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含答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7.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
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16.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
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17.示例一: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示例二:我不同意他的观点,“送别”是故乡送我离开,拟人手法的使用,使想象奇特,不落人送人的俗套,言有尽而意蕴无穷。
让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分析】16.本题考查诗歌语句赏析。
可从意境、炼字或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意境方面,从意境上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从字词表现力上看:“随”字巧妙地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亦指物态随舟行而变。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从技巧表现上看:此句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出了气
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从中可看出李白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和意气风发的状态。
楚汉平原的宽阔、平坦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写照。
据上分析,从某一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的理解。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要求和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示例一:同意。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示例二:不同意这种说法。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送别”二字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故题中“送别”二字不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