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浦东新区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五月渔郎相忆否(4). 小楫轻舟 (5). 梦入芙蓉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霭”“受”“否”“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本题还涉及诗词标题等,需要注意。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按要求选择。

(5分)
2.下列选项中,名句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王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 小李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有骄傲自满情绪,妈妈鞭策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小梅十岁生日,叔叔希望她长大不要忘父母的恩情,说:“一朝花蕾秀,十年父母恩。


D. 小张在外地工作,和同乡朋友节日相聚时充满感慨地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需要理解名句意思,结合语境内容具体分析。

A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结合“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分析,使用不合语境。

故选A。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据报道,无活动部件飞机能够飞翔是依靠一种被称为电动力推进的过程实现的。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将能够产生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未来飞机。

①电动力推进的概念更难以可视化
②这与我们看到的无扇叶风扇所使用的概念相同。

③与典型的旋转螺旋桨推进相比,
④因为它的推进过程利用了所谓的离子风
A. ③④②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结合“相比”“更难以可视化”分析,③在①前面;结合④关联词“因为”,②中“这”指的是④中的“推进过程利用了所谓的离子风”分析,④在②前面。

故选D。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第六种自由
熊培云
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
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

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

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

在过去,性病广告只是贴在厕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⑤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

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

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⑥其实,这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正是为了逃离这种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

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

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

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⑦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

而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

“请告诉我发生在这个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

”——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

⑧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

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

“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消息是需要邮递的。

我的一生之中,确切地说,至多只收到过一两封信是值得花费那邮资的。

”而且,“我从来没有从报纸上读到什么值得纪念的新闻。

如果我们读到某某人被抢了,或被谋杀或者死于非命了,或者一幢房子烧了,或一只船沉了,或一只轮船炸了,或一条母牛在西部铁路上给撞死了,或一只疯狗死了,或冬天有了一大群蚱蜢——我们不用再读别的了,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

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
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

⑨为什么要席不暇暖、马不停蹄地换房子?为什么不断抱怨自家液晶电视不如墙壁宽?若干年前,当我初次走进一些法国朋友的家里时,曾经感慨他们的电视机为什么那么小。

关于这一点,相信看过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中国观众都有印象。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跟欧洲人比较珍视“第六种自由”有关。

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的信息与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

⑩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

不是么?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

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

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

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4. 第②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请分析其作用。

5. 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语“黑箱”在文中的含义
6.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不知情权的价值在于使生活变得充实,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

B. “信息成瘾者”也知道信息垃圾的危害,只是他们难以抗拒内心对信息的隐秘渴望罢了。

C. 有些欧洲人也深受无用的信息与广告的困扰,像梭罗所批评的那样静静的绝望地生活。

D.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能够自觉地理性对待信息,不会在互联网上过多地耗费宝贵的光阴。

7. 分析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

8.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第六种自由”的。

【答案】4. 以数据直观地表现出信息无孔不入,使人难以抉择,引出下文对"第六种自由"的讨论。

5. 充斥着大量信息,让人无从选择(无法看清)的现实世界。

6. A
7. 第⑥段通过梭罗的言行,引出人们要走向真正生活的话题,表明回归真正生活的重要;第
⑦段从反面,通过梭罗的言论对信息成瘾者的表现加以嘲讽,指出其看不清真正生活的危害;第⑧段从正面,通过梭罗对信息的认识,告诫人们要掌握生活的原则,追求那些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脉结清晰。

8. 在作者看来"第六种自由"是指免于被过度信息干扰的自由,关注第六种自由,有助于提高
我们免受信息干扰的能力,有助有我们走向真正的生活。

但信息有用与否因人而异;有些信息在有些人看来是无用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有用的。

而且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摆脱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一概而论。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②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分析可知,以数据直观地表现出信息无孔不入,引出下文对“第六种自由”的讨论。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语“黑箱”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

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分析可知,充斥着大量信息,让人无从选择(无法看清)的现实世界。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结合“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分析,“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因果失当。

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

题干要求“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结合文本内容“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新闻之不可缺少,
正如早饭一样重要”“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

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分析,第⑥段通过梭罗的言行,引出人们要走向真正生活的话题;第⑦段从反面,第⑧段从正面分别分析论述。

点睛: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将文段(文章)内容进行分层。

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

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

根据内容层次决定答题时使用连接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你的分析句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第六种自由”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分析,关注第六种自由,有助于提高我们免受信息干扰的能力。

结合“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分析,有些信息在有些人看来是无用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有用的。

结合“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分析,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摆脱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墙角里的父爱
①帮老乡大将搬家。

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突然蹲在那里呜呜大哭起来。

②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

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他父亲的一段往事。

③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④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⑤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

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⑥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

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⑦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

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

⑧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

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⑨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

”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

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⑩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

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有的推着推车,有的拿着扁担,大将看到父亲从门卫那里推出了自己的手推车。

正在这时,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

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

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⑪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

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

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

”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

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⑫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

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

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⑬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⑭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

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

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

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⑮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

不影响你。

”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
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

”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⑯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

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

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⑰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

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

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

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⑱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

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围过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

⑲大将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哭了好一会儿,大将又接着说:“后来我妈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病了,就不顾一切地要来看我,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

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
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准备了这个记账本。

9. 第④段和第⑦段是怎样刻画父亲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0. 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对父亲劳动场景的描写。

11. 赏析父亲三次给钱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12. 作品以“墙脚里的父爱”为题有何深意,请加以赏析。

【答案】9. 第④段通过父亲数钱的细节(动作)描写:第⑦段通过对父亲衣着的描写,表现父亲挣钱不易,生活节俭,却对儿子很慷慨,凸显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10. “拥”“奔”写出了父亲为多挣钱跟别人抢生活的急切;“走几步,停一下”“再前行几步”表明父亲扛着的货物十分沉重;三个“弓”表明父亲十分劳累。

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以及给大将心理上带来的冲击。

11. 父亲三次给钱,构成了本文的主要情节(或线索);反复凸显了父亲慷慨无私的形象;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我”由木然到愧疚,直到悔恨的心理变化过程。

12. “墙角里的父爱”形象地表现出父爱的艰辛、卑微、无私、深沉和不易察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关注、体会父爱,感恩父母的期待。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④段和第⑦段是怎样刻画父亲形象的,需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

结合“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分析,第④段通过父亲数钱的细节(动作)描写;结合“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分析,第⑦段通过对父亲衣着的描写。

表现父亲挣钱不易,凸显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对父亲劳动场景的描写,结合“跟在车后拥了进去”“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分析,写出了父亲为多挣钱跟别人抢生活的急切;结合“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等分析,表明父亲扛着的货物十分沉重;结合三次“弓着腰”分析,明父亲十分劳累。

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以及给大将心理上带来的冲击。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赏析父亲三次给钱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需要找出三次给钱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内容赏析。

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结合“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

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

不影响你。

’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分析可知,展现了“我”由木然到愧疚,直到悔恨的心理变化过程,凸显了父亲慷慨无私的形象。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

“墙角里的父爱”,结合“墙角”的特点分析,凸显父爱的艰辛、不易察觉等。

结合“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分析,表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