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大学教育的支撑。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在增强院校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形成办学特色中,在培育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从而实现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它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所以,本次研究,从实地调查资料入手,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些建议。

二、主体: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渊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称学校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王林的《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中提到“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沃勒1932 年提出的。

他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青人体现出来的;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教师代表成人文化。

两者常常发生冲突。

到了20 世纪50 年代,研究校园文化的人逐渐增多,因此看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娱乐亚文化,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作用。

我国自1985 年以后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对“校园文化”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 社会大文化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据此, 校园文化也是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

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及其各种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制作等等。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学和管理制度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等。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

也有国外的学者Carson R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二)关于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1.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较高。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职工, 知识分子占多数。

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人而言要高; 即便是大学里的职工, 由于他们和众多的知识分子长期共处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圈内, 彼此接触频繁、耳濡目染, 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2.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具有特定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环境、方式与记录文化成果的手段, 而且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文化或其它亚文化系统的交流过程中。

正是这种独立性, 使得校园文化自成系统, 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演化和继承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

精品文档
3.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目的。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二场所。

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

而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4.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选择性。

大学校园提倡开放性, 它通过传授知识、发展科学而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

它必然要面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批判地继承, 有选择地吸收, 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饶国宾、刘剑斌等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确定正确校5.园价值观, 弘扬高尚的校园精神。

文化具有多样性。

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学校领导班子在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引导着广大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引导着莘莘学子奋发向上,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因此,学校决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黄科认为校园文化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6.校园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为实践性。

在校园活动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创造条件,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可使全校师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与价值,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精神。

同时,可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社会知识和交际能力,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olborn T, Dumanoski D两位美国学者也持这种看法。

(三)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朱玲萍,庄小金,王征认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

据调查,大学生当中,部分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少并非索取,部分人赞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也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由此出现了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化,不讲原则,只讲实用,一切以有用性和功利性为标准,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就是好的;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再受到推崇,花钱大手大脚,堂而皇之地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超前消费,追逐时髦,人际关系淡漠,或互不关心,或相互利用,相互攻击等等。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

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作为单一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划一的文化整体而存在。

2.朱柏学认为它主要表现在: 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使个别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
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

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

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3. 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空虚。

他们中有一部分已经失去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能力,甚至判断标准, 以至于失去精神支柱。

4. Downs A.认为当今的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

无需做深刻的透视, 不难看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已侵入大学的肌体, 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和违法犯罪现象正侵蚀着被称作“净土”的大学校园, 打架盗窃、赌博抢劫、凶杀吸毒、男女混居等现象在一些高校时有发生。

5. 大学科学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的缺失。

大学要研究学术, 并以学术本身为前提, 不受外力支配以达到学术独立境界。

但现在的大学似乎找不到科学理性和独立自主精神的踪影。

在科学研究上, 功利主义盛行, 唯书、唯师的现象处处存在, 批判精神匮乏。

更有甚者, 在堂堂高等学府中出现了同盗窃并无两样的剽窃他人成果的恶劣行为, 并以此骗取本该被良心谴责的名誉地位, 学术的神圣惨遭践踏,,令学术的前景令人担忧。

精品文档
(四)对策研究:
1.范爱菊提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

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 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很少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 这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 削弱其作用, 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2.彭萍提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也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即便走出校门,师生也会为自己身为该校的一员而骄傲,会处处维护学校的声誉,为校争光。

大学通过校训、校风、校歌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刻而长远的。

3. 高度重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

在校园网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建设网络思想阵地, 在网上唱响主旋律。

4.周钟铭认为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

它包括办学特色、活动宣传、文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折射。

5. 要尊重个性价值, 彰显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教育与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最终目标恰恰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丰富人性的教育和自由完美的人格的塑造。

人、人性是人的世界和教育世界最基本的概念, 它们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

6.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一是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专职队伍; 二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 校园文化建设兼职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骨干和学生骨干两个部分; 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队伍。

7.李静静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开展各项校园文化中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融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促使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善于创新。

比如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竞赛活动、娱乐活动等,培养其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最终能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8.国外的教育学家J?rgensen MS, Po ¨yry S, Huisingh D, Borup M,认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借鉴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各种成果为滋养,社会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势,面对网络普及对校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合拍以发挥其感召力,要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隐性课程”的作用,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应做到:1.主动构建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利用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校园正确的价值导向;
4.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5.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

三、小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化和完善。

而且不是一成而不变的,是动态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融通时代精神的精华。

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培育校园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文化氛围,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和谐、有创新精神、个性自由、人格完整的新时代大学生。

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对社会的文明与人类进步起着突出的作用。

.
精品文档
因此非常有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四[1] 郭安海, 郭英著. 校园文化建设[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3-25
[2] 朱柏学.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9,(02)
[3] 占丽芳.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09 :42
[4] 王林.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J]. 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 2009,(01)
[5] 刘巧芝,葛建伟,胡卸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微[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9,(01)
[6] 陈秀华.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
2010:24
[7] Gerald H Gaither. The Multi-campus System: Perspective on Practice and Prospects[M] .New York: Stylus Publishing, 1999, :23-25 .
[8] Barbara Sporn. Managing university culture: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management approaches[J]. Higher Education, 2006,32(1) :41~61
[9] 赵玺,苟世祥,陆婧. 论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创新[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 吴永满.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1] 敬菊华.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4:36
[12] 刘登科. 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评《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7,(07)
[13] 杜志明,刘玉娥. 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14] 徐禄新. 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J] . 教育现代化, 2002 ,(10)
[15] 陈秋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 . 教育论坛,2004 , ( 4) : 43- 45.
[16] 薛文治.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 ( 5) : 20- 22.
[ 17] 李硕豪. 大学形成学术风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高等教育研究, 1997 , ( 2) : 70 [19]
朱立新. 论合并院校校园精神的塑造[ J] . 江苏高教,2004 , ( 1) : 100- 104.
[18] 张文显. 把核心要素凝练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 .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 (1)
[19] Carson R. Silent spring. Boston: Houghton Mif?n, 1962.
[20] J?rgensen MS, Po ¨yry S, Huisingh D, Borup M, Leskinen A, edi- tors. Inventory on cleaner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el- sinki: UNEP, UETP–EEE, IACEE, TEK, DTU, 1995.
[21] 常丹. 合并后高校校园文化整合问题探讨[D].湖南:中南大学, 2006:30-35
[22] 梁建忠. 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5:37-42
[23] 彭枚芳,姜超. 如何建设高品位的高校校园文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7) [24]
刘德宇.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198
[25] 杜晓红.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5:19
[26] 赵宏中,龚纯. 高校合并与校园文化整合创新[N]. 光明日报, 2005-12-19
[27] 王红. 高校校园文化的探索、建设与创新[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02)
[28] 潘崎峰. 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5:14-19
[29] 张喜桃. 论高校多校区条件下校园文化的融合[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0] Downs A. Up and down with ecology —the “issue–attention”cycle. The Public Interest
.
精品文档
1972;28:38–50.
专业:09社会工作姓名:渠海龙
学号:097014810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