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高铁隧道渗漏水整治实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建筑第39卷6期2019.12
运营高铁隧道渗漏水整治实例分析
秦
涛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麻城工务段,湖北麻城438300)
【摘
要】高铁隧道受地质条件和建设周期影响,运营期间部分隧道不可避免的出现渗漏水情况,文章
以某高铁隧道存在的渗漏水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了渗漏水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试验段开展清理疏通既有排水系统,边墙和底板先后打设泄水孔泄压排水,拱顶采用注浆封堵的综合整治措施,并对整治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效果良好。
同时总结了类似隧道渗漏水的原因和整治措施,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高铁隧道;
渗漏水病害;
排水系统失效;
泄水孔;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U457+.2【文献标志码】B
[定稿日期]2019-09-04[作者简介]秦涛(1971 ),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既有线工务维修工作。
1概述
目前我国高铁建设速度迅猛,隧道工程建设比例越来越
大,修建隧道过程中破坏了山体原始的水系统平衡,隧道成为所穿过山体附近地下水集聚的通道。
当隧道围岩与含水地层连通,而衬砌的防水及排水设施、方法不完善时,就必然要发生隧道渗漏水。
隧道渗漏水不仅会导致隧道衬砌损坏,降低隧道的使用年限,恶化隧道环境,而且还会降低隧道设备使用寿命,甚至影响行车安全。
因此,合理快速的整治高铁隧道渗漏水问题至关重要。
2整治方法
对于排水型隧道,渗漏水整治采用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
对于排水盲管失效、中心管沟疏干排水功能缺失等病害,疏通盲管或增设边墙、底板泄水孔,重新打通排水通道,将水沿给定通道引入侧沟、中心沟进行排泄;对于拱顶渗水,为避免直接泄水引起接触网故障,在拱顶部位采用封堵措施,在拱脚处增设泄水孔引水;对于岩体破碎的断层破碎带、浅埋地段,采用径向注浆方式进一步降低渗透系数。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某高铁隧道位处剥蚀中低山区,隧道全长13256m ,隧
道最大埋深约530m 。
隧道洞身地段沟谷地表水发育,整个隧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岩性完整,全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拱墙铺设EVA 防水卷材加土工布防水;全隧道防水卷材背后环向设置塑料盲管。
隧道内排水采用双侧沟和中心管沟的方式。
侧沟主要用于汇集地下水,并将地下水引入中心管沟(防排水设计见图1)。
中心管沟主要用于排水,同时中心管沟设置花管及外侧反滤层,用于汇集道床顶部积水,疏干底板下积水。
2016年以来,隧道出现二衬及底板渗水现象。
二衬表面有白色析出物,将严重影响二衬结构的耐久性,个别地段拱顶渗水,易造成接触网短路;底板渗水使道床板与底板间产生离缝,在列车动载作用下,板间细颗粒不断析出,加速离缝
发展,使道床板与底板脱空,影响线路稳定性。
本次选取400
m 作为试验段进行渗水病害整治,试验段兼具边墙、底板渗水两种病害,并含有1条断层破碎带,围岩也分为Ⅱ、Ⅲ、Ⅳ、Ⅴ等多种等级,试验段代表性较强。
图1
隧道侧沟排水设计
3.2渗水原因分析
通过对试验段渗水位置、侧沟、中心沟、盲管、施工缝等关键部位的调查,分析得出渗漏水的原因如下。
(1)400m 试验段范围内,盲管上钙化凝结严重,上下行边墙环向排水盲管全部失效,在较高水压作用下,水只能沿排水板接缝、施工缝等薄弱环节渗漏。
(2)试验段范围内存在Fd3桃李冲-张广河断层,带宽10 30m ,带内构造裂隙水发育,地表发育为冲沟,雨季有溪流穿行,该段最小埋深仅为25m ,使得地层水力连通,为渗漏提供补给源。
(3)Ⅱ级围岩中心管沟花眼及两侧反滤层施工不到位。
经调查,中心管沟两侧超挖部分均采用混凝土回填,而非砂卵石反滤层,暗埋中心管沟未设置花眼,致使找平层或底板下地下水引排不畅,中心管沟无法起到疏干底板下积水的作用。
(4)侧沟被垃圾、钙化堵塞严重,水位较高,水沿侧沟裂
1
21·铁路与公路·
四川建筑第39卷6期2019.12
纹向轨道板方向渗漏。
3.3试验段底板及二衬渗漏水整治措施
考虑到花岗岩整体完整、岩质坚硬的特性及渗漏水整治原则,试验段以泄压孔的方式泄水减压。
(1)泄水减压。
工作内容包括清理疏通既有排水系统、施做减压孔。
考虑到开始阶段水头较高,为避免底板钻孔泄水直接喷射至接触网,先采用边墙泄水孔降低水头,再采用底板或中心管沟泄水孔,进一步降低水位至无砟轨道板以下,泄水减压示意见图2。
图2泄水孔顺序示意
①清理疏通既有排水系统。
隧道无砟轨道底板渗水整
治施工开始前,对隧道既有排水系统进行清理疏通,确保排水通畅。
主要清理内容有:侧沟清理、环纵向盲沟清理、横向排水管清理、中心管沟清理等,并同时对隧道侧沟转角处凿毛和M10水泥砂浆勾缝。
②边墙泄水孔。
在Ⅲ、Ⅳ、Ⅴ级围岩、有仰拱的渗水区段,结合侧墙上渗水点,斜向上布引水孔,泄水孔分上下行两排布置,纵向间距8 10m ;Ⅱ级围岩地段边墙存在渗水地段,也布置边墙泄水孔。
所有钻孔均采用取芯钻探,泄水孔兼做勘探孔。
为尽力降低围岩外水头高度,引水孔布置在侧沟上侧50 100cm ,钻孔直径50mm ,长度为进入围岩不小于50cm 。
成孔后孔内插入 32mmPVC 花管(外包无纺布),将水引至排水槽,通过排水管引入水沟。
排水槽内埋设 50mm 圆形PVC 管,再用钢卡固定后,用速凝型无机防水堵漏剂封堵填充,外刮涂两层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③底板泄压孔。
由于Ⅱ级围岩地段岩体完整,且不存在仰拱,因此该地段采用在底板处直接泄水方案。
底板泄水孔结合底板裂缝布置,裂缝不明显地段间距2m ,分中心沟左右侧交错布置,Ⅱ级围岩底板泄水孔见图3。
图3底板泄水孔施工
④集水井泄水孔。
在集水井内施工泄水孔,进一步降低
围岩内水头。
通常情况下,虚渣分布于仰拱外侧,在水头较高的情况下,钻穿仰拱易产生突涌,虚渣涌出,造成仰拱外侧空虚,甚至产生沉降。
因此,集水井泄水孔应在边墙泄水孔充分泄压的情况下,并预备钢花管(外侧缠绕土工布)应急,
成孔后,将钢花管插入孔内,用铁锤将其夯实。
(2)拱顶渗水注浆封堵。
为避免拱顶直接泄水引流引起接触网故障,在拱顶采用封堵措施。
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或AB 胶,注浆压力应根据现场注浆试验确定。
3.4
整治效果分析
(1)边墙泄水孔效果分析。
边墙泄水孔实施后,二衬渗
水明显好转。
边墙泄水孔初见水量约150 600ml /s ,呈喷
射状,水质清澈,无泥沙,稳定流量为10 90ml /s 不等,以破碎带Ⅴ级围岩地段稳定流量最大。
底板泄水孔实施前,边墙泄水孔稳定水位为93 255cm (以底板标高为ʃ0),Ⅳ、Ⅴ级围岩地段水头仍较高。
试验段范围内盲管全部失效,水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渗透,特别是Ⅳ、Ⅴ级围岩地段为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富水量大,且接受地表沟渠径流补给,因此初见水量、水压均较大。
Ⅲ级及部分Ⅳ级围岩地段,边墙泄水孔稳定水位在93 107cm ,即该水位为泄水孔距离道床板顶面的高度,表明围
岩中临近隧道水位已降至泄水孔高度。
K666+082 K666+
114段测量时水位较高的,原因为在堵塞出水口的情况下,个别Ⅳ、Ⅴ级围岩地段稳定水位仍较高,相邻泄水孔水头差异大,表明围岩中纵向水力联系差,或相邻两个泄水孔水源为不同的裂隙。
因此在该区域应增加底板、集水井泄水孔,进一步降低水头高度,水位、流速与围岩关系见图4。
图4下行线稳定测速、水位与围岩级别关系
(2)集水井及中心管沟泄水孔效果分析。
集水井及中心管沟泄水孔进一步降低围岩水位,同时该钻孔兼做勘探孔,进一步查明仰拱外围岩情况。
其实施后,稳定水位为-60 -130cm ,稳定水量33 59ml /s ,同时边墙孔流量进一步减小,出水清澈,无杂质。
岩芯及出水情况表明仰拱底部岩体风化轻微,无粉屑状虚渣。
(3)Ⅱ级围岩底板泄水孔效果分析。
底板泄水孔布设在裂缝及有水渗出的位置,并连通中心管沟。
水流通过底板与找平层之间的缝隙渗流至泄水孔,有效地将Ⅱ级围岩水位降至底板底面以下。
(4)拱顶渗水点封堵。
部分拱顶渗水点在边墙及底板泄压孔实施后,立即干涸;个别仍有少量渗水的,采用采用注胶方法对渗水点、施工缝封堵后,效果良好。
三种泄水孔及拱顶封堵实施后,二衬渗水点全部消失,
两线间浸水面积由整治前450m 2缩小至20m 2,个别Ⅱ级围
岩地段底板有少量浸渍。
4结束语
(1)隧道原有排水系统失效是造成隧道二衬及底板渗漏
水的主因。
环向及纵向盲管在整个隧道排水系统中作用关
2
21·铁路与公路·
四川建筑第39卷6期2019.12
键,但其相对脆弱,易在高矿物质水体中产生堵塞,且疏通困难。
因此在施工阶段,应结合水体硬度及泥沙含量,选择眼孔较大的弹簧软管作为盲管,降低堵塞概率。
(2)对于非可溶盐隧道因原排水系统失效引起的渗漏水病害,整治以排为主,在拱脚、底板、中心沟等位置重新开辟排水通道。
泄水孔优先选择在可以直接向洞外排泄的边沟及中心沟内实施,但为避免因水压过大,直接向上喷射泄水引起接触网故障,应先在边墙施工部分泄水孔进行减压。
(3)泄水孔应设置反滤系统,且底板及中心管沟内反滤系统宜采用活接可更换方式,便于日后维护。
(4)Ⅳ、Ⅴ级围岩地段岩体相对破碎,泄水孔渗透半径大,泄水作用明显;但Ⅱ级围岩地段,岩体完整,仅有裂隙为渗水通道,对于泄水孔的精准度要求高,只有泄水孔正中裂隙位置才能起到泄水效果。
因此,Ⅱ级围岩地段泄水孔施工应结合建设期渗水记录,
有的放矢。
(5)本试验段针对隧道渗漏水采用泄水减压为主的整治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失效盲管的排水功能修复等顽疾仍束手无策。
在今后隧道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应重视防排水系统的耐久性和可修复性,以期便于日常维养,确保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贺立新,靖洪文,陈伟强,等.某深埋富水隧道渗水机理分析及
仰拱优化设计[J ].建筑技术,
2019,50(6):733-736.[2]曾宪伟,董志永.西南山区高速公路岩溶地貌隧道渗水分析及
处理措施[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15(4):248-251.
[3]许晓斌.隧道渗水原因分析及处治技术[J ].建材与装饰,2019
(4):245.
[4]朱泽华.浅埋隧道穿越富水区渗漏水的原因和治理措施[J ].
住宅与房地产,
2018(24):243-244.[5]李恩福.铁路隧道施工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分析[J ].中国建材,
2018(6):143-144.
[6]杨蔼森,周春鸿.公路隧道渗水原因分析及处治技术应用[J ].
建材与装饰,
2018(16):264-265.[7]刘绪斌,李光前,伍伟.快速堵漏及集中引排技术在引水隧道
渗水洞段的应用[J ].科技与创新,
2017(10):152-153.[8]晁洋洋.大岩隧道渗漏水原因分析及治理[D ].重庆:重庆交
通大学,
2017.[9]翟正平.浅析隧道渗水病害原因[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13(S1):446-452.
[10]梅华,王丰仓,钟乃龙,等.隧道浅埋段二次衬砌渗水研究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2):20-23.
[11]杨立平,卢宏伟,孟凡成.隧道衬砌渗水质量事故的分析及治
理[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4(4):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
88-89.(上接第120页
)
图17
BJCK7合成方向累计相对位移
形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深部位移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和地表巡视可以掌握边坡变形的特征信息。
地表位移最大在第一排抗滑桩顶部,约为5 7cm ,其它监测点位移均在0 5cm 之间。
(2)深部位移BJCK1、BJCK3、BJCK7号孔存在位移突变。
BJCK6号孔在距孔口0 21m 范围土体不稳定,蠕动量较大(最大为98mm );BJCK7号孔在距孔口0 6m 范围位移量较大,孔口处为168mm ,因为边坡表层松散岩土体滑动所致。
(3)从裂缝发展情况来看,监测期间横向裂缝未见继续
发展,纵向裂缝有增大迹象。
综上,支护施工后监测期间未见该边坡整体滑移迹象,但由于坡面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沟破裂等导致边坡表层松散岩土体在雨水冲刷下导致格构脱空、表层溜滑、支挡结构变形破坏等现象。
建议及时修补完善坡面的截排水系统,治
理一、二级坡面溜滑土体、BJCK7号孔处松散堆积体,封闭坡面裂缝,加强巡查。
参考文献
[1]李天斌.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D ].成
都理工大学,
2002.[2]刘汉东,阮飞鹏,李国维.粤赣高速公路k2边坡监测与稳定性
研究[J ].岩土力学,
2008,29(12):3365-3369.[3]杨超,王凯,曹运江,等.浙江高速公路边坡病害调查及处治措
施研究[J ].公路,
2019,64(3):259-265.[4]朱泽奇,胡琪堂,龚擎玉,等.基于深部位移曲线特征的公路边
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J ].公路,
2019,64(1):13-19.[5]龚建辉,孙晓.川藏铁路隧道洞口高陡自然边坡加固技术[J ].
四川建筑,
2019,39(3):78-80.[6]胡章贵.贵州山区高边坡锚杆支护方法应用[J ].四川建筑,
2019,39(3):128-129.
3
21·铁
路与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