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等结构要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X》。
本文主要讲述了X,通过描述X,表达了X。
文章的体裁为X,属于X文。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文,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含义;(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3)将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3)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3)利用练习题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活动,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如何写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乐观的影响。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希望你喜欢。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2.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疑难预设:选题立意方法。
模式与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
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上什么难题,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
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立意:①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你有追求,要奋斗,想在自己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有所建树,获得辉煌,问题就会接踵而至.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打击、磨难,甚至灾难的并且一定要战胜它们的过程。
③“问题”是上帝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我们珍视它,用好它,就一定会迎接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④从老人把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观点确立在:总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开头1 运用类比切题的方法开头的示例:小草要茁壮成长,那坚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战胜的“问题”;小溪要流向远方,一路上的沟沟坎坎、悬崖峭壁,便是它必须接受也必须战胜的“问题”……人,“志当存高远”,心事“当拿云”,请记住:鲜花永远不是用来铺路的,而是用来肯定你的勇气,你的付出,点缀辉煌的。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择一篇适合高中生的文学作品,如现代文、古文、诗歌等。
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及文学手法。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查找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及文学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资源,如课件、练习题、参考资料等。
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XX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二)新课导入1.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2.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课文分析1. 课文段落分析。
2. 文章结构分析。
3. 文章主题思想分析。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3. 拓展阅读:推荐一篇与本文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收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制作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XXX》一、作者简介二、文章主题三、写作手法四、段落分析五、主题思想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4.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5. 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以上为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祝您面试顺利!。
高中语文面试讲课教案万能模板

一、课程名称《(具体课文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导入1.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
2. 合作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三)课文讲解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3. 解读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4.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朗读与背诵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指导学生背诵重点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写作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总结与拓展1. 总结课文内容,回顾教学重点。
2. 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经典试讲教案模板

课题:《离骚》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屈原的思想感情。
2. 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
2. 把握《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情感。
2. 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屈原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对《离骚》有什么了解?引起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 分组讨论,总结《离骚》的主题思想。
3.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三、详细讲解1. 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时代背景。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心。
3. 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a. 诗歌形式:以楚辞为主,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b. 语言特点:词汇丰富,句式多变,富有音乐性。
c. 情感表达: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背诵《离骚》中的一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拓宽知识面。
五、总结1. 总结《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强调学习《离骚》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 背诵《离骚》中的一段。
2. 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详细讲解、课堂练习、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对《离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思想感情,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①,篇目为《X》。
本文主要描绘了……,表达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体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的讲解和引导。
【学习目标】1. 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3. 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难点】1. 对文章中某些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评价。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知识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管理】1. 注重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
2. 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语文试讲评课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文化传统、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 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重点字词、句子。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句子,标注疑难问题。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旨和内涵。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观点。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重点。
5. 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语文素养。
6.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
2.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策略。
3. 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探讨改进措施。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以上为高中语文试讲评课教案万能模板,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班级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语文课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语文课有什么期待?2. 回答: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1. 生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本课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文章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 课堂提问: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4. 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价。
(三)巩固练习1. 填空题:根据文章内容,填写空缺的词语。
2. 选择题:判断正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文章结构、主旨等。
2. 强调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
(五)布置作业1.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4. 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五、板书设计1. 课题:高中语文课2. 生字词3. 文章结构4. 文章主旨5. 学习方法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课题:《古诗赏析——登高》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登高》一诗的基本内容,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一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教学参考书。
2. 学生准备:《登高》一诗、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歌,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登高》一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诗中意象的含义,如“登高”、“急风”、“高天”等。
3. 分析诗人的情感,如忧国忧民、思乡之情等。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b.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c. 诗歌的意境有何特点?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2. 拟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了《登高》一诗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2. 难点:……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备课本、教案、PPT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方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的概念、特点、作用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总结……(具体内容)的定义、特点、作用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相关的案例,以便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九、课堂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高中语文经典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 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3.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作品的哲理内涵。
-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 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2.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 教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标记生字词。
3. 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 结合多媒体展示,丰富教学内容。
5. 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7.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自主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生字词卡片- 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中文老师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离骚》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离骚》中的名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离骚》中的名句,理解其内涵。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离骚》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教师总结:《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楚辞之冠”。
(二)新课讲授1. 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讲解《离骚》产生的时代背景。
2. 内容分析(1)分析《离骚》的基本内容,包括对楚国政治、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艺术特色分析(1)讲解《离骚》的艺术特色,如浪漫主义风格、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表现手法等。
(2)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 讨论《离骚》中的名句,理解其内涵。
2. 比较屈原与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分析其异同。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1)阅读《离骚》,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并简要分析其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离骚》中某些观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离骚》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背景。
高中试讲教案模板语文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掌握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离骚》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离骚》是谁的作品吗?请简要介绍一下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离骚》,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有哪些艺术特色?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自主学习的内容,分析以下问题:(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哪些爱国情怀?(2)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在哪些地方体现?(3)如何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2.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展示1. 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 教师总结: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爱,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拓展延伸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离骚》,尝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屈原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离骚》一、屈原生平及创作背景二、诗歌主要内容三、诗歌艺术特色四、屈原的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屈原的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高中语文试讲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试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你知道怎么写高中语文优秀试讲教案吗?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一起看看高中语文优秀试讲教案!欢迎查阅!高中语文优秀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对象特征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 )—→(悲)—→(乐)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二.指导诵读: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三.赏析评价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明确:乐甚(2)为何而乐呢?明确:美景.畅饮.友情……(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学生描述……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① 注释: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慅(sao):音骚,心神不安.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② 译文: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学生作答……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学生思考作答……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2)如何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夸张性比喻,从侧面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也为苏子〝愀然〞发问创设了气氛.(3)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还在哪篇课文学过?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远隔千里,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明确:①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说明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总结: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朗读课文二.继续赏析评价1.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第三段.(1)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明确:对比.一是由历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短.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以及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2.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思考.(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明确: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说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明确: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3.分析第五段.(1)结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明确:〝喜而笑〞.〝相与枕藉〞.〝客〞心悦诚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轻松.(2)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用〝杯盘狼藉〞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布置作业:完成同步训练第三课时一.字词知识归纳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二.检查背诵三.写作特色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文中有许多描写,生动形象.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四.延伸阅读江城子——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思考: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简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_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后赤壁——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赋》被认为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请同学们阅读比较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体裁.情感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比较有何不同.五.作业布置1.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一句话加以扩展.(不少于30字)(1)(在句首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2)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无数热爱他的读者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气度,什么是才华.2.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50字.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听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朗诵结束后,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答案:(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2)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让我们走进江南烟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3.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生活在今天,真的应该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高中语文优秀试讲教案2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三﹑设计思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篇一: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15分钟面试课教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2.诗两首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纪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旅程1.沁园春·长沙(一)上片抓住“忆”和“恰”,从动词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这首诗不仅意象选取精妙,很多动词的选用也非常传神。
现在请大家齐读下片,找出使用精妙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我们前面说过,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意象着手来分析诗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接下来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
2.诗两首《雨巷》好,时间到。
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优质试讲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离骚》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离骚》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熟悉《离骚》的结构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3.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 把握《离骚》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理解《离骚》中复杂的思想内容和象征意义。
- 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离骚》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离骚》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屈原的爱国情怀、人格魅力等。
3.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离骚》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 以屈原的生平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屈原吗?请简要介绍一下屈原的生平。
2. 讲授新课:- 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屈原的生平经历。
-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对理想的追求等。
- 介绍《离骚》的艺术特色,如丰富的想象、独特的修辞手法、鲜明的象征意义等。
3. 课堂讨论:-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屈原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围绕屈原的爱国情怀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朗读与感悟:- 选择《离骚》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屈原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程度。
2. 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离骚》中的象征意义,如香草美人、龙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篇一:高中语文试讲教案《锦瑟》】锦瑟李商隐一、导入同学们,老师说两句诗,大家看看是谁的作品?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谁的?没错,李商隐。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锦瑟》。
二、目标好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那么带着这三个目标,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
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你来介绍一下,介绍的很全面,看来你预习的很好,请坐。
三、整体把握接下来,我们来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它的语气节奏。
听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朦胧,不解。
确实不好理解。
那好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再品味一下。
有感觉了吗?嗯,感到一种哀婉。
很好。
那现在我们想请一位同学们为大家配乐朗诵一下这首诗。
谁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好的,后面的男生,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读。
很好,请坐,谢谢你。
四、合作探究同学们,《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如果把古今关于《锦瑟》一诗的诠释和争论收集在一起,足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
这里我们只看其中一部分的说法,请看大屏幕。
有这么多。
好,这首诗的立意究竟缘何?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现在我们来细细的品读。
待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先看第一联。
一起读一下。
这句是起兴之笔。
同学们,这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好的,你来说,锦瑟清幽哀怨,牵出作者的情丝,令作者回想起往事,一言难尽。
说的太好了,请坐。
好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瑟”这种乐器,请看大屏幕,相传它有五十根弦,后因为它的声音太悲,唐代的时候改为二十五弦。
作者写五十弦,一方面是暗示自己年过半百,一方面也道出了悲苦之深。
如果说首句是起兴,那么颔联和颈联则是对往昔的追忆。
好,现在来看诗的颔联,这里有两个典故,请同学们把他们找出来,看看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来说,对,庄生梦蝶,千古一梦,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以及望帝化鸟,更转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理解的很透彻请坐。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接着,诗意又转,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
看诗的颈联。
“珠有泪”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课文注释。
鲛人泣泪,化而为珠,人们独爱珍珠之美,却不曾体会鲛人之痛,这其中滋味,大家可以体味一番。
“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什么意思?你来说,很好,请坐。
蓝田美玉,才美不外现,终将如轻烟散去,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之情。
可见这一句透着作者对明珠、美玉的爱慕、执着,却又带着几分哀痛、无奈。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往事如烟,纵使千般美好,而今思之,也只不过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好的,现在请大家再自由的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作者的哀婉伤感。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尾联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前面我们说这首诗朦胧多解,它的主旨和情感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好的,你先说,你觉得是政治诗,表达了他在官场上的失意。
好的,请坐。
谁有不同的观点,你来。
嗯,这是作者的文人自伤。
噢,你也想说,噢,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
请坐。
你怎么认为,噢,你也觉得这是一首爱情诗。
看来,大家都比较倾向认为《锦瑟》是爱情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那好,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首哀婉凄美的歌。
六、小结作业同学们,一首《锦瑟》朦胧多解,我们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
但他确实是一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先锋派”。
也许正是这种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课下的时候请同学们再细细的品味这首诗,然后搜集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锦瑟李商隐起兴用典追忆哀婉伤感悲叹【篇二:教师证高中语文面试讲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作者及本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毛泽东诗词的一半风格。
2、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3、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和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看”和“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3、鉴赏这首词优美的意象。
三、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的背景资料介绍。
2、反复朗读诗歌,品读其中的诗味,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分为上下两阕,可以分别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
3、明确这首诗歌的结构,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立”字前面加了一个“独”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甲同学,你来回答。
??嗯,他说,“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不错。
那么,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你来说。
??她说,“寒秋”二字表明诗人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这开头三句,写的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这位同学,你来说。
??好的,他说啊,诗人是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方面来进行描绘的,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写山色。
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是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及其附近的许多山,“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又与“寒秋”二字呼应,“万”写山之多,“遍”则写出了什么???对的,红之广。
“层林尽染”四个字,表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了红色,这里就是刚刚我们同学说的山上的景色,是静景对不对?接下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两句,“碧透”二字写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
“百舸”说明船多,“争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出来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动静结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呢则是动景,这里写的,是江上的景色。
接下来再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哪两个字用得好???“击”字和“翔”字,为什么?好的,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哦,她说,“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呢则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是的啊,“击”写出了鹰的矫健和疾速,而“翔”字则写出了鱼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浅底”是不是说水很浅呢???对的,不是啊,这里的“浅底”,是因为水清,所以呢才显得浅了,我们要注意体味诗人写作的深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写的分别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就是对上面的总结,万物都是一幅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样子。
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幅图里,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等,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位同学说啊,这些意象的画面都很壮阔,是的,有远望,又有近观,有仰视,也有俯视,作者把众多意象并列在一起,组成一组意象群,动静搭配,远近结合都十分自然,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在从第二幅“湘江秋景图”到“峥嵘岁月图”之间,诗人巧妙地加入了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字,为什么我们说它富有表现力???刚刚这位同学说,“怅”本身是不如意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绪。
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诗人为什么要发问呢???这位同学说啊,这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思绪万端。
还有别的说法吗???她说,诗人是个哲学家,在作哲学的沉思,这种发问表现出诗人情感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
这两位同学的见解都很独到,联系下阕,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第三幅图,在哪里?大家找一找。
??嗯,对了,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四幅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完这四幅图画之后,将对诗人借这些图画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第二课雨巷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三、教学重难点: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几个主要意象?2、讨论诗中的“姑娘”究竟代表什么?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歌,弄清了这首诗歌的字词和节奏韵律等基本的东西,2、找出了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等等充分表达诗人忧伤感情的词语,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
3、通过举例(明月、红豆),学习什么叫做“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体形象” )。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
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戴望舒的《雨巷》。
同学们,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品味这种饶有韵味的情致(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雨巷》中几个重要的意象。
诗中最明显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对的。
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位同学你来说??迷惘、惆怅的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