谈矿务、铁路事务,反映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民族工业,1895年9月,张振勋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得三省专营权15年与免税权3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材料中洋务派并没有投资民族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铁路修筑推动酿酒业的兴起,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故D项错误。
2.命题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
(2017·南通调研)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
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原料供应不足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D.地区分布失衡
答案 D
解析题干信息主要涉及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城市,而河南、河北、山东分布却很少,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3.命题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建设计划
(2018·海门模拟,30)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答案 C
解析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该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D项错误。
4.命题点:家国情怀——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工业发展的结合
(2017·如皋二模,29)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申报》上的整版广告。
以下对这些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
B.体现出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C.表明日本侵华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D.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广告都有爱国内容,故不能体现将企业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当时中国局势相联系,是实业救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广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的内容,不是日本威胁民族工业的体现,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建立的,不是爱国商人推动的,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南通期中)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
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反对世界大战B.倡导民主科学
C.宣扬实业救国D.维护领土主权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说明强调的是实业救国,故C项正确。
倡导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排除B项;A、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
2.(2018·南京名校联考)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
实业供其朘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
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
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答案 B
解析“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朘削”“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可见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盘剥,故B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实业救国”政策,A项错误。
C项材料中未体现,C项错误。
D项忽略了国内军
阀的盘剥,故D项错误。
3.(2017·淮安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1)下图为近代前期民族工矿企业投资办厂情况(单位:投资万元以上)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近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答案 B
解析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且材料图表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的经济结构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工业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情况,故D项错误。
4.(2018·启东一模,6)下面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
其中C、D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
原因是( )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C.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 A
解析C、D所对应的分别是民国初期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故A项正确。
5.(2017·溧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促使沿海地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受到更严重的冲击,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而内陆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半殖民地化程度较弱,束缚民族工业发展,导致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故C项正确。
6.(2017·张家港高三期末,7)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不包括(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实业救国”的推动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7.(2018·镇江一模,1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相关法规。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企业
C.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奖励工商业,但不能体现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扶植官僚资本企业,故B项错误;清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变革,故D项错误。
8.(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8)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办厂的结果
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答案 A
解析抓住材料“1914~1924年间”来分析,应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9.(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8)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
B.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C.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
D.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
答案 D
解析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1929年华商纯利率高于日本,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企业也受到了影响,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纺织企业发展受到日本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制,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10.(2018·苏锡常镇一模,10)1929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
此次茧价上涨( )
A.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
B.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
C.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D.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
答案 B
解析茧价上涨是日企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生产原料来源不足,故A项错误;茧价上涨也就是原料价格上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的影响是蚕茧供大于求,而不是茧价上涨,故C项错误;茧价上涨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11.(2018·南京、盐城1月调研)民国十八年七月,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次年二月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民国二十三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
这些做法( )
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