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建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经验总结
当前;我国全民共享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在到来..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
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有效抓手..本文以云南省建水县为例;解析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围绕古城文化;将古城氛围营造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实现文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文化繁荣共享..
一、背景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总面积3789平方公里;境内主要聚居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作为云南边陲一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具有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千年建水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名片;是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建水拥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众多优势;从物质资源看;丰富的文
物古迹;已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总计有505处;元、明、清各朝代建成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使建水成为“古建筑博物馆”;积淀了丰富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从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来看;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建水紫陶制作工艺、铓鼓舞、彝族花灯、建水小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二、做法
1.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建水县创新管理模式;理顺体制机制;
明确分工责任;成立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
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率先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综合协调旅游管理和旅游市场治理工作;成立了“旅游巡回审判点”“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所”;初步形成全域旅游“1 3”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格局..通过整合旅游要素;强化旅游引领;全面整合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旅游机制;全县上下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2.多种文化兼容并济..依托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促进多种文化繁荣发展;建水做出多方努力..一是启动31条历史街区风貌恢复;推进了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玉皇阁、迎晖路等一批风貌保护恢复项目;古城保护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积淀了丰富的“古城韵”元素基础..二是通过挖掘四类文化居家文化、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市井文化;建设六大景区中部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西部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东部燕子洞生态度假旅游区、北部曲江氡泉生态园和云龙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南部民俗风情旅游区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墨香古城、上善建水”旅游品牌..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建水千百年来的历史;成就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将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的建筑文化和朱子家训、百忍家风与打造“党建·家”服务结合;弘扬建水文庙、学政考棚、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崇文书院等为载体的儒学文化..以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和围绕紫陶创作而繁荣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文化;独树一帜..
3.树立建水旅游大品牌..以打造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目的地为标准;做浓“乡愁建水”品牌..一是做浓“一家人的建水”..建水注重居家文化;古宅院大多是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讲求一家人和和
美美在一起的向心力..恢复改造好“青砖、青瓦、白墙、斗拱”的传统民居;更要突出居家文化、市井文化;“巷巷有故事;街街有吆喝;门前井边有嬉闹”;让游客感受到浓重的家味..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引导民众与旅游配套的产业致富;如特色礼品的生产、包装、售卖等;促使人口回流;围着古城古村古巷古宅转..二是做美“一千年的临安”..注重对街巷的风貌恢复改造;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产权不变、限时改造、政府补助”的原则;计划三年内完成城区历史街区的风貌恢复改造工程;遵循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原则;从城区内巷道先行改造..
4.设计多种旅游产品..建水县在完善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础上;更着重在“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上下功夫;为游客设计多种活动产品;满足各式需求..一是根据建水特色;设计出以功
能区块为基础、以各式活动及项目为核心的五条精品线路:建水古城+泸江烟柳·丝绸廊道乡村历史文化休闲游、建水古城+云龙山+曲江田园温泉康体休闲养生游、建水古城+南庄主题农业采摘体验游、建水古城+官厅、普雄、坡头南部民族文化观光体验游、建水古城
紫陶街
紫陶产业园区陶陶乐体验游..每条线路都是特色不同的复合型活动体系;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二是充分利用建水县特殊节庆;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特征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如“孔子文化节”暨紫陶文化旅游节;借助该节
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主题;以“文庙、崇正书院、学政考棚、紫陶创意园区”等景点为支撑;在建水开展“兴礼仪;知荣辱”和紫陶文化感受的主题活动体验游;让游客在活动中感受古城礼仪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蕴;乡土万圣节——坡头祭龙节;利用哈尼族特色节庆;让游客徒步云上哈尼村寨;品尝哈尼特色风味;体验原始铓鼓舞;观乡土怪异万圣节;通过对
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整合推出展示生命原色的特色民族旅游产品..
5.做古“建水民居”品牌..建水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多为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承载了建水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将建水民居返古“修旧如旧”;让“明韵”看不尽;“清风”迎面来;恢复古城留住游客..一是通过异地迁建等方式;将一部分很有价值但维修保护难度大的古建筑原住居民迁出;
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规划和维修保护后;再统一出租出售的方式进行保护;二是由居民出资维修保护、恢复风貌;政府适当补助;产权不作变更;三是推广“认养”模式;建立文物建筑认领保护机制;鼓励无能力修缮保护的村民将房屋租赁给外商;由外商投入资金维修后进行保护经营;四是由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收购;融资进行修缮保护和改造提升后;通过
资本运作和创新经营方式来滚动发展..
三、启示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建水县全域优
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以古城旅游带动文化共享..这启示我们:
其一;要推进本地旅游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建水县将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保证整个全域旅游工作的成员;党政齐抓共管;通过整合旅游
要素;强化旅游引领;全面整合资源;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
与的旅游机制..这就改变了过去旅游由旅游部门单一去抓、单一管理的这种被动的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其二;从“有景点”向“无景点”转变..建水县以古城旅游为中心;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整合休闲、农业、商业、文化、运动、康疗、养老等相关产业;由以景点建设为主向全产业链打造转变;延长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多年来;以“景城一体;景在城中;城在景中”为目标;实现景区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其三;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建水县按照“旅游
”的思维推进一二三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催化;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美丽乡村集成发展..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建水旅游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全县所有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其四;要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建水县突出项目带动;全力打造古城旅游大景区..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入挖掘“儒学文化、紫陶文化、居家文化、市井文化”四大门类的文化资源;着力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水平;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