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测试(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测试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
1、词又叫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它和音乐(某种艺术)关系密切。

2、词根据字数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其中中调字数为59 — 90 。

3、词根据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两类。

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是豪放派词的开创者。

5、柳永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7、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如梦令》选自她的《漱玉集》。

二、给加点字注音
千骑.卷平冈(jì)鬓.微霜( bìn )
簌簌
..衣巾落枣花( sùsù)伫.倚危楼( zhù)
黯黯.(àn )强.乐(qiǎng )
昨夜雨疏风骤.( zhòu)缫.车(sāo )
三、解释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酒酣胸胆尚.开张(更)
会.挽雕弓如满月(将要)昨夜雨疏风骤.(猛烈)
敲门试问野人
..家(农人)伫.倚危楼风细细(久立)
无言谁会.凭阑意(领会)拟把
..疏狂图一醉(打算)
强.乐还无味(勉强)狼籍
..残红(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垂柳阑干
..尽日风(纵横交错)此恨何时已.(停止)
四、阅读鉴赏
(一)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江城子”是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词的题目。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

3、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4、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

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二)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1、“敲门试问野人家”的原因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2、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3、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

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

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三)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文中奠定感情基调的词是“春愁”。

2、词中表现女主人公虽为思念所苦,却对思念无怨无悔的两句词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下列说法不符合词意的是(C)
A.“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B.“春愁”而可“望极”,并觉“黯黯生天际”,画出伊人思念成痴的心迹。

C.这是一首写景之作,词人借景抒情,抒发了由春景而引发的春愁之情。

D.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中以“新”与“旧”对照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其中以“新”衬“旧”,突出的情绪是伤感。

词中第四、五句以“去”与“来”作对比,以“去”衬“来”,表达了词人安然欣慰的情感。

2、画线句现在已经被简化为成语似曾相识。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4、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五)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词以群芳过后西湖好一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景,通过落花、柳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句是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3、末句“双燕归来细雨中“在营造全词意境中的作用是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4、下列对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C )
A、作者以浓墨重彩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

B、“群芳”就是百花,百花凋零,给作者带来凄凉哀伤的感觉。

C、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D、“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在繁华喧闹消失后的失落感。

(六)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词中表现“我”与“君”所处之地相隔遥远的句子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
江尾。

2、词中“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两句,表达了“我”内心的意愿。

3、“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D )
A、君已负心不肯来见。

B、路途遥远难以相见。

C、自作多情单相思。

D、身份地位不等,遭致家长反对。

4、长江水在词中的作用是以长江起兴;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为抒情线索;
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
5、对“共饮长江水”一句的理解最合理的是(B )
A、“我”的确和“君”喝的都是长江水。

B、虽不能相见,但毕竟共饮长江水,这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C、长江水滚滚不绝,就像是“我”对“君”的思念之情。

D、虽然共饮长江水,可是也是长江水把我们阻隔万里,所以有点怨恨长江水。

(七)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根据篇幅来看这是一首小令。

2、词中“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是对卷帘人“海棠依旧”的纠正。

3、我们曾经学过《春寒》一诗中读到过海棠的诗句: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

4、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方法,引发读者的注意,突出了暮春时节景象的特征。

B、“昨夜雨疏风骤”表现夏日风雨的特点,是下文“绿肥红瘦”的原因。

C、“绿肥红瘦”到处了暮春时节所有花卉的特点,所以广为传诵。

D、“如梦令”表明诗人是在“浓睡不消残酒”的情况下说的梦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