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法_环境污染治理的第四类方法_鲁安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物法———环境污染治理的第四类方法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LU A n-huai
S chool o f Earth and S pace S ciences,Peking Univer sity,B eijing100871,Ch ina
LU An-huai.New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mineralogical materials:Pollution treatment by ino rganic minerals—the fourth category of pollution treatment metho ds.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5,12(1):196-205
Abstract:A series of case studie 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mine ralo gical ma te rials,which have mo stly been ac-
co mplished by o ur g roup over the last ten yea rs,are described in the pape r.I t is new to put forw ar d the basic
proper ties o f purification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mineralog ical ma te rials,including sur face adsorptio n,por-
ous filt ratio n,defects of cry stal structure,ionic ex change,cry sta llo g raphy,dissolution,hy dr ation,redo x,
semiconductor effect,nano mine ralo gy and miner alog ical-biolo gica l interactio ns.T he prospec tive investig ation
and utilization o f environmental mine ralo gica l materials have been dealt w ith in mo re detail.Cr(VI)-bearing
wa stew ater can be t reated by natural ir on sulphides which are used as reductant to reduce Cr(VI)and a s pre-
cipitant to precipitate Cr(III)simultaneously.T he cry pto me lane may be the real minera l o f the active octahe-
dr al mo lecular siev e in nature to deg rade pheno l sewag e and to deco lo rize dy e.N atural rutile TiO2show s pho-
tocataly sis on deg rading trichlo roe thy lene and tetrachloro ethy lene.Ex pansio n of v ermiculite develops loo se in-
terio r str uctures inside the briquette,and thus bring s enoug h o xy gen fo r combustion and sulphation reactio n.
Effective combustion of the o rig inal carbon reduces amo unts o f dust in the fly a sh.Batch ex periments w ere
conducted using the CT M A B-M ontmorillonite as so rbent to adso rb aro matic co ntaminants tha t are detected fre-
que ntly in the leaching w ater from municipa l waste deposits.The CT M A B modificatio n pro ves v ery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sor ption capacity of the so rbent.Po rous feldspar f rom tuff and g ranite can immobilize nuclides
and therefo re it can be used as natural bar rier to prev ent nuclide mig ratio n in the ro cks that are w all r ocks of
nuclide w aste landfill.A cid-eroded de riva tive of natural chry sotile is non-cry stalline silico n diox ide shaped as
na no-fibriform.T he pro pe rty of dimethylsily l deriv ative of the no n-cr ystalline silico n dio xide changes from hy-
dr ophile to hy drophobe.T he colloid characteristics of jar osite can be used to insulate metal minerals fro m air
and surface w ater to prevent contaminatio n o f acid mining drainag e in metal o re mines.M ore emphasis is put
on the research on the mine ralo gical pho tocataly sis in natural self-purificatio n of ino rg anic minerals.The sy s-
tema tic research is ver y impor tant to realize redox o f o rg anic contaminants,especially the pe rmane nt or ganic
contaminants that canno t be deg raded by them selves.T he new advances are of sig nificance in finding the natu-
ral self-purification in ino rg anic w or ld and show that the mineralog ical method(N atural M inera log ical Technol-
ogy,N M T)fo r pollutio n t reatment and enviro nmental remediation,can act as the four th catego ry of po llution
trea tment methods fo llow ing the phy sical,chemical and especia lly biolog ical me thods.
Key words:enviro nmental mine ralo gica l materials;basic pr opertie s;applica tion;contaminatio n dispo sal;min-
e ralo gical method
收稿日期:20041230;修回日期:20050109
基金项目: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1CCA02400)和攀登特别支持课题(99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9672097,49972017,40172022);国土资源部科技司课题(9505207);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课题(9902007)
作者简介:鲁安怀(1962— ),男,博士,教授,从事环境矿物学与环境矿物材料方向研究。

E-mail:ahlu@
摘 要:总结介绍了近10年开展环境矿物材料研究所取得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

新提出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包括矿物表面效应、孔道效应、结构效应、离子交换效应、结晶效应、溶解效应、水合效应、氧化还原效应、半导体效应、纳米效应及矿物生物交互效应等。

展示环境矿物材料开发应用方面的崭新成就,包括利用天然铁的硫化物矿物强还原性,发明一步法还原Cr(Ⅵ)与沉淀Cr(Ⅲ)废水处理新工艺;利用天然锰的氧化物矿物强氧化性,发明处理高浓度与强污染的印染和酚类废水新方法;利用天然钛的氧化物矿物日光催化性,发明光催化降解卤代有机污染物新方法;利用天然蛭石高温脱水膨胀热效应,发明能大幅度提高型煤固硫率与除尘新方法;利用天然钙基蒙脱石低成本制备出同时防止水体与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渗漏的自愈性强的填埋场衬层建造用新型防渗材料,发明生活垃圾尤其是危险废物填埋场衬层建造新工艺;发现凝灰岩与花岗岩中长石类矿物发育有良好的孔道结构,核素进入可发生固定化作用,成为有效阻滞核素迁移的天然屏障;利用天然纳米管状纤蛇纹石成功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管,接枝有机物可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利用黄钾铁矾的胶体特征作为多金属矿山废石堆隔离防渗层,防止金属硫化物矿物氧化分解与矿山酸性废水污染等。

着重指出今后环境矿物材料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无机界矿物光催化剂研究,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性对氧化还原降解地球表层系统中有机性污染物尤其是不能自行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潜在作用。

所取得的突出进展是在国内外原创性地提出无机界天然自净化作用的原理,新发现继物理法和化学法尤其生物法之后的第四类污染治理方法———矿物法。

关键词: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开发应用;污染治理;矿物法
中图分类号:P579;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5)01019610
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水岩作用及表面矿物学与地球环境问题时诞生了环境地球化学,而环境矿物学则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学科。

目前国际环境矿物学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1998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7届IMA大会上第一次设立环境矿物学主题,2002年在英国召开的第18届IM A大会上,环境矿物学成为国际矿物学界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重要议题,仅环境矿物学1个主题又进一步分成4个专题,会议收录论文数量也大大超过了上届论文数目。

充分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矿物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矿物学工作者们的重视,环境矿物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年轻的环境矿物学学科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中国环境矿物学研究基本上与国际环境矿物学研究同步发展。

但我国在出版环境矿物学论文集、召开环境矿物学学术会议和建立环境矿物学学术组织等方面略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在环境矿物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环境矿物材料是指由矿物及其改性产物组成的与生态环境具有良好协调性或直接具有防治污染和修复环境功能的一类矿物材料。

天然矿物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方面。

类似于有机界生物处理方法,利用无机界天然矿物治理污染与修复环境的方法,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天然自净化作用的特色。

天然自净化是大自然赋予人类与地球长久相互依存的一种潜在本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自净化功能方可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

实际上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自净化作用早就有所认识,并已在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过去在认识、开发和利用天然自净化作用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有机界生物,如微生物、细菌与水生植物等对各类污染物的净化功能,而对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的无机界天然矿物的净化功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有机界生物与无机界矿物是构成整个自然界的共同物质组成,也就是说人们仅仅利用了大自然所赋予的自净化作用的一半功能。

充分发挥有机界与无机界所共同拥有的自然界天然自净化作用,正是在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领域开发绿色环保技术的体现,更是完整地利用天然自净化功能的反映。

本文简要介绍我们近10年开展环境矿物材料研究所取得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1~16],主要包括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与应用方面的崭新成就。

1 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
天然矿物之所以能够净化处理环境污染,决不仅仅是矿物所表现出的简单的吸附作用。

无机界矿物天然自净化功能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方面。

下面所叙及内容也仅仅是我们近期所能够总结归纳的初步认识,
相信随着对环境
矿物材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矿物净化功能被发现与利用。

(1)表面效应。

矿物表面效应与矿物表面性质密切相关,极性表面具有很强的吸附性作用。

矿物表面化学性质取决于化学成分、原子结构和微形貌,化学反应往往发生在表面上几个纳米厚度的范围内。

一般矿物表面的化学成分很少能代表其整体性,因为矿物表面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要迅速发生氧化甚至碳化与氮化作用,大多数天然矿物在水介质中其表面要发生羟基化、荷电性与Lewis酸位或Bro nsted酸位。

矿物表面微形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表面活性强度。

有利于化学吸附的条件是由表面—吸附质成键作用的增强和表面内与被吸附分子中成键作用的减弱之间的平衡来决定的,吸附质诱导的表面重构和解离化学吸附只是这种微妙平衡所固有的两个极端情况,其中吸附质表面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支配着转变过程[17]。

(2)孔道效应。

矿物孔道效应包括孔道分子筛、离子筛效应与孔道内离子交换效应等。

过去认识到的具有孔道结构并具有良好过滤性的矿物有沸石、粘土、硅藻土、轻质蛋白石等,新近发现磷灰石、电气石、软锰矿、硅胶等均具有良好的孔道性质,连蛇纹石、埃洛石管状结构以及蛭石膨胀孔隙等也表现出优良的孔道性能而备受关注。

天然锰钾矿结构中由Mn—O八面体所构建并由K等充填其中的良好孔道,类似于大家熟知的沸石中由Si—O和A l—O四面体所构建并由Na和Ca充填其中的良好孔道,理应也具有良好的分子筛、离子筛与孔道内离子交换效应[11]。

重新审视一下矿物晶体结构细节可以发现多数矿物均具有孔道结构特征,就连常见的长石类矿物也具有良好的孔道结构,其孔径大小至少能使H2O得以进入与通过,可以认为长石遭受水热蚀变作用往往始于其晶体中心部位便与此特性有关[8]。

(3)结构效应。

通常矿物表面的原子结构及电子特性有可能和其内部的有很大差异。

暴露的矿物表面要进行重构,即表面的不饱和状态会促使其结构进行某些自发地调整。

当有被吸附的分子存在时,表面又会以不同的方式在结构上进行重新调整,不同的晶体表面上重构程度也是不同的[17]。

表面上原子有时涉及表面以下几层的原子,其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于平衡状态下的位置,这些结构上的差异可以是微弱的也可以是显著的。

简单破裂后暴露出的表面,表面原子结构可能发生松弛,尤其是低对称性结构,多数情况下这种松弛作用往往垂直于表面。

第一层与第二层原子间距可缩短15%[18],通过消除自由摆动键的方法,这些表面层会再次膨胀,甚至会超过原有的状态,这要看表面吸附物了。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在矿物表面上吸着物所具有的结构影响。

通常与吸着物最近的基底表面上的原子,为了更好吻合吸着物结构会发生空间位移。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吸着物与表面之间具有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吸着物与表面具有强的化学活性并有强键形成[19]。

单斜磁黄铁矿(Fe1-x S)反应活性较六方磁黄铁矿(FeS)强,这与单斜磁黄铁矿中Fe不足而产生的结构缺陷有一定关系,因为这一缺陷是化学反应的活性点[8]。

(4)离子交换效应。

离子交换作用主要发生在矿物表面、孔道内与层间域,如碳酸盐和磷灰石等离子晶格矿物表面、沸石和锰钾矿等矿物孔道内及大多数粘土矿物层间域等。

方解石和文石表面的Ca2+可与水溶液中Pb2+、M n2+、Cd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它们被固定在碳酸盐表面的形式分别是碳酸铅、碳酸锰和碳酸镉[20]。

磷灰石可在常温常压下用其表面晶格中的Ca2+与溶液中阳离子Pb2+、Cd2+、Hg2+、Zn2+、M n2+广泛发生交换作用[21]。

天然沸石对一些阳离子有较高的离子交换选择性,水合离子半径小的离子容易进入沸石格架进行离子交换,交换能力就强。

锰钾矿晶体结构中补偿负电荷的阳离子和格架结合力相当弱,容易与其他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因而具有阳离子交换性质。

粘土矿物晶体结构中四面体层内有A l3+代替Si4+,有时八面体层内也有2价与3价阳离子之间的替代,会导致结构单元层内负电荷过剩,需要阳离子来补偿且位于层间域。

这些阳离子还起到联系结构单元层的作用,并且是活动的可与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因此粘土矿物结构单元层之间的层间域是主要的离子交换作用发生的位置。

(5)结晶效应。

矿物形成过程尤其是溶液结晶过程,往往可成为污染净化过程。

如在金属矿山废石堆中形成的含H g、C r矿物H g4Hg CrO6[22]和H g2Hg3CrO5S2[23],对防止重金属污染可起到固定化作用。

在地表胶体成因结核状、葡萄状、皮壳状、钟乳状集合体的含N、P矿物Ca5(PO4)3(OH)、CaAl3(OH)6(H PO4)(PO4)、CaFe4(PO4,SO4)2 (OH)8n H2O、(K,Na)3H6(Al,Fe)5(H2O)13 (PO4)8、NH4M g PO46H2O、KM gPO46H2O等
,
对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可提供新思路。

防治矿山酸性废水污染,一个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研究方案便是巧妙地利用黄钾铁矾KFe(OH)6(SO4)2这一矿物形成作用,因为Fe3+、SO2-4和H2O是矿山酸性废水中主要化学成分,只要在产生酸性废水的废石堆上喷洒KOH溶液,便可导致KFe(OH)6(SO4)2形成,而黄钾铁矾是一种胶态物质,能够起到隔绝大气的作用,从而实现防止废石堆中金属硫化物矿物的氧化分解的目的[8]。

利用天然铁的硫化物处理含C r6+废水过程中,S2-与Cr3+可形成Cr2S3矿物沉淀析出,可实现一步法处理新工艺[6]。

(6)溶解效应。

溶解作用包括溶质分子与离子的离散和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间产生新的结合或络和。

“相似者相溶”这一经验理论说明,物质结构越相似越容易相溶。

就矿物本身而言,不同网面密度的晶面发生溶解时,网面密度较大的晶面先溶解,这与晶体生长过程恰恰相反。

矿物晶体缺陷处易于溶解,这是因为位错中心释放能量而发生破键溶解,矿物处于不饱和溶液中边缘处要发生溶解。

严格地说绝对不溶解的“不溶物”是不存在的。

组成“难溶物”的阴离子与阳离子浓度受某种化学反应的影响而降低时,如硫化物矿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形成溶度积更小的硫化物矿物反应等,该“难溶物”就会不断发生溶解。

如天然铁的硫化物对处理含Cr6+、Pb2+、Cd2+、H g2+等有毒废水效果良好,就是因为该矿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微溶作用(Fe2+、S2-、S2-2)所决定。

(7)水合效应。

水合作用往往伴随着矿物体积增大,如硬石膏发生水合作用形成石膏后体积可膨胀30%,蒙脱石等粘土矿物遇水膨胀对工程地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中结晶水常以中性水分子出现于具有大半径络阴离子的含氧盐矿物中,有时以一定的配位形式围绕着半径较小的阳离子,形成半径较大的水化阳离子,在矿物晶格中也具有固定位置,其数量与矿物成分成简单比例。

无机界中含结晶水较高的矿物是钙矾石Ca6Al2(H2O)24(SO4)3 (OH)12和高水铁矾石Fe12Fe3+2(H2O)63(SO4)18O3。

层间水、沸石水和吸附水在矿物中的位置和数量常不固定,受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最显著特征是脱去层间水、沸石水和吸附水的矿物可以重新吸水。

因此含水矿物在调节环境水分功能方面,不亚于植物所起的作用,是自然界中最佳的无机控湿调温物质。

矿物中吸附水能够改变大气湿度,也能影响土壤墒情。

由于含水矿物是岩石圈与水圈交互作用的产物,矿物水合效应在生态建设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8)氧化还原效应。

S、Fe、Mn为自然界中少数的但属于常见的变价元素,由变价元素组成的矿物往往是自然界中一些极不稳定的金属矿物,常常可表现出一定的氧化还原作用[4]。

天然铁的硫化物对处理含Cr6+有毒废水效果良好,是因该矿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氧化还原作用(S/S2-与Cr6+/C r3+电对、S/S2-2与Cr6+/C r3+电对、Fe3+/Fe2+与Cr6+/ Cr3+电对)[3]。

天然锰钾矿的氧化还原性与其含有变价的Mn4+和M n3+离子有关,当锰钾矿与某些易被氧化或还原的分子或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表现为两种性质,如将有机污染物苯酚完全氧化为CO2和H2O,也可以将毒性较大的Cr6+还原为毒性较小的Cr3+。

矿物自身中变价组分受到氧化作用使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造成其结构缺陷的发生,从而间接提高矿物活性,如六方磁黄铁矿(FeS)一经氧化可转变为单斜磁黄铁矿(Fe1-x S),反应活性大大增强[8]。

(9)半导体效应。

属于本征半导体矿物较少,如毒砂FeAsS和软锰矿β-M nO2等。

大多数半导体矿物属于非本征半导体,当矿物晶体受激发作用可使杂质能级中电子进入导带,而同时产生的空穴被定域在杂质能级内,矿物中主要载流子为电子,这种矿物为n型半导体矿物,如TiO2、V2O5、CuFeS2、ZnO等。

当矿物晶体受激发作用跃出的电子陷入并定域在杂质能级,留在价带的空穴成为主要载流子,为p型半导体矿物,如Cu2O、NiO、C r2O3等。

实际上多数矿物为n+p型混合半导体矿物,如α-Fe2O3、FeS2等[24]。

半导体能带间缺少连续区域,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寿命相对较长,一旦受某些因素影响可为发生电子空穴分离赢得时间,分离后的电子或空穴常常可以被利用。

光生电子可产生还原作用,光生空穴产生氧化作用。

在半导体氧化还原体系中,溶解氧和水与光生电子空穴发生多相光催化作用,最终生成具有高度活性的游离基OH,利用这种高度活性的羟基自由基可以氧化包括生物难以转化的各种有机物。

近30年来对TiO2多相光催化作用研究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如何改变光谱响应而充分利用太阳资源仍然是竞相研究的理论问题。

天然矿物所含有的杂质成分特征、所具有的晶格缺陷类型、所拥有的受热作用特性以及所享有的超细粉碎效应等,
在增大光响应性范围与增强光催
化活性方面孕育有独特性能。

(10)纳米效应。

纳米矿物往往与隐晶质胶体成因矿物密切相关。

过去在鉴别胶体矿物时积累有不少工作经验,如总结出胶体矿物形态,钟乳状、肾状、葡萄状、鲕状、结核状、皮壳状、被膜状等。

自然界中颗粒特别细小的矿物产生于地壳表层氧化带和水化作用带。

过去对这些纳米级细分散胶态混合物的分选和鉴定工作较困难,只能利用热分析法测定其主要组分,无法测定含量在10%以下的伴生组分,而氢氧化物矿物的吸附性能又较强,化学组分本来就复杂,使得氢氧化物矿物化学成分测定研究极不完善,影响了对其微量组分的认识与有用组分的利用,典型代表矿物是褐铁矿、铝土矿和硬锰矿。

在超细微粒加工技术发达的今天,在恒温及真空条件下利用振动式研磨也能使矿物颗粒磨细至纳米尺度。

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与矿物的结晶粒度密切相关,矿物纳米效应便是由其纳米尺寸决定的,纳米矿物学特征与一般宏观晶体的矿物学特征相比具有很大差异性。

这些奇妙的矿物纳米效应在净化污染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1)矿物生物交互效应。

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领域,是无机界与有机界交叉渗透性研究课题。

在地球圈层之中矿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有生物作用的参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影响着矿物的形成和变化。

而生物的发育、生长与演化过程中也有矿物作用的参与,动植物乃至单细胞体内也常常含有无机矿物,使得自然界中原本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即无机界与有机界变得愈加渗透与融合。

这一交互作用特征也使得无机作用与有机作用的微观界限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愈加模糊难辨。

开展矿物与生物两大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同时开展生物成因矿物及生命起源中矿物与生物交互作用研究,不仅能为地球系统中生命过程示踪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为地球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有必要开展纳米级矿物晶芽与生物细胞层次上交互作用以净化环境污染的研究,可重点开展在细胞表面、细胞内部以及细胞与晶芽界面导致矿物的沉淀与生长的机理研究,揭示细胞代谢产物能浓集环境中稀淡的污染性有毒重金属、改变有毒重金属的存在形式与分布状态以及形成微细矿物胚体的过程和本质,提出利用细菌将环境中微量金属变成真正矿物以去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方法。

2 环境矿物材料开发应用
(1)天然铁的硫化物一步法还原Cr(Ⅵ)与沉淀Cr(Ⅲ)废水处理新工艺。

具有微溶性的金属矿物往往是自然界中一些极不稳定的金属矿物,其化学成分多由变价元素构成,其化学性质不稳定且易被氧化分解,在一定的水介质条件下可表现出一定的溶解度。

该类矿物本身就是一个污染源,可形成矿山酸性废水污染。

发挥该类矿物治理污染的作用,实际上体现了以废治废,是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并行的典范。

研究表明天然铁的硫化物对处理含Cr6+、Pb2+、Cd2+、H g2+等有毒废水效果良好,是因该矿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微溶作用(Fe2+、S2-、S2-2)所决定,并且是氧化还原作用(S/S2-与Cr6+/Cr3+电对、S/S2-2与Cr6+/Cr3+电对、Fe3+/Fe2+与Cr6+/ Cr3+电对)和沉淀转化作用(S2-与Pb2+、Cd2+、H g2+及Cr3+)的反映,同时还新发现了Cr2S3难溶物,这与传统的还原与沉淀分别进行的二步法除Cr (VI)工艺相比,该新方法不仅能大大降低处理成本,而且省去必须加石灰Ca(OH)2以形成Cr(OH)3沉淀物的传统处理工艺,从而能大大减少沉淀污泥的产生,可有效避免由此引起的二次污染,真正实现还原Cr(VI)与沉淀Cr(III)的一步法处理。

利用天然铁的硫化物矿物代替化工产品亚硫酸盐SO2-3还原Cr(VI),能提高4倍硫资源的利用率[6]。

(2)天然锰的氧化物氧化高浓度与强污染的印染和酚类废水处理新方法。

天然锰钾矿与沸石相比,孔径大小接近,如锰钾矿的孔径为0.46nm,大多数沸石的孔径为0.23~0.52nm,仅八面沸石具有0.74nm的大孔径。

当前有关合成制备与开发利用锰钾矿型八面体分子筛的选题研究,是继20世纪大规模合成与利用沸石型四面体分子筛的选题研究之后又一崭新的分子筛研究领域,正在成为相关学科中极受重视的领域与竞相研究的目标。

与沸石孔道内的Na+和Ca2+离子相似,锰钾矿孔道内的离子交换作用主要是指其孔道内的碱金属离子K+及少量Na+和Ca2+与溶液中离子半径、电荷数和电负性等性质相近的金属离子之间的替代作用[11]。

天然锰钾矿所具有的强氧化性,对10余种工业常用的有机性印染废水的脱色率短时间内已达99%以上。

尤其对酚类污染物降解能力强,与同类方法比较,
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