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五篇
《论语十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五篇,盼望大家喜爱!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1
透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熟悉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
论语十则读后感。
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需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十则读后感。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动身点。
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需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
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由于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由于它专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伴侣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老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典范,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
的国家会成为礼貌、兴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
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爱好,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必需会认真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味道。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2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论语》里布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才智,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
我那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
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状况。
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确实至关重要的。
能够确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
学习事实上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熟悉对象的印象以求把握运用之。
记忆及其根本与基
础构建了一个人学问储存的“硬件。
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
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
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学问;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到达“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讲的是学习爱好。
事实上,没有丝毫的爱好可言的话,是
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资料有更深的把握的。
在此好处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爱好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会,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
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
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
由于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
制造力与专心性恰恰来源于爱好。
由此观点,我们也能够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同学身心的摧残,能够想见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
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学问,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成效。
由于儒家原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心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
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就应具备这种情怀。
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
感谢语言·感谢文字
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进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学问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根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就应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学问,并加以把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学问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
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很多消息离它原先
的真相越来越远,最终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
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奇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行捉摸。
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久也不行能再见到天日了。
而文字的消失使一切都转变了。
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盘上。
道理是朴实而永久的,绝不会由于时间的转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就应有任何时间期限。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耀着才智的光辉。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看法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
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看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索就会迷惑,只思索不学习就会有害。
学校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
但是我发觉: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
我又查阅了一下,发觉“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
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实行其次种解释。
我将我的想法告知了老师,老师说:“此刻大多采纳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辩之间,还是选取第一种更为妥当。
”老师还夸我擅长思索、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
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遇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明白松树柏树是最终凋谢的。
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
文天祥应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愿背叛自己的祖国。
在生命的最终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直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知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4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宏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齐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知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老实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才智。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是同样具有教育好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到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很多特长,值得学习,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群众里,就有很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灵敏的思维,有的具有唱歌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特长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
这样不就能够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加一些学问的养分吗?
假如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学问,就应擅长从生活中查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特长。
假如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简单做到了。
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剧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伴侣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
这样,胜利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放开!
中国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5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
是说:“教育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才智。
”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管做
什么事情,都要虚心老实,切不行不懂装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虚心老实的看法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准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假如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许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
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快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定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老实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