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职教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归纳同学们自读后提出的问题
1、、“故都的秋”中“故都”指哪里?为什么写南北之秋?(白松杰问)
2、为何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白松杰、李银超等问)
3、作者认为故都的秋之韵到底体现在哪里?(好在何处?)(师亚杰、李航等问)
4、作者感情方面:作者为何赞美北国的秋,为何要用“悲凉”一词?作者的感情怎样?(李银超、王静、高鹏、李文剑等问)
5、北方人秋雨后打招呼在文中有必要吗?(马红超、李震等问)
6、倒数第三段有何作用?(刘培恒、师亚杰、柳海燕等问)。
学习目标
1、分析五幅秋景图,分析景物色彩和声音的特点,感受祖国的秋之美。
2、分析作者的感情和作者是如何以情选景的。
3、在学习中培养我们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写作能力。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他的处女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建了创造社。
他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表现自我的“身边小说”,另一类是表现社会的“社会小说”。
但无论是表现自我还是表现社会,他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抒情性。
因而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浪漫抒情小说”。
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
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
作
者生平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乳名萌生,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
郁达夫出生于一个旧职员家庭。
三岁时丧父,靠母亲缝补浆洗度日。
他自幼喜读古典诗文,九岁能诗。
在美日长老会办的杭州市育英书院读书期间,因参加反对校长的风潮被开除,后在家自修。
1913年由其长兄郁华带到日本,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15年进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1918年进帝国大学经济科。
1921年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发表。
同年6月他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组建了创造社。
1922年毕业回国,参与创造社领导工作,先后在安徽、北京、武昌、广州等地大学任教。
1928年脱离创造社,次年与鲁迅、宋庆龄等发起组织民权保障同盟。
1930年加入"左联",1933年脱离"左联"隐居杭州。
1938年应郭沫若之邀请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底去香港、
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在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华侨周报》。
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化名赵廉流亡于苏门答腊,继续抗日爱国斗争。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的巴爷公务。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
郁达夫的一生经历了五四运动、1927年大革命和抗日战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激烈动荡的政治形势对他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影响极大。
他是一位多产的、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也是一位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大的爱国者。
他的一生是在矛盾重重中度过的,他的作品也同样充满着矛盾和明暗斑驳的色彩。
郁达夫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小说、散文、旧体诗词、杂文、随笔等。
成就最高在小说方面,一生创作小说50余篇,约70万字。
他的处女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完成于1921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表现自我的“身边小说”,另一类是表现社会的“社会小说”。
但无论是表现自我还是表现社会,他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抒情性。
因而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浪漫抒情小说”。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
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
1933―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已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
”他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背景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体:抒情散文
写作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文眼
文体
写作特点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1、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题目的含义
1、同上
2、“秋”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抒发了赞美、眷恋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主旨
文章开头、结尾二段采用对比的表达效果。
开头、结尾两段都重在写北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不同,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课文中写了哪五幅秋景图?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秋晨静观(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闲话秋雨)
秋果胜景
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
中心突破
在这五幅图中,“清”表现在哪里?“静”表现在哪里?
碧绿的天色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青布单衣的闲人
淡绿微黄的枣子
以动衬静
观秋色:芦花、柳影、夜月、碧空、蓝朵、疏草、槐蕊、帚纹、灰天、凉雨、
青布、黄枣――清
闻秋声:虫声、钟声、鸽声、蝉声、风声、雨声、人声――静
品秋味――清静悲凉
悟其道――因“时”生“心”感“时”生“情”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得其巧――第1、2段:北国与江南之秋
第3~11段:叙、绘、议北国之秋
第12、13段:南国与北国之秋
对比衬托首尾照应
情景交融景人合一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热爱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苦闷、忧思落寞之感。
“形神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作者为什么说“蓝、白色牵牛花”为佳?
由于作者追求“清”“静”的境界,内心深处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所以他笔下的秋景、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都是以冷色为主,蓝白牵牛花体现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
习题五:
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阅读13―14节思考
第13节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比喻和对比。
作用:鲜明的对比,一连串的比喻,叫人对南北之秋各自的色、味理解得更
具体、更形象,进一步揭示了作家对故都之秋的讴歌和赞美的情愫。
理解第14段的含义
1、与开头相照应
2、直接抒发和强调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又使笼罩着淡淡忧虑的心田平添一层“悲凉”,从而深化了主题。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四个字)。
清在(两个字);
静在(两个字);
悲凉在几乎每一处景物上。
本文情与景的关系可以说是(四个字)。
作者的感情落寞悲凉。
在感情的统率下,景和感情协调,景的修饰语也和感情协调,如:租人家一椽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天下驯鸽的飞声……或在壁腰中,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朵。
还要在学习中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排比句)。
节清
清、静,悲凉
秋色
秋声
以情驭景
破
浓
青
破
静
蓝
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a name=baidusnap0></a>忧伤</B>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
杯茶,苦涩而清醇。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