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易错专项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易错专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文章标题中的“戴嵩”是_____代画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尾搐人两股间(__________)笑而然之(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A.“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两句用具体的行动表现了杜处士对于《斗牛图》的喜爱之情。

B.牧童见到了《斗牛图》后“拊掌大笑”,可以看出他对杜处士的嘲笑。

C.“处士笑而然之”说明杜处士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D.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随意炫耀自己的宝贝,以免受人笑话。

2.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③执书立窗下,就④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⑤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⑥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昧爽:拂晓,破晓。

③辄:总是。

④就:靠近。

⑤洎(jì):到。

⑥趺(fū):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寓城西宝界寺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者十四年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今犹存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枝,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③止,饯④于郊衢⑤,抚节⑥悲⑦歌,声振林木,响⑧遏⑨行云⑩。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ōu):歌唱。

②穷:穷尽。

③弗:不。

④饯(jiàn):以酒食送行。

⑤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⑥抚节:按着节拍。

⑦悲:悲壮。

⑧响:声音。

⑨遏:阻住。

⑩行云:飘浮的云。

乃:于是。

谢:认错。

[1]“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反”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

[2]“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薛谭“辞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反”又是因为
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言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下列各项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B.不耻下问,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

C.触类旁通,学习要讲究方法。

D.不畏艰难,学习要迎难而上。

4.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
注释: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坚:坚硬。

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弗:不。

[1]解释下列句子划横线的字。

(1)吾矛之利(____)
(2)其人弗能应也(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_____”和“_______”是自相矛盾的。

(用原文中的话。


[4]成语“自相矛盾”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学弈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翻译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第一句中“善”字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的两个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

”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解释:
①栖(_______)②阴(_______)③夫(______)④斯(_______)⑤孰(_______)⑥徐(_______)⑦谕(________)⑧省(________)⑨一(________)
[2]翻译:
①时岁饥民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色训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

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的字。

(1)先自度其足(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
(3)遂不得履(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忘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将至,思()而射之。

虽与之(),弗若之矣。

为是其()弗若与?曰:非然也。

[1]在括号里正确地填上课文的内容。

[2]解释加点的字。

弈:______ 惟:______
弗:______ 为:______
[3]《学弈》选自《_______》,讲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
__________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我还想到了一句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瓮救友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________)
②众皆弃去去(________)
③儿得活得(________)
④群儿戏于庭于(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其虫旧曾有之
C.至之市
D.钱帅登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光砸瓮救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为汝杀彘(猪)。

”妻归,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③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④教也。

”遂烹彘也。

(注)①之市:到集市。

②特:只是。

③待:依赖。

④成:形成、养成。

[1]概括内容:
①选文中曾子妻做的事件:________
②曾子做的事件:_______
[2]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矛与盾》)
[注释]①鬻(yù):卖。

②陷:刺,刺破。

[1]成语_________出自这个寓言故事。

[2]用自己的话写写文中加横线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小学阶段,我们还学习了很多寓言故事,如:___________、
__________。

寓言,往往假托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也都是我国的灿烂文化。

请你分别写出一个成语。

神话故事: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诲:________
②俱:________
[2]在上面的语段中找出描写那个人不专心学习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小古文阅读。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④,夏居山之阴⑤,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隰(xǐ)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古国名,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以……为难④阳:山之南,水之北。

⑤阴:山之北,水之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乃掘地:___________ ②不亦过乎: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带点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B.老马之智可用也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乃放老马而随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句子的意思。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管仲,隰朋因“_________”和“__________”而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的故事,其中向老马请教的故事衍生出了成语“老马识途”。

[5]从管仲与隰朋的这个故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

及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注)①避患:避免灾祸。

②及:等到。

③益:更加。

④遂:于是,就。

[1]对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A.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它,指小翠鸟)
B.一人虽听之(他,指弈秋的教导)
C.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上的鸿鹄)
[2]画线语句的意思是:________,就把巢筑在低一些的地方。

[3]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