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课件:33 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说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 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 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结构梳理
题 写景 横看——侧看
西
远——近——高——低
林
壁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
些什么?
你们真 辛__苦_____勤__劳____ 各有_各__的__本__领……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 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 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 种瓜。
后两句诗写出了什么?
“学种瓜”是指_儿__童__学__着__大__ 人__的__样__子__耕__种__田__地____。这些孩子 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 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 也颇有特色,体现了农村儿童的 _天__真__情__趣___,也流露出诗人对热 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_赞__扬_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四时田园杂兴
除去田中杂草 把麻搓成绳或线
白天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不懂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靠近
做,从事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客观看问题 全面悟道理
四
时
【 宋 】
田 园
范 成 大
杂 兴
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 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 四大家”。
主要作品:《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 其田园诗的代表作。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 《石湖词》《吴船录》《吴郡志》等。
写景
?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横看
1
11
侧看
1
12
远看
1
13
近看
1
14
抬 头 仰 望
1
15
低 头 俯 视
1
16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深读诗歌
西林寺,在江 西庐山。
题写,书写。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认不清 因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诗意: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 山峰连绵起伏,从 侧面看庐山山峰耸 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 同的样子。
➢ 诗中都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庄儿女: 耘田 织布童孙: Nhomakorabea种瓜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说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 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 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 种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 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品读前两句,回答问题:
➢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
象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 昼是指白天,夜是指晚上,“昼”去
锄地,“夜”要搓麻线。 还要: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初读诗歌
听朗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昼
出耘田/夜绩麻,村 庄儿女/各当家。童 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zhòu
yún
jì
昼
耘
绩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33 古诗两首
西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 长江之滨。庐山中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 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 山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 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其著名胜迹有白鹿洞、仙 人洞、三叠泉、五老峰、含鄱口等。1996年12月,庐 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结构梳理
四时田园杂兴
村庄儿女
昼耘田 夜绩麻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喜爱)
拓展延伸
描写儿童的诗句: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袁枚《所见》 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叶绍翁《夜书所见》 4.路上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
(我之所以) 认不清庐山的本来 面目,是因为自己 身在这层峦叠翠的 深山之中。
因果倒装句
这两句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 没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然后笔锋一 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 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 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
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 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要客 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 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 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胡令能《小儿垂钓》 5.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1.背诵今天学习的两首诗。
2.根据两首诗的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 手中的画笔描绘一下。
同学们,这一课学习的生字你们都掌握了吗?现在大家
来检验一下,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听写吧!
三
白
叠
鹿
泉
洞
瀑
布
五
含
老
鄱
峰
口
题 西 苏林 轼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初读诗歌
听朗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xìnɡ( 高)兴
兴
xīnɡ( 兴)盛
jiě( 了)解
解 jiè( 起)解
xiè( 姓)解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四时”——“一年四季”。 “兴”——“兴致”。 题目意思为——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 园景色而产生了许多感想。
深读诗歌
自由读课文,查阅不懂的字词,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