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02T14:08:36.7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作者:田雪入
[导读] 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治疗中疗效确切。

四川省江油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效果。

方法:分析研究对象为7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仅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治愈率以及显著改善率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治疗中疗效确切。

【关键词】认知行为;广泛性焦虑症;药物
广泛性焦虑症为一种常见精神疾病,表现为持续或经常存在的焦虑。

临床主要以抗焦虑药物治疗,但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长期用药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药物依赖反应,甚至一些患者因不能耐受,而中止治疗[1]。

随着临床治疗方法改进,临床越来越多应用心理治疗。

本次研究中,分析广泛性焦虑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收治的7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为18-45(33±3.5)岁,,病史为1-5(3.1±0.3)年;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17-44(34±3.0)岁,病史为1-6(3.2±0.4)年。

两组研究资料经分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作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仅实施药物治疗,应用米氮平治疗,全面评估患者的体质差异,初始用药为小剂量15mg/d,根据病情,逐渐增加用药剂量45mg/d。

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认知行为疗法,一周1次,每次治疗时间40分钟,连续治疗8周。

具体内容为:?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保持肌肉放松,深呼吸,集中注意力,注意回避焦虑过程中特殊情景,针对性进行放松训练;?提高患者认知疗法的掌握,讲解焦虑发生本质、焦虑发生原因,提高患者对焦虑疾病的认知了解,改正患者错误认知,鼓励他们加强锻炼,产生正确认知,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根据HAMA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并根据HAMA减分率评价临床疗效,痊愈:减分率超过75%,显著改善:减分率超过50%;改善,减分率超过25%;无效:减分率低于25%。

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经SPSS20.0软件工具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独立样本t、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
对照组HAMA分为(11.45±4.80)分,观察组的HAMA分为(6.40±3.95)分,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疗效
对照组34例,痊愈10例(29.4%),显著改善13例(38.2%),改善8例,无效3例,观察组40例,痊愈20例(50.0%),显著改善18例(45.0%),改善1例,无效1例,观察组的痊愈率以及显著改善率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一周内主诉疲倦、劳累患者2例,未经特殊处理,耐心解释后可耐受,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不良反应消失。

观察组无不良反应。

3讨论
广泛性焦虑障碍症长期存在,患者表现为躯体不适异常以及过度焦虑等,而不断求治,虽躯体检查结果为阴性,但仍感觉失眠、恐惧、沮丧等,给患者及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症状因素,单纯采用药物治疗,仅能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不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因此临床认为,需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治疗[2]。

认知行为疗法为一种心理疗法,通过转变思维观念,改变不良认知,用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治疗中,医务人员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焦虑恐惧,通过放松训练对抗强烈焦虑反应,直至焦虑反应消退。

认知行为疗法关键在于加强患者识别思维,改善患者错误认知,及时发现患者不合理认知,采用对应方法改善,提高患者对自身认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3]。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HAMA分低于对照组,痊愈率、显著改善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认知疗法辅助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但考虑认知疗法实施缺陷在于年龄问题,因认知行为疗法中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适用于具备一定思考能力的患者个体。

当前我国认知疗法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分析主要是因药物治疗或多或少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尤其用于青少年,应在综合评估风险后再决定应用。

总之,临床认为针对广泛性焦虑症,积极推行认知行为疗法,普及心理知识,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应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陈淑燕,谢稚鹃,黄薛冰,等. 集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3):177-182.
[2]徐蕊,孔军辉,杨秋莉,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 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
[3]王海丽,张建国,沈鑫华. 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3):238-2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