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心肺复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生命支持
➢借助专用设备和专门技术继续ALS ➢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持病人的循环功能稳
定 ➢(一)呼吸支持
(二)恢复和维护自主循环 (三)CPR期间的监测 监测: ECG、呼气末CO 、CPP和 BP、血气、 尿量
三 复苏后治疗
• (一)呼吸管理 • 血气分析 • 呼吸治疗 • (二)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 监测 • 药物治疗 •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防治 • (四)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 【掌握】心跳呼吸停止的诊断、基本生命 支持阶段的急救技术
• 【熟悉】心跳呼吸停止高级生命支持的急 救技术;脑复苏概念、方法;
• 【了解】202பைடு நூலகம்年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 “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 截绳,上下安被卧之。
•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
常弦弦勿纵之; • 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 •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
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 • 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
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包含复苏技术:
①体位:平卧状态; ②畅通气道: ③胸外心脏按压: ⑤腹部按压: ⑥团队复苏: (>三人)
搏或电机械分离。
电除颤
电除颤是目前治疗室颤的唯一有效方法 尽快施行电除颤 非同步直流电电除颤 粗颤和细颤的区别 胸内除颤:成人为10~40J,小儿为5~20J 胸外除颤 :成人双向为200J,单向360J
小儿为2J/kg
(四) 药物治疗
• 用药的目的: • 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强心肌收缩力 • 防治心律失常 • 调整急性酸碱失衡,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 给药途径 : • 静脉给药 骨髓内给药 • 气管内给药 • 心内注射 • 常用复苏药物
• 定义:在胸壁外按压对心脏间接施压的方法 • 机制:心泵机制 ,胸泵机制 • 位置:胸骨下半段 • 速度:每分钟100-120次,建议2min交换 • 深度:不小于5CM • 效果评定:瞳孔缩小,大动脉有搏动,
ETC02>10mmHg,舒张压>20mmHg。 • 复苏顺序:C-A-B • 按压呼吸比率:30:2(无高级气道)
基本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 • 识别心搏停止和启动紧急医疗急救系统
(EMSs) • 尽早开始心肺复苏
• 尽早电除颤
识别心搏停止和启动紧急医疗急救系统 (EMSs)
突发意识丧失,呼唤无反应
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呼救救援和AED
感知大动脉搏动5-10s,气管旁侧
胸外心脏按压
松20~30mg/24h • 3~4日即可完全停药
脑复苏
➢脑复苏的定义 ➢脑缺血的病理和病理生理 ➢脑复苏的适应证 ➢脑复苏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脑复苏的主要方法
脑复苏的定义
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 :为了防治心脏停搏 后缺氧性脑损伤所采取的措施。
• 脑组织的代谢率高、氧耗量大 • 脑血流量占心排出量的15%~20% • 需氧量占全身的20%-25%
脑复苏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 主要任务 • 防治脑水肿 • 避免颅内压升高 • 减轻或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 • 保护脑细胞功能 • 脑复苏原则 • 防止或缓解脑组织肿胀和水肿
脑复苏的主要方法
低温治疗 促进脑血流灌注 药物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
低温治疗
目的:降低脑细胞的氧需量,维持脑氧供需平衡 适应症:心脏停搏时间>4~5min;体温升高或肌张
心脏骤停分类
4 心电机械分离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 )
极少(5-8%) 常为终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 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
电除颤
早除颤理由: • 心跳骤停的最常见类型为室颤; • 治疗室颤的最有效手段是电除颤; • 除颤的时机转瞬即逝; • 室颤不予处理在数分钟内就会转为心室停
时 间 与抢救 成 功 率
开始抢救时间 < 4分 4—6分 >6分 >10分
成功率 50% 10% 4% 0.09%
2021/11/12
心肺复苏定义
•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指针对呼吸和心搏骤停所 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 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 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复苏的持续性。
1968年普利策奖 生命之吻
2005年普利策新闻奖 紧急抢救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分秒计算:
• 3-5秒…….黑蒙 • 5-10秒…….昏厥、意识丧失 • 15秒…….出现阿斯综合症 • 30秒……. 60秒瞳孔散大 • 4分钟…….开始出现脑死亡 •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 10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原发性缺血损害
• 缺血期间的损害 • 代谢障碍 • 离子转移 • 酸碱失衡
➢继发性缺血损害
• 再灌注损害 • 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 无再灌流现象 • 脑充血、脑水肿及持续低灌流状态
脑复苏的适应证
• 初期复苏是否及时和有效 • 心脏停搏距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 <4~5min • 有效复苏的时间 • 复苏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体征 • 体温升高 • 肌张力的亢进
• 1~1.5mg/kg,缓慢静脉注射 • 必要时可重复应用0.5-0.75mg/Kg • 2~4mg/min静脉输注维持治疗
阿托品
• 用途:
• 窦性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 • 心动过缓合并频发室性早搏 • 防止心动过缓诱发的室颤 • 增加心排出量
• 剂量:
• 心脏停搏时用量为1.0mg静注 已经在2015指南取消 • 心动过缓时的首次用量为0.5mg,每隔5分钟可重复
常用复苏药物
1.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2. 利多卡因(1idocaine) 3. 胺碘酮
肾上腺素
• 用途: • 心肺复苏中的首选药物 • 有助于自主心律的恢复 • 增加心肌和脑的灌流量 • 增强心肌收缩力 • 提高电除颤成功率
• 剂量: • 每次静脉用量为0.5~1.0mg,或0.01~0.02mg/kg • 必要时每3-5分钟可重复一次
力增高 降温时的注意事项 • 全身降温 ,重点头部 • 迅速降达预期水平(35~33℃) • 防止寒战反应(降温辅助药) • 持续到病人神志开始恢复或好转 • 缓慢复温 ,持续降温辅助药1~2日
药物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
• 很多优点,仍有争议
• 缓解神经胶质细胞水肿,或预防神经组 织水肿
• 尽早应用 • 氢化可的松100~200mg,以后用地塞米
注射
碳酸氢钠
1. 急性代谢性酸中毒的危害
• 顽固性室颤 • 心肌收缩力减弱 • 拟交感胺类药物的作用减弱
2. 过量使用碳酸氢钠的害处
• 低血钾症和氧离解曲线左移 • 高钠血症和血浆渗透压升高 • 高碳酸血症导致心肌和脑细胞功能抑制
3. 使用碳酸氢钠的注意事项: 过度通气、速度不宜过快 、避免过量、不用作复苏的 首选药物 !
胺碘酮
• 使用剂量:心肺复苏时主要用于室颤,初始剂量 为300mg溶于20~3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内静注 (三次电除颤之后)
• 如首次用药300mg后可再追加150mg • 或予以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
• 用途:
•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或阵发性室性 心动过速 • 缓解心室纤颤的复发
• 常用剂量:
人工呼吸
• 1、开放气道:头后仰法,托下颌法,口咽通气
道,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等。
• 2、徒手人工呼吸:口对口,吸呼各1s,潮气量
约6-7ml/kg,胸廓起伏即可。
• 3、简易人工呼吸和机械通气:面罩-气囊,
呼吸机。
心搏骤停的类型
心室纤颤 VF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PVT 无脉性电活动 PEA 心搏停止
心脏骤停分类
1 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最常见( 77-84% )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率高。
心脏骤停分类
2 无脉室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心脏骤停分类
3 心搏停顿( Asystole)
较常见( 16-26% ) 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 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
• 心肺脑复苏:中枢神经系统恢复的重要性。
心脏骤停常见原因
5H
可逆性因素
5T
低血容量 缺氧 酸中毒
低/高钾血症 低体温
张力性气胸 肺栓塞
心包填塞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中毒
心肺复苏三阶段
• 基本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 •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 复苏后治疗post-cardiac arrest care,PCAC
• 能量储备有限 • 脑完全缺血10~15s,氧储备即完全消耗,病人意识丧失 • 缺血20s,细胞膜离子泵功能开始衰竭 • 1min,脑干的活动消失 • 4-5min,葡萄糖及糖原储备和三磷酸腺苷(ATP)即被耗竭完
全 • 5-7min以上,多发性、局灶性脑组织缺血的形态学改变
(器质性)
脑缺血的病理和病理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