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升初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小升初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
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

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
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

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

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

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

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

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

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
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

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

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

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

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2.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

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
3.
_____________
①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②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

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

南怀瑾就问:“老师,()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

”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

③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
....的袁焕仙先生为师。

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

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

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

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

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

”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
④南怀瑾从没有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

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

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

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

”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

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心花怒放:
(2)大名鼎鼎:
2.“扫一眼”表示大致快速地看,照样子再写两个表示“看”的词。

________一眼_________一眼
3.读第①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人物档案。

人物:_________ 出生年份:_________ 出生地:_________
身份及主要贡献:
4.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为师。

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________;第二位老师读后________,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A.能背就真正懂了。

B.能背还不是真正懂了。

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内。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假如……就……因为……所以……
7.“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这句话中“像这样读书”是指怎样读书?
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怀瑾的文章很差,姓商的先生对他的评价不正确。

()
(2)南怀瑾的文章很好,袁焕仙先生是鸡蛋里挑骨头,有意刁难。

()
(3)南怀瑾的文章不错,但袁焕仙先生要求很严格,想让他明白真正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

()
9.下列适合作短文题目的是()
A.读书破万卷
B.书读百遍
10.短文写了两件事,一略一详,第一件事能去掉吗?为什么?
1.(1)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2)形容名气很大。

2.瞥瞅
3.南怀瑾 1918年浙江温州学者,诗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4.商先生袁焕仙满口称赞全然不理读100遍《伯夷叔齐列传》
5.B
6.假如……就……虽然……但是……
7.读书要认认真真地多读几遍,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掌握文章的精髓。

8.(1)×(2)×(3)√
9.B
10.不能,第一件事描写较简略,是为了与第二件事作比较而存在的,是为了突出袁焕仙先生的要求严格,所以不能去掉。

4.
爷爷的毡靴
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

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

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直唤不舒服,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

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

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

我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

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

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

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

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

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
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

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待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

”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

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

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

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

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

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

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
..
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


1.读文中画“∥”前面部分的文字,在空格里补充恰当的短语,完成思维导图。

2.联系上下文,说说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倒数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鸟儿们造窝活动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具体?
4.读文中带点部分的语句,写出其含义。

5.请联系短文说说文中的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

1.缝补跟崭新的一般让靴子冻上冰胀得松散
2.爷爷对毡靴的不舍。

3.说明爷爷的毡靴又有了新的价值,做到了永世长存。

4.表面写毡靴“永存”,实际上蕴含深刻的含义:爷爷修毡靴及最后对毡靴的处理,表现了爷爷内心深处朴素而永恒的爱心,“毡靴”凝聚着爷爷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珍惜,这种情感将永世长存。

(意对即可)
5.爷爷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却具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俭朴:一双毡靴修修补补,总是舍不得扔掉。

勤劳:尽管他年迈,双腿酸疼,但仍然坚持捕鱼。

有爱心:爷爷让自己的一只毡靴成为鸟窝,温暖动物。

重友情:爷爷将另一只破毡靴送给了自己的猎手朋友。

(言之有理即可)
5.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一天,人家给他送来一头大象,他非常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1)我来填一填。

大象的身子像________,腿像________。

(2)找出官员们想的什么办法。

(3)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称象?
答案:(1)墙;柱子
(2)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