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4月周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4月周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志向。

石头取材便利、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简单、镌刻困难、端正肃穆、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分。

中国人奇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建性地独创了很多不同的样式。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样,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学问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宝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运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剧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给予,都为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建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

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需与所处环境休戚相关,既突出四周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细致,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伸展,气概恢宏、博大。

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依据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四周或者特殊场合的摩崖。

从一起先,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务的权威推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一方面,历史学家特别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供应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了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印章最早也来自金属制品。

汉唐前后印章主要停留在好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变更,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觉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

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最终成为现实。

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

不能不提及的是,“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独创的时候。

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慧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
发挥特长,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12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头取材便利、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简单、镌刻困难、端正肃穆、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有着本质区分。

B.因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金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给予,都为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C.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为个人立碑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政府立碑,则是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务的权威推断。

D.软质石头的发觉和充分挖掘,降低了在石头上刻字的难度,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

答案 C
解析A项“有着本质区分”错,文中只是说“有所区分”。

B项强加因果。

D项“使书法的意味在石头上得到了最大体现”错,相较篆刻,“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石上书”论证石头和书法的结合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B.文章借用先秦金文、甲骨文论证石头上的书法具有继承性和抗衡性。

C.文章以摩崖石刻来论证中国全部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中个人立碑、政府立碑能论证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

答案 C
解析“论证中国全部的石刻中都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分析错误。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与金属的出现同期,从现存最早石刻《石鼓文》的金属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字运用的重视。

B.摩崖的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大都与所处环境休戚相关,既突出四周景观地貌的主题,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C.印章在汉唐前后主要停留在好用层面,缺少文人精英的介入,到了明清时期,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篆刻中最终成为现实。

D.与古代“石上书”相比,现代墓碑上的书法价值可能远不及,但当亲人面对这块有着文字的石头时,由仪式感而造成的肃穆应当不会减弱。

答案 B
解析“大都”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必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摇摆,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望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用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醇厚。

虽然没有学问,但明哲保身,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高校的环境里,她隐隐隐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数不胜数,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全部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很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找寻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须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

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高校里很不合
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抓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整理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

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

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难过,很哀思。

她似乎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寂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醇厚、明哲保身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剧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高校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常常来探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呈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变更。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让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

答案 B
解析“联高校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

5.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爱好。

小说以“鸡毛”为题奇妙好玩,且小说并未立刻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爱好。

(2)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

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觉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凄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怜悯和对金昌焕的鄙视。

(3)突出了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觉鸡毛这一事务,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

(4)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6.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讽刺手法。

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终用一个外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2)对比衬托。

作者以文嫂的和善、明哲保身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金昌焕与其他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昌焕的自私、卑鄙、丑恶。

(3)细微环节描写。

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内大门两侧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微环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好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味同嚼蜡,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终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峻、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很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

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溢傲慢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恒久追求尽善尽美。

假如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任。

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微环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

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

很多人都幻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须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微环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

犹如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备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育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起先的。

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
受到他们欢乐的心灵对将来的向往,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

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细致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

这不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吗?(节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育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建簇新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匠心”的意思是精致的心思,技艺上的创建性。

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致的心思”。

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

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起先成长为“巨匠”。

“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消遣至死”,同质化现象严峻,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干脆“进了库房”。

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奢侈和损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损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定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长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合起中国力气,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节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详细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

C.材料三深化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等精神
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D.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化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供应了正能量。

答案 A
解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须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须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致、技艺创新的重视。

答案 B
解析A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缘由,不是指孩子的心思。

C项“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说到这个问题;“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于文无据。

D 项“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致、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

依据材料二,应当是中国“匠人”对心思精致、技艺创新的重视。

9.依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

优秀是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

(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微环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

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建奇迹。

②德国制造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微环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幻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追求,让他们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

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
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籓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
....。

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望①,籓泣谓曰:“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籓撼其军,
有非望。

”德宗
..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

佑雅器籓,得诏,十日不发,召见籓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籓曰:“殆然。

”曰:“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

”因出诏示籓,籓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

”帝未之信,亟追籓。

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来宾相乐,慕籓名,强致之。

仲舒等为俳说庾语相狎昵,籓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

累擢吏部郎中。

裴垍白宪宗,谓籓有宰相器。

会郑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籓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

尝问祈禳②之数,籓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

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

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则不行私己求媚而悦之也。

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

”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


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
..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

”籓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行。

”还奏之。

宰相权德舆失色曰:“有不行,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籓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行止。

”既而事得寝。

明年,为华州刺史。

未行,卒,
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
.....,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四》,有删改)
注①望:静候接任的企图。

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退灾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之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木/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隐私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分于平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