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让批评更巧妙 让师爱更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故事:让批评更巧妙让师爱更温暖
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也是缺钙的教育。
确实,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对学生的批评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
几年前的一节自习课上,我正在辅导一位学生的作业,突然,一个小女孩哭着向我告状,说男孩把她的书撕破了。
我一听非常的恼火,因为这个男孩平时就很顽皮,不是扯了前桌女孩的头发,就是藏了后桌的橡皮,屡屡违反纪律,经常有学生告他的状。
这次竟然把同桌的书撕破了,而且还很倔强,根本不服气,认为自己没有错,我明白,此时的批评和斥责是根本没用的。
于是,我和气地询问了事情经过。
原来,顽皮的男孩拿了女孩一本书。
女孩索要时,男孩就双手使劲捏住书的一端,任凭女孩拼命拉扯。
相持中,书就破了。
男孩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责任,他只是使劲捏着书,没有拉;如果女孩不拽,书就不会破。
我想了想,就用手捏着男孩的耳朵,问:“如果有人现在使劲捏住你的耳朵,一直不放。
你想离开,只有自己使劲扯。
如果耳朵掉了,此人坚持自己没有错。
你承认吗?”男孩低着头,沉吟了一会儿,摇摇头说:
“不行。
”我又假设让别人也学他这样,把他的书本、文具或他家的财物强行拿去,导致东西损坏,不愿承担任何责任,问他服不服气。
他终于低下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我又借机亲切谈心,对他进行思想教育,我想,此时的效果肯定要比平时强很多。
通过处理这件事,我认识到,老师在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处理问题,并且要做到:
1、控制情绪,善待学生。
看到学生犯错,且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时,教师极易急躁,情绪失控。
这样,一方面容易导致自己思维僵化,思路闭塞,极易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逆反,心灵封闭,心路断开。
所以,我们老师在思想上要宽容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明知故犯。
老师要尽量不重提学生以前的错误,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必须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事情才有妥善解决的希望。
保护违纪学生的人格尊严,比处理好问题更重要。
由此事,我又想到了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
陶先生没有斥责、处分打人的学生,而是约到办公室,说了几句表扬的话,奖励了三块糖,就使其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
主动承认错误,还加深了师生情谊,一举多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待每个学生,包括犯了错误的学生。
可是,爱优生易,爱后进生难,爱所谓“双差生”更难。
其实,越是我们以为不值得爱的学生,越是需要老师的爱;越是对他们爱得深,爱得无微不至,越能体现我们师德的高尚、教育水平的高超。
2、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男孩可能确实是思想转不过弯,也可能是故意坚持歪理,看别人怎么办。
我处理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以下步骤:
(1)引导换位,促其醒悟。
捏耳朵的换位思考,促使他体会到自己思维方式的荒谬之处。
(2)适当施压,迫其认错。
假设让别人拿他的书本、文具或他家的财物,迫使他承认自己确实错了。
如不承认,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理由拿他的东西,且得不到老师的帮助。
(3)讲清道理,架设心桥。
承认错误后,趁机讲清道理,引导他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捐弃前嫌,沙里淘金。
学生在某方面落后了,犯错误了,
并不代表他处处不行。
我们要“沙里淘金”,尽量多找他们的“闪光点”。
对这位屡屡违纪的“皮大王”,我没有抓住小辫子不放,反而指明他的聪明、大胆、反应快等优点,为他指明方向,鼓励他进步。
这件事的完美解决,使我深深感受到,我们老师在学生犯错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让师爱的温暖阳光公正无私地洒向每个学生的心房。
千万不能忽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