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4、梳理课文,积累字词。
(一)通假现象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4、臣愿奉璧往使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二)重点文言词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
2、
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②于是相如前进缶
③臣乃上璧④舍相如广成传舍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赵王鼓瑟
⑦秦御史前书曰 左右欲刃相如
⑨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3、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4、
①臣舍人相如止臣曰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归璧于赵 臣请完璧归赵 秦王恐其破璧
5.
①且庸人尚羞之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搞敌三日,受伤战死。
【学习反思及总结】
独立完成,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探究一: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几件事?
2、探究二:本文的事件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3、探究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4、结合文本,谈谈蔺相如最让廉颇佩服的地方在哪里?
第三课时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
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内容
笔记
【使用【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司马迁生平、创作历程及《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3、通读全文,学会通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4、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幸
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
⑸.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⑹.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王)、70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曾赞誉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文言文阅读(19分)(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3、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学习重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章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积累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归纳传主人物性格。
2、通过学习文章,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使用说明:预习课上发放预习案,教师批阅,完成相关探究问题及训练问题。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三)文言句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而君幸于赵王。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王问:“何以知之”⑧求人可使报秦者。
(四)词类活用(先写出活用类型再解释)
1、
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间至赵矣()
③卒廷见相如④而相如廷叱之⑤怒发上冲冠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D】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4、梳理课文,积累字词。
(一)通假现象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4、臣愿奉璧往使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二)重点文言词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
2、
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②于是相如前进缶
③臣乃上璧④舍相如广成传舍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赵王鼓瑟
⑦秦御史前书曰 左右欲刃相如
⑨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3、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4、
①臣舍人相如止臣曰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归璧于赵 臣请完璧归赵 秦王恐其破璧
5.
①且庸人尚羞之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搞敌三日,受伤战死。
【学习反思及总结】
独立完成,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探究一: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几件事?
2、探究二:本文的事件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3、探究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4、结合文本,谈谈蔺相如最让廉颇佩服的地方在哪里?
第三课时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
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内容
笔记
【使用【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司马迁生平、创作历程及《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3、通读全文,学会通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4、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幸
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
⑸.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⑹.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王)、70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曾赞誉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文言文阅读(19分)(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3、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学习重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章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积累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归纳传主人物性格。
2、通过学习文章,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使用说明:预习课上发放预习案,教师批阅,完成相关探究问题及训练问题。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三)文言句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而君幸于赵王。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王问:“何以知之”⑧求人可使报秦者。
(四)词类活用(先写出活用类型再解释)
1、
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间至赵矣()
③卒廷见相如④而相如廷叱之⑤怒发上冲冠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D】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