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历代周边边界问题的回顾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题目
浅谈我国历代周边边界问题的回顾与评价
学生:
(班,学号)
摘要:边界争端和领土纠纷时国家之间最复杂、最困难、最容易引发冲突的问题。
解决边界纠纷是发展有周边国家睦邻关系的重要步骤和前提任务。
中国早在先秦到清前期便有四海一家(“华夷之辩”与“大一统“的观念,而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政策也颇为丰富,大致的话可以分为两大类:武功(“威加海内”与“猛士守边”与文治(“恩威并施”与“怀柔远人”),而现代中国由于国情与形式的需要,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治边政策的理念下,在承认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以谈判划界的方针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正确途径;对危机的处理应由经验决策转为建立有效的机制;应肯定解放后控制危机升级的成功,同时也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边疆的发展史、治边政策、边界冲突危机、国家间政治关系、周边外交政策
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历代王朝、政权总结、形成一定的治边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出台了相关的新政策。
这些思想和政策,不管是有意识地进行宣传的,还是在实际治理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不管是见诸典章制度,还是习惯上的做法,又都反过来作用于边疆治理,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发展,甚至决定治边的成败。
我国历代的治边思想、政策内容丰富,又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源远流长的历史也给我国在如何处理边疆的问题上留下很好的一个参考体。
一、中国历代边疆的发展
今天中国的边疆是从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发展而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各早期文明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自身文明发展过程的国家。
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在发展中也具有明显的连续性,有呈现吃极其复杂的状
况。
这种复杂首先是因为“中国边疆”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
从政治上看,在某种意义上,历史上的中国边疆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到域外的过渡区域,是从治到不治过渡的特定区域。
在经济上,由于自然资源、社会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边疆地区的区域经济类型、发展水平往往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军事上,边疆是国家的国防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国家受外部的军事威胁甚至外敌入侵时更成为边防的前线。
在文化上,边疆地区的文化类型与内地有一定的差别,这既是边疆地区社会长期发展、演进的结果,又与边疆的民族、种族等状况密切相关。
其次,这种复杂的状况既与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迁有关,也与历史上的“中国”内涵不断发展、完善相关。
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边疆地区历史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他们的繁衍、迁徙、征战等构成了多彩的历史画卷,也成为影响历史上中国边疆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的内涵不团发展,不少学者在论著中对此已作过论述,如葛剑雄教授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年10月第1版)中对“历史上的中国”作过专门的论述。
至于中国疆域的变化情况,马大正教授、葛剑雄教授、华林甫教授在论著中也有所论述,如华教授在《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二节中介绍了中国历代疆域大演变情况。
中国历代的边疆治理涉及许多方面,包含许多内容,比如历代王朝、政权的治边思想、治边战略与策略,边疆的开拓和边防,边疆的管理机构,边疆的开发等等,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出版了大量的论著,马大正教授主编的《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中国历代边疆的治边政策
(一)治边之原由
“立国自有疆”,但“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诗),历史上中国边疆是在古代“开边”基础上形成的,近代的疆土变动又直接影响了今天的中国版图,开拓之后要维持长久就要派军驻守,这时就会出现戍边军队。
“武功”与“文治”相辅相成,中国历代王朝在以“武”的一手开疆拓土的同时,又注重以“文”的一手加强管理、控制,有两个,一是设立边疆民族管理机
构,二是笼络边疆民族的首领和上层,以“和亲”为主要形式的政治联婚又是其中的重要的手段。
“穷则思变”,边疆的长期落后不利于长治久安,甚至连派驻的官吏、军队都养不起,历代王朝对此都十分清楚,为了稳固边陲,在驻军、设官的同时,许多王朝、政权都采取政策、措施开发边疆、加强边疆与内地、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
其中,对陆疆的开发关注较多,对于海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⒈武功:“威加海内”与“猛士守边”
汉高祖刘邦曾在《大风歌》中感慨:“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位忙于征战的开国之君既感到了“威加海内”之后衣锦还乡的风光,也为如何得到猛士守卫四方而思考。
其实,这里提到的“威加海内”与“猛士受边”,都是中原王朝边疆治理中的重要问题,都需要用武力解决。
前者以大军征讨不肯归附的边疆民族及其政权,或者抵御其内犯,或者平定已归附地区的叛乱;后者是指派军驻守边疆,以震慑边疆地区的部队、人民,并防范域外敌人的入侵。
这些也就是历代的“开边”与边防问题。
⒉文治:“恩威并施”与“怀柔远人”
“文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又包括给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官晋爵”和亲“为方式与边疆民族首领联姻,在中央和边疆地方设立治边机构,任命边疆民族首领或派官员直接管理,发展边疆的农业、畜牧业、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等等。
这些具体措施在指定、实施时,又显示出中国时代的某些共性特征。
其一,恩、威并施,军、政结合,辅以发展经济、文化。
当然,边疆开拓过程中,有过“传檄而定”情况,即不需要用兵即可纳入版图,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大多数是先派兵平定,驻军防守,然后才是“文治”。
在“文治”的过程中,也要派驻军队,军、政结合,这既是防止域外敌人入侵,又为境内边疆地区还可能出现的反复对抗。
而且,“文治”还可能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实行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关系。
其二,以德服人,羁縻、怀柔政策长期占主导地位。
由于边疆地区的情况与内
地不同,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类型、水平与内地有差异,自然条件也千差万别,于是,“以德服人”的观点被提了出来。
早在商、周时期,就采取了封爵、联姻等和平的手段,力图显示“恩德”,加强联系,稳定边陲。
“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八字高度概括了怀柔、羁縻政策是历代治边的重要政策。
对各国首领采取“宽小国,总大纲”的方法,以及“贡赐”贸易,册封边疆民族首领,或给予他们职衔管理当地人民等,都意爱“怀柔”,而羁縻府州的设置则是根据边疆的实际进行统治。
其三,对边疆地区因俗、因地、因时而治。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情况,中国历代的治边政策经常变化,体现了因俗、因地、因时而治的特点。
清代的松筠长期在边疆任职,他就总结说,要治理好边疆,首先在于“熟悉‘夷’情”,不仅要知道他们的长处、风俗、习惯,而且还要知道各部落的强弱、形势、官制、首领承袭等情况,然后才能根据情况把握要领,收服人心。
三、中国近代边疆情况
(一)中国成立前后期周边情况
在西方列强扩张到东方前,中国与周边地区和民族形成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关系,史称华裔秩序。
在西方列强到达东方以后,先是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周边国家的大门,在那里实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然后以这些地区为跳板,对中国进行侵略和蚕食。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部分邻国也获得独立,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状况:
⒈新中国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对周边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政治、道义和物资的支持。
⒉差不多与中国同时获得民族独立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与中国面临共同的处境,具有有共同的愿望。
缅甸和印度分别是第一个承认和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民族主义国家。
中国在解决与印度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向世界各国倡议。
⒊反对超级大国利用周边对中国的威胁。
在新中国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面临着一个或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威胁。
这种威胁都直接来自中国的周边:最初是美国的威胁,首先来自东北的朝鲜半岛,其次来自东南的印度支那。
后一段时期则来自苏联来自南北的战略包围和武器威胁。
中国先是派出志愿军赴朝鲜进行的抗美援朝的斗争,支持印度支那人民反对美国支持法国恢复殖民统治的斗争,随后则进行了持续时间最长的援越抗美的斗争。
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反对苏联来自周边的威胁则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矛盾。
随着中国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边界问题的解决日益提到议事日程。
中国的边界线总长4万多公里,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其中陆上边界线长2.2万公里,海上边界线1.8万公里,与周边15个国家接壤(苏联解体前为12个国家)。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
1957年,中国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为目的,以“双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和双边关系的大局,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根据这样的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
但是,并非由于中国方面的原因,中国与印度、苏联、越南等国家的边界在同一时期内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此后还引发了战争。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的国内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逐步改善了与东盟、蒙古、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
冷战结束后,面临西方的压力,中国外交从周边着手,本着顾大局、讲友善、有克制,增信释疑、增进友好精神,与周边各国达成或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协定。
根据睦邻友好、维护和平与稳定,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与一些国家解决了尚未解决边界问题,或者达成了协议实现了边界的和平,或者即使问题还存在,也达成一致将问题搁置起来,中国的周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思想,积极落实“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化解热点,参与或促成一些多边机制,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
中国选择的第一个实施地便是东南。
中国政府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政策,以及采取克制的态度对待同个别国家的领土主权争议,改变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
在政治上,中国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增加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信任,通过东盟地区论坛框架内的多边对话与合作,达成了一些具有具体内容的协议。
如2002年10月中国同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一年后加入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
在经济领域,通过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框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到2010年建立中国与东盟将建立自由贸易区。
这些都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使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成为近代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西北,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在苏联解体后为探讨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达成关于在边境地区增加军事领域信任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有力推动了中国与这个地区国家间的信任,不仅促成中国与它们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解决,也促使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逐步从安全扩展到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
在此基础上2001年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至今已经在此框架内形成了包括国家元首年度会议、政府首脑与总理年度会议、外长会议、以及总检察长、国防部长、经贸部长、交通部长、文化部长及执法安全、紧急救灾等部门领导人的会议在内的多层次、固定化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大大改善了中国与西北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在西南,中国同南亚国家领导人,特别同印、巴之间互访不断,推动中印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与巴基斯坦传统友谊的巩固。
2000年中印两国领导人确认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关系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中国同巴基斯坦的互利合作,传统友谊不同得到加强。
中国在这个地区的外交努力促进了中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缓和了西南地区的紧张局势,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环境。
在东北,中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的缓和。
在朝鲜半岛因为核问题而陷入危机之后,中国派出特使访问美朝和其他相关国家首都,在外交史上第一次进行穿梭外交,积极斡旋,促成朝、美、韩、日、俄、中六方会谈,确定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确认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核问题的途径,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担任东道国,提供设备,主持会议,避免了朝鲜半岛核问题失控,为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也维护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
通过改善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外交充分实现了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目的,很好的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处理边界冲突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自成立到现在,周边不时会有军事斗争发生,同印度、苏联的边界冲突更成为安全环境复杂性的突出表现。
中国在周边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是由旧中国遗留下的问题以及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促成,鉴于对外边界斗争不论大小,都涉及国家的最高战略,因此领导阶级的人对此实施高度集中的"乾纲独断",同时也注意听取前线指挥员的意见,此种决策机制被实践证明适合于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边界曾被西方称为“动荡之源”,如今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陆地边界的稳定已成为亚洲安全与发展之基。
在与此同时,我们中国也得出了一些与我国国情相适宜的处理边疆环境的方法:
⒈在承认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以谈判划界的方针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正确途径
⒉对危机的处理应由经验决策转为建立有效的机制
⒊肯定解放后控制危机升级的成功,同时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结束语
国家安全政策是达成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大政方针,影响着国家安全战略任务的完成。
积极应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威胁,必须在国家安全政策指导下,营造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
而我国邻国多、边境线长的一些地理特征要求我国必须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处理与不同邻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我国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只要我国能在现在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上再进一步,我国复杂的周边环境关系定能成为加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赵荣龙显清主编.新编军事课教程.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葛剑雄主编.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