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类赋彩与中国画色彩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类赋彩与中国画色彩的探究
【摘要】: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两人基本形成因素(即形与色)之一,在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与实
践中,色彩似乎被当作一个“弱项”,长期被轻视与淡化,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采用绘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历史作
详尽的论述,并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色彩;中国画;随类赋彩
中国画曾有瑰丽色彩表现。
上古的时候,中国绘画称之为“丹青”,
可看出中国画本来是五色斑斓的。
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纯朴简单的色彩
再到敦煌壁画上绚烂多彩的颜色。
唐朝,五色盛行,宋朝水墨兴起,元朝
以后文人画兴起,造成了水墨画呈现泛滥,丹青却成了没落。
水墨与丹青
的区别反映出来中国画的色彩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反映。
中国几千年的
文化积淀使中国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是只追求外表的形式,而是更注重揭示
对象的本质与精神。
只要谈到中国绘画的色彩,就会想到“随类赋彩”。
南齐的谢赫《古
画品录》开篇即谓:“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廖,披图可鉴。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
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
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六法”阐释了与绘画有
关的基本规律。
在实践中,“六法”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但是“六法”
的基本精神始终没有质的变化。
六法中的“随类赋彩”概括了中国画色彩
上的基本原则:主、客观互辩原则。
二、“随类赋彩”的释义
随类赋彩,即根据不同的类相设置五色。
也就是在绘画时对不相同的
具体物象给予不同的色彩,在其中一种意义上给予区别。
这四个字各有其妙,随,依据。
类,指事物本来固有的色彩。
从历史
的角度看,中国人对色彩,往往会赋予其更多的情感含义,以事物本来固
有的色彩为出发点,通过类比、联想从而提炼、夸张出能够反映情感或自
身喜好的色彩。
所以,随类赋彩中的“类”因情感表达有了主观与客观之分:一是客观类,即事物本来固有的色彩,如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
在《林泉高致》中写到:“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是指由于季
节不同,水的色泽随之变化但仍呈现出的固有色调。
二是主观类,如九龙
壁代表着统治阶层权利的不可置喙,皇帝乃真龙天子其权威不容侵犯,故
九龙壁的色彩多用金色、黄色、蓝色来体现其庄重威仪;再如敦煌壁画中
描绘极乐净土用大红、金等暖色,而地狱则大量用青、黑冷色,显示它的
阴冷。
可见主观类的色彩往往受到时代的精神、民族和个人境遇以及民间
的风俗的影响。
赋,给予的意思。
但一定不是,事物色彩的如实反应,好比行文一样,具有抒发情怀之意,有极强的主观性。
彩,意指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即精彩,是物象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
“随类”与“赋彩”辩证统一,主、客
观互辩互证。
在“随类赋彩”这一原则中,“赋彩”本身就体现了对色彩
使用的主动性,而“随类”也不完全是对客观对象的摹写,还包括对自然
色彩的主观概括和主观情感的表现,这是一种充满了东方韵味的哲学的色
彩观。
与西方科学色彩观相比,最明显的差异是它区别于“科学的观察方法
与表现方法”,而始终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观察与表现色彩。
这种意象
观察既指向客观世界,又指向主观世界,是主、客观的完美统一。
它指向客观却不仅仅表现了客观事物的表象,更对客观事物的本相(固有色)有直接体现。
指向主观也非只是画家的感觉、感受,而是直达其内心情感。
于是,画家或对景久坐,或游走山川,虽求真实又要求极大的概括性。
外师造化,中法心源,把峰峦岩嶂罗列于胸中,又经层层过滤提升,而放诸笔端,丹青与水墨也就产生了。
三、“随类赋彩”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谢赫的“随类赋彩”是对中国绘画以前的用色方法的一个总结。
南朝之前,中国艺术用色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并受中国传统文化支配和影响,形成了一整套用色的方法和理论,很是注重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我们可以发现在最早的色彩运用上,一般都与宗教活动有关,我们发现的早期使用的色彩中往往有宗教活动的背景。
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可以发现人们在尸体旁撒下了赤铁矿粉,这样做是因当时的人们认为红色与生命相关,它具有特殊的观念意味,红色便成为了原始时代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
除此之外,黑色也是先民喜欢的色彩,对黑色也有着特殊的情感。
黑色的大量使用可能和远古时期阴阳崇拜有关系,夜晚的黑暗幽深对先民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黑与红在先民的色彩心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影响远古时期社会艺术中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经过长时间演变,但是有些色彩的象征意义还依旧传承,并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观念。
原始时代彩陶、黑陶是朴素之美,紧接着中国社会出现奴隶制,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变化,使色彩更加的丰富。
到商朝时期,已经有了五彩纹样,随着色彩种类增多,色彩的象征意义也更为明显重要。
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巩固,艺术发生了变化。
先民在远古时期用虔诚的心崇
尚自然,他们觉得色彩与方位一致,南方为赤,故南方主神祝融以红色为
代表。
北方为黑,故以黑色与北方神相配。
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兴起,把
色彩与五行结合在一起。
秦代周德,五行既有时间上的往复循环,又有空
间上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色彩象征各个朝代更替,象征空间和时间,
在造型艺术上完全按照“五行”图式被使用。
汉代墓室的壁画中,青龙、
朱雀、白虎、玄武四种颜色与四种造型相对,分布在墓室的四周。
这里的
色彩不仅是装饰,更重要是宗教意义和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的五色色彩观
基本形成,即五正色:青、黄、赤、白、黑代表一切色彩。
谢赫的“随类
赋彩”总结了这些色彩理论成果。
这一“赋色观”具有的主观性对中国色
彩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绘画的色彩发展到现在,仍然受谢赫的“随类赋彩”的影响。
西
方的现代色彩学认为,光是发生的原因,色彩是人类对光的感觉结果,这
是依据现代物理学、光学、生理学、心理学的一系列实验结果得出的科学
结论。
与西方绘画的科学色彩学相对,传统的中国画色彩理论,重视色彩
的精神内涵、哲学价值与象征意义。
“随类赋彩”一直是中国色彩发展的
重要理论基础,相应的哲学色彩是中国色彩理论的核心,水墨和丹青都是
外在表现形式。
实际上,建立在物理学、光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光谱学色
彩理论,永远无法满足人类对色彩的全部感情需要,永远无法完全解答人
类生活中出现的色彩问题。
因为,色彩的本质既可以由科学的角度来观察,也可以由人生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
中国的哲学色彩观不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反而会因为它很重视作为人的主观情感,被应用并指导中国绘画色彩
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