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如下: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
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
《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
并让学生认识到
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
并强调
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
理学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
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
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
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
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
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
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
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
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
建国
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
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
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
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
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
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
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
级的思想家。
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
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
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
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
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
究的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
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想大解放。
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
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
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
这种宽松的
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
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
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