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诗歌的奇险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柳宗元诗歌的奇险风格
梁德林
【摘要】There are only a few poems by Liu Zong-yuan having a plain style like those of Tao Yuanming .However ,more of Liu’s poems are the works of originality and rareness .The originality of Liu’s poems is reflected in the fantastic themes ,ingenious design ,and extraordinary language .The rareness of Liu’s poem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rhymes .These features are the production of his curiosity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aesthetic trend .The exquisite artistry can be found from Liu’s rare and original poems ,w hich is the foundation to achieving the detached realm .%柳宗元诗中似陶渊明平淡风格者为数并不多,更多的是奇险之作。

柳诗之奇表现为:题材奇异、构思奇妙、语言奇特。

柳诗之险主要体现在用韵方面。

柳宗元部分诗具有奇险风格的原因在于:好奇的个性;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

柳宗元的奇险诗因难见巧,是达到平淡境界的基础。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4页(P36-39)
【关键词】柳宗元;诗歌;奇险;风格
【作者】梁德林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7
说到柳宗元诗歌的特点,论者常常引用苏轼的著名评论:“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书黄子思诗集后》)“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

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评韩柳诗》)其实苏轼的话与其说是对柳宗元诗的准确评价,不如说体现了宋人推崇平淡之美的理念。

后人有赞成苏轼之说者,亦有与苏轼观点不同者。

宋末元初的方回说:“柳子厚学陶,其诗刻峭,束缚羁絷,无聊之意,殊可怜,形似之而精神非也。

”(《刘元辉诗摘评》)明人李东阳认为:“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

韦应物稍失之平易,柳子厚则过于精刻。

”(《怀麓堂诗话》)王世贞也说:“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

”(《艺苑卮言》)分别用“刻峭”、“精刻”、“刻削”来概括柳诗特点,笔者认为这些概括较之苏轼的概括更为准确,柳诗中似陶渊明平淡风格者为数并不多。

更有甚者,在“元和之风尚怪”(李肇《唐国史补》)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柳宗元也写下了部分追求奇险风格的作品,如《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等。

柳诗之奇首先体现为题材奇异。

《韦道安》以传记为诗,歌颂了与叛乱藩镇抗争的忠贞义士韦道安的事迹。

全诗主要记载了最能体现韦道安人格精神的两件事: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帮助“故刺史”救出被盗贼掳掠的“二女”,并拒绝“故刺
史”“纳女”答谢之意;二是因未能阻止徐州军乱,愤而“举头自引刃”的壮举。

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评曰:“天下有如此奇人,所谓廉颇、蔺相如,千载下犹凛凛有生气。

此等诗真可廉顽立懦。

”《寄韦珩》作于初任柳州刺史时:
初拜柳州出东郊,道旁相送皆贤豪。

回眸炫晃别群玉,独赴异域穿蓬蒿。

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

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兰高。

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

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

饥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

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

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

迩来气少筋骨露,苍白瀄汩盈颠毛。

君今矻矻又窜逐,辞赋已复穷诗骚。

神兵庙略频破虏,四溟不日清风涛。

圣恩倘忽念地苇,十年践蹈久已劳。

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

愿言未果身益老,起望东北心滔滔。

诗中以“回眸炫晃别群玉”的比喻叙述离京城时与“贤豪”告别的情景,以“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形容岭南气候的炎热,以“悬蛇结虺如蒲萄”表现自然环境的恐怖,以“奇疮钉骨状如箭”、“支心搅腹戟与刀”描写自己患病的痛苦,虽然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却极尽夸张之能事。

汪森《韩柳诗选》评曰:“奇崛之气亦略与昌黎同。

”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柳宗元《岭南江行》中“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一联时说:“柳州谪官以后之诗,多纪岭南殊俗。

此联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句,纪其风物之异也。

寄友诗云:‘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纪山水之异也。

《峒岷》诗云:‘青箬裹盐归垌客,绿荷包饭趁墟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纪俗尚之异也。

”[1]岭南奇异的风物、山水、俗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柳宗元诗中,体现了柳诗题材的奇异性。

柳诗之奇也体现为构思奇妙。

他模仿汉魏晋铙歌鼓吹曲创作了《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小序中称自己的目的是“纪高祖、太宗功能之神奇,因以知天下之勤劳,命将用师之艰难”。

组诗分为《晋阳武》、《兽之穷》、《战武牢》、《泾水黄》、
《奔鲸沛》、《苞枿》、《河右平》、《铁山碎》、《靖本邦》、《吐谷浑》、《高昌》、《东蛮》十二篇,分别采用三言、四言、五言句式,歌颂唐高祖、唐太宗夺取政权、统一天下、平定四夷的功勋。

宋人李涂评论说:“子厚《铙歌鼓吹曲》,险怪而意到。

”(《文章精义》)如《兽之穷》歌咏李密兵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之事,以比喻开头:“兽之穷,奔大麓。

”兽喻李密,大麓喻唐,明代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卷一曰:“兽之穷三字奇崛甚。

”在歌功颂德的宫廷乐曲中开头即出现穷途末路的野兽意象,确实令人感到新奇。

又如《泾水黄》歌咏唐太宗平定薛举父子叛乱,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有鸟鸷立,羽翼张。

钩喙决前,钜趯傍。

”以鸟喻人,生动地刻画了野心勃勃的叛乱者形象。

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卷一评曰:“两七言特险劲有力。


柳诗之奇还体现为语言奇特。

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宋人吴可《藏海诗话》评曰:“‘惊’字甚奇。

”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中,柳宗元再次用“惊”字形容风:“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这种景象可谓惊心动魄。

又如《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分别化用屈原《桔颂》和《水经注》记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李衡种柑谋利的典故,形成意义相反的对仗,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七评曰:“后皇嘉树,屈原语也。

摘出二字以对‘木奴’,奇甚。


柳诗之险在用韵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首先是用险韵,即专押那些包含字数较少的韵部。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根据诗韵的宽窄程度将其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2],柳宗元《答刘连州邦字》所用即为最后一类“险韵”中的“江”韵:
连璧本难双,分符刺小邦。

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

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

遥怜郡山好,谢守但临窗。

孙月峰评曰:“险韵即用险句,亦系有意。

”(《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二)此诗虽用险韵,但篇幅较短,难度还不算大。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实为六十九韵,
所用亦为“江”韵,一韵到底。

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三评曰:“艰难险韵,颇类昌黎联句诸诗。

”汪森《韩柳诗选》曰:“长篇中极能琢炼,用韵亦险峻,而兼以多用对句为工。

”王二梧《唐四家诗》也说:“长古喜用窄韵,与昌黎同,生辣处亦间相似。


险韵的另一含义是用艰僻字押韵,又称难韵或剧韵。

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来,命仆继和,其间瘀絮四百字、车斜二十篇者流,皆韵剧辞殚,瑰奇怪谲。

”此后“瘀絮”、“车斜”便成险韵代称。

苏轼《雪后书北台壁》其一:“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造语自然,无趁韵之弊,于是“尖叉”亦被当作险韵之代称。

然而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诗中已有“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及“野鹜行看弋,江鱼或共叉”的句子,可谓开苏轼先声。

柳宗元还独创了拾余韵诗。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小序称:“韶州幸以诗见及,往复奇丽,邈不可慕,用韵尤为高绝。

余因拾其余韵酬焉。

凡为韶州所用者置不取,其声律言数如之。

”用原韵和诗本已不易,用余韵则更难,因为容易押韵的字均已被用过,剩下的多是不易押韵者,何况又是二十韵的长篇。

此诗所用的余韵为颁、湾、奸、㹪、、锾、寰、潸、鳏、菅、鬟、獌、斒、鹇、环、攀、娴,其中生僻字不少,可见押余韵之难。

孙月峰评曰:“拾余韵格,前所未有,此亦是斗险。

”(《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二)后来宋人陈著有《余床帐为过兵卷去答梅山弟用余韵见寄》诗,即学此体。

然而陈诗只有四韵,比柳宗元诗难度小多了。

除了拾余韵体之外,柳宗元诗还首创了增韵体,即《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二说:“增韵体亦前所未有。

”和原诗五十二韵难度已经很大,
柳宗元还要在此之外,再加二十八韵,增至八十韵,比之《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显然更有难度,他就是故意要因难见巧,以体现自己高超的写作艺术技巧。

汪森《韩柳诗选》对此诗赞赏有加:“观小序意专以用韵见奇。

然则裴之所用者平,而公之所用者险,非大手笔不能如此雅驯。

”再曰:“用韵奇险,不让昌黎。

然昌黎之用险韵也,以险峻之气驭之;而河东则一归之典雅,使险者贴然不觉,皆能事也。

”又曰:“用韵极奇险而无字不典,无意不稳。

六麻韵中字几尽矣,而笔力宽绰有余,此可悟长诗用险韵之法。


柳宗元之所以创作了这些具有奇险风格的作品,首先在于柳宗元具有好奇的个性。

宋人汪藻《次零陵太守竞秀堂韵四首》其一有“柳子当年亦好奇”的诗句。

刘熙载《艺概·文概》记载:“东坡尝与黄山谷言柳子厚《贺王参元失火书》,曰:‘此
人怪怪奇奇,亦三端中得一好处也。

’”朱熹曾说:“文之最难晓者,无如柳子厚。

然细观之,亦莫不自有指意可见,何尝如此不说破。

其所以不说破者,只是吝惜,欲我独会而他人不能,其病在此。

大概是不肯蹈袭前人议论,而务为新奇。

惟其好为新奇,而又恐人皆知之也,所以吝惜。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苏轼、朱熹评论的是柳宗元的散文,但也完全可以移用于柳宗元诗歌,因为同一作者的诗文风格往往也是相同的。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柳州后,当地奇特的自然景物进一步刺激了他好奇的个性,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正像其诗中所言:“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构法华寺西亭》)“探奇极遥瞩,穷妙阅清响。

”(《法华寺石门精舍二十韵》)欧阳修《永州万石亭》诗说:“天予生子厚,禀予独艰哉……山穷与水险,下上极沿洄。

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沈德潜也说:“余尝观古人诗,得江山之助者,诗之品格每肖其所处之地……永州山水幽峭,柳仪曹诗肖之。

彼专于其地故也。

”(《艿庄诗序》)他们都揭示了柳宗元在永州得到的“江山之助”。

清人孙琮评柳宗元散文《石涧记》曰:“读《袁家渴》一篇,已是穷幽选胜,自谓极尽洞天福地
之奇观矣。

不意又有《石渠记》一篇,另辟一个佳境。

读《石渠记》一篇,已是搜奇剔怪,洞天之中,又有洞天;福地之内,又有福地。

天下之奇观,更无有逾于此矣。

不意又有《石涧记》一篇,另辟一个佳境。

真是洞天之中,有无穷洞天;福地之内,有无穷福地。

……从古游地,未有如石涧之奇者,从古善游人,亦未有如子厚之好奇者。

”(《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其实,不仅是永州,柳州的山水同样影响了柳宗元的创作风格,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曰:“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上刀山矣。

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

”然而柳宗元的比喻源于真实的生活感受,苏轼就说过:“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傍诸峰真若剑鋩。

诵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

”(《东坡题跋》卷二)虽然柳宗元写的并不是真正的“海山”,而是“海畔尖山”即柳州的群山,但其独立成峰的特点与苏轼后来看到的“海山”完全一样,才使苏轼发出了由衷敬佩的感叹。

追求奇险,实际上是中唐元和时期的普遍审美倾向。

韩孟诗派自不必说,即使是被后人称为通俗诗派的元稹、白居易,在他们互相唱和的时候,也时常炫耀才学,争奇斗胜。

如前人和诗不次韵,元白创造出了次韵诗,甚至写出了长达百韵的次韵诗(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

柳宗元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拾余韵、增韵两种新的形式,可谓登峰造极。

谢榛《四溟诗话》说:“韩昌黎、柳子厚长篇联句,字难韵险,然夸多斗靡,或不可解,拘于险韵。

”柳宗元在《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一文中曾这样述说他读韩文的感受:“若捕龙蛇,博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信韩子之怪于文也。

”有趣的是,宋人蔡绦《西清诗话》竟然借用柳宗元原话评柳诗:“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非轻荡也。

”(胡仔《苕溪渔溪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可见,柳宗元也有“怪于诗”的时候。

一味追求奇险,固然带来很多弊病,但此类诗往往因难见巧,对提高作者的艺术技艺有很大帮助。

正如刘禹锡所言:“剧韵新篇至,因难所见能。

”(《牛相公见示新什谨以韵次用以抒下情》)宋人曾几也说:“东坡韵险艰,句句巧追逐。

”(《沈明远教授用东坡仇池石韵赋予所蓄英石次其韵》)柳宗元此类作品,正是他能写下“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之类作品的基础。

正如朱彝尊所言:“由奇怪入平淡,是诗家次第。

”(《批韩诗》)[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03.
[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