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请将古诗《宿建德江》在方框里补充完整,做到内容准确,行款整齐,书写美观,布局合理。
带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栗.子(lì)怪癖.(pì)刨.虫子(páo )
B.火炽.(chì)僧.人(sēng )黄焖.鸡(mèn )
C.剔.除(tì)缰.绳(jiāng )作业簿.(bù )
D.绽.开(zhàn )刚劲.(jìn )核桃仁.(rén )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倾袭凄凉无暇顾及焉知非幅B.严竣唯恐随心所欲心平气和
C.避免寂寞见微知箸一拥而入D.截然搅和翻箱倒柜司空见惯
选出对句子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B.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拟人)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D.这件事,听起来好似很轻松,其实不然。
(比喻)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在这次小升初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在考试时要认真审题、答题。
B.实外西区对我很熟悉,我能一一说出佳处来。
C.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二十岁以下。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很喜欢“正直是道德之本”这句名言。
B.“今天好热啊!——你书读得怎样了?”妈妈关心地问。
C.“五彩斑斓的花儿,翠色欲流的草坡,还有……”说着说着,朋友醉了。
D.“你不能这样,”爸爸大声吼道:“再怎么说,它也是一个生命。
”
下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通称《诗》或《诗三百》,是我
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B.巴金,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C.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祝福》选自《呐喊》。
D.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依次是《套中人》、《麦琪的礼物》、《项链》。
下列句子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不是只欣赏那娇美清香的花朵,赞美那生机勃勃的小草?
②每当你出去游览时,是不是只注意那翠绿挺拔的参天大树?
③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它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自己。
④但是如果没有泥土,哪来的树木花草,哪来的人类生物呢?
⑤你也许不会注意它,因为它是那么平凡,那么没有吸引力。
⑥你注意过那藏有植物根基的泥土吗?
A.②①⑤⑥④③B.②①⑥⑤④③
C.⑥⑤②①④③D.⑥⑤②①③④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时间是一把剪刀,它能剪出成功者不断进取的理想之花,也能剪掉自暴自弃的失败者的大好年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填空。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________,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________,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面泪潸潸了。
(2)“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
”我们要多听别人在给我们的教诲。
(3)“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是清代书画家郑夑的诗作《竹石》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志向。
(4)关于夏天的诗句,我们会想到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__________。
”、“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辛弃疾的“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
(5)我国古代文言文中,“走”通常是_____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走马观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今天的考试,我一大早就出了门,来到学校发现小明已经到了!真是“莫道君行早,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亲近经典可以滋润心灵,涵养大气。
启航小学决定动员全校师生开展诵读《三字经》《弟子
规》的活动,请你参与到活动中,完成下面的题目。
(1)板报组决定选几则经典来劝告同学们学会友爱,请你在以下几条里选出一条。
()A.兄则友,弟则恭B.亲师友,习礼仪。
C.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2)故事组搜集到以下句子,请你写出下列句子里所包含的典故或故事。
冬则温,夏则清。
( )昔孟母,择邻处。
( )
昔仲尼,师项橐。
( )如负薪,如挂角。
( )
(3)学校决定于下月第一个周五下午三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三字经》和《弟子规》朗诵大赛,想邀请某著名大学教授罗博士来做评委,请你以大队部的名义给罗博士发一则邀请函。
尊敬的罗博士:
您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航小学大队部
×年×月×日
文言文阅读。
杀驼破瓮①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②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③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④日:“汝⑤莫愁,吾⑥教汝出。
汝当斩头,自能出之⑦。
”即用其语⑧,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释】
①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②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
③不得:不能够。
④语(yù)之:告诉他。
⑤汝:你。
⑥吾:我。
⑦出之:使(让)它出来。
⑧即用其语:就采用那个人的话。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昔.有一人昔:________(2)有一老人来语.语:________
(3)汝.莫愁汝:________(4)即用其.语其: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养骆驼的人为什么会被天下人耻笑?要让骆驼的头从陶罐中出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其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
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
《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
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
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
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6、【材料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7、【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2)在你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上,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一个“坎”。
没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义,但你知道。
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的官司而风雨飘摇。
你正愁闷着,那天,你父亲来了,送来这幅字。
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
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
(3)我给困难起了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叫:(A)。
(4)有一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老是说他现在如何的处境不佳,如何的困难重重。
我在他说话的间隙,插了一句:困难像弹簧……他不等我说完就接下去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完他就笑了,再也不提困难这两个字了。
(5)他给困难起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叫:(B )
(6)他是我的一个朋友。
有一次,打电话找他,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
他说他在搬石头。
我吃了一惊。
心想他一个搞电脑软件的怎么会去搬石头呢?原来,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已
经失败了好多次了,可他一直坚持着不放弃。
他说:再给我点时间,我一准儿会把这块“绊脚石”搬开的。
(7)我们给困难起了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叫:小菜一碟。
(8)那天,公司老总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
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按理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却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交货。
老总很清楚这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却必须完成。
在会上,老总问,怎么样?能不能完成?真完不成我们就放弃这笔订单。
我们全体员工是这样说的:没问题,小菜一碟。
(9)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它是道坎它就是道坎,你迟早会迈过这道坎;如果你认为它是弹簧它就是根弹簧,你铆(mǎo)足劲一不留神就把弹簧拉得失去弹性;如果你认为它是绊脚石它就是块绊脚石,搬开后,你的面前就马上呈现出一条宽阔的阳光大道来;如果你认为它是小菜一碟它就是小菜一碟,你肯定会有十足的信心将它几大口吃个尽光。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C)一蹶(jué)不振的。
(10)更何况,这世上有许多困难原本是算不上困难的,仅仅是因为我们心里认为它是困难它才成了困难。
其实,①我们心里并不把困难当回事,②有许多困难我们会避免遭遇,③就算真的遇到了困难,我们④会具有足够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的。
20、结合第(4)、(6)段内容,请给第(3)段的“A”处、第(5)段的“B”处,填写相应的关键词。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要求填成语。
①文中有一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形势很不稳定”,请你写出这个四字成语。
__________
②请你在第(9)段“C”处填上一个四字成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缩”。
__________
22、请将第(2)段中划横线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
23、请你结合文意,将以下连词分别填入第(10)段的①②③④处,使句意连贯。
注意一个都不要错哦,本题见错无分。
供选连词:而且、也、只要、不仅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
24、请你再给困难起一个名字,要求是五个字。
____________
25、读完全文,你认为本文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如丰富。
“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详解】本题考查的诗词歌赋背诵默写。
根据题干的内容进行默写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诗歌内容即可。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内容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意书写整齐,美观,布局合理即可。
2.B
解析:B
【详解】A选项中“癖”读音应为第三声。
C选项中“剔”应为第一声。
D选项中“劲”用作形容词,应为后鼻音。
3.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中易错字字形的掌握,要求我们注意识记与积累。
A.倾袭——侵袭焉知非幅——焉知非福
B.严竣——严峻
C.见微知箸——见微知著
D.书写均正确
4.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修辞的特点进行分析。
A选项中,“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动宾短语的排比,正确。
B选项中,“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把柳树人格化,所以是拟人修辞,正确。
C选项中,疑问的语气表达了更加强烈的肯定色彩,因此是反问修辞,正确。
D选项中,根据比喻修辞的判断标准可知该句并没有用比喻修辞,事情听起来轻松,没有本体和喻体,故D错误。
5.D
解析: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改病句的掌握情况。
A.这句话的病因是两面对一面,要么去掉“能否”,要么在“关键”后面加上“是否”;
B.这句话的病因是语序不当,应该将“实外西区”与“我”调换位置;
C.这句话的病因是重复啰嗦,“最多与“以下”重复;
6.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
可以得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D项。
应改为:“你不能这样!”爸爸大吼道,“再怎么说,它也是一个生命!”
7.D
解析:D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B.巴金,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散文集《随想录》。
C.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祝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8.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按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提出只注意什么“ 每当你出去旅游时,是不是只注意那苍翠挺拔的参天古木?”“ 是不是只欣赏那娇美清香的花朵,赞美那生机勃勃的小草?”再提出注意过什么”你注意过那藏着植物根基的泥土吗?”接着说出原因”你也许不会注意它,因为它是那么平凡,那么没有吸引力。
””但是如果没有泥土,哪来的花草树木,哪来的人类生物呢?”最后讲结果“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它默默地为人类奉献自己”。
所以选B答案。
9.挫折是一个铁锤,它能击打出奋进者东山再起的攀登台阶,也能击毁掉自怨自艾的悲观者的锦绣前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首先应注意运用了什么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
分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时间”比喻成“一把剪刀”,生动想象的写出了时间对不同人的重要性。
句中“成功者不断进取的理想之花”和“自暴自弃的失败者的大好年华”这是一组相反意思的句子,因此在仿写的时候要用到比喻的修辞。
并且句子结构也要符合。
例如:挫折是一把烈火,它能照亮坚强者不断前行的光明之路,也能焚尽软弱不前的妥协者的立足之地。
10.从我手中溜去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忠言逆耳利于行任尔东西南北
风坚韧刚劲,不屈不挠树阴照水爱晴柔接天莲叶无穷碧稻花香里说丰
年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更有早行人
【详解】(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原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的识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3)本题出自清朝诗人郑燮《竹石》,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4)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小池》
全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全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全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中加点字的理解,要想理解字义,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跑”。
走马观花:走,骑。
观,看。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6)本题考查对谚语俗语的理解能力。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它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不要说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
多指比喻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11.B
解析:(1)B
(2)黄香温席孟母择邻仲尼师项橐负薪挂角
(3)启航小学将于下月第一个周五下午三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三字经》和《弟子规》朗诵大赛,特邀您参加,欢迎您的莅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以及仔细审题,明确题目的考点。
(1)本题告诫同学学会友爱,即应该选B项,AC两个选项是说朋友的重要性。
(2)本题根据每句话的含义联想到所蕴含的典故,写出所含典故即可。
主要不要写错别字,要加大平时的积累和文学常识的摄取。
(3)本题中写一则邀请函,要注意邀请函的格式,仔细审题,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12.12、以前,从前。
告诉。
你。
代词,代老人。
13、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这个人随即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的头斩断了。
14、因为他盲目地听从那个老人的愚见,把骆驼杀死了,陶罐也破了。
把瓮敲碎就可以了。
在陶罐的边缘擦点油,减少摩擦力应该可以试试。
15、做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要三思而行。
【分析】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1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题(2)的“语”在这里作动词,读“yù”,读“yǔ”时作名词,翻译为语言、话语。
13、本题需要解释整句话的意思,需要着重注意的点还是比较多的。
题(1)“既”翻译成“因为”,“以为忧”翻译为“为此事而忧虑”,所以整合后整句翻译为“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题(2)中的“以”翻译成“用”,需要特别注意。
14、这道题共有三个问题,在回答之前需要审题清楚。
首先问杀骆驼的原因,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回答即可;再次,问让骆驼出来的最好办法,也就是在骆驼不用杀死、粮食不会损失条件下的可以做到的最快的办法,陶罐易碎,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敲破陶罐;最后,第二好的办法比较多,只要言之有理并且有用即可。
15、这道题主要考查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析。
这类题型为开放性题型,学生只要围绕“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这一中心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13.16、地位历史文化内涵
17、默默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8、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分析】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筷子的地位,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接着介绍了筷子的来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
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
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
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然后介绍了筷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1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识记。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这首诗的意思是筷子被频繁的使用,先尝到各种或甜或苦的味道,但真正的滋味确实由人来品尝,筷子到头来白忙活了一场。
热情歌颂了筷子默默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