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困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困境
1 昨日阅读了《熙娟叙语》,今早便做了这个十分逼真的梦。

醒来看时间,凌晨5点22。

原本想接着睡,翻来覆去却再也睡不着。

于是爬起来,将这一时的心绪写下来。

梦中,我重新回到实验中学工作。

有人欢喜,有人嘲笑,有人同情,也有人狐疑:她为什么要回来?我对同事们的反应和猜测都能理解但选择置若罔闻,心中唯有一个念头:做个案。

2 《熙娟叙语》谈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并且十分坦诚地谈了成长中的问题和困境。

关于这些问题和困境,我曾与很多人讲过,包括家人、朋友、同学、同事。

能同理的不多;能同理,又与我一样想为冲破困境做些努力的人也不多。

于是,我感到孤独,感到不被理解,感到无奈;经常想要放弃,过一段时间后,又舍不得,重新拾起,循环往复。

而熙娟老师在这本书里,为那些愿意学习心理咨询又被成长捆住手脚的咨询师证明。

她承认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艰难,也承认在目前中国内陆咨询师成长面临的两大阻力:1.缺个案。

2.缺督导。

一点没错,她观察得很到位。

一般的咨询师难以用咨询事业养活自己,多为兼职,日常接个案也是偶尔接一个(譬如我现在的状态);即便是全职咨询师,也很难有大量的个案,他们的生存主要靠运营课程、工作坊、培训;咨询只是辅助项目。

但是,若要做好咨询,唯有多多地实践、多多地接个案。

即便在理论知识充沛的条件下,也要累积500-700小时的咨询时间,才能对个案有准确的判断;累积5000-7000小
时,才能对个案游刃有余,形成自己的咨询哲学。

缺个案、缺督导怎么办?熙娟老师也没有在书中给出答案。

我国心理专业学生培养,没有实习、实践、督导这一块,缺乏制度保障,个人途径探索,自然尤其困难。

吴熙娟对咨询师成长的描述,是极其认真和宝贵的。

要是在7年前,我能读到此书,或许就不会出走。

可是造化弄人。

2013年此书已经出版。

我却无缘与它相识。

更巧的是,此书的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竟然是研究生时期的同班同学。

虽然研究生期间我们无什交流,毕业之后更无交流。

但是看到她那独特的名字,知道她一毕业就去了万千心理,推测出,这是她责编的书。

我们是2010年毕业,她那时候已经在出版社干了3年,还做了这么有意义的一本市场书。

恭喜她。

很可惜,我当编辑的天分不高,也不够努力。

已经当了快5年编辑,仍然没有做出一本“好书”。

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做咨询。

3 离开实验中学之后,换了多种工作,虽然都能轻松驾驭,但是若要论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还是作为“心理老师”这个角色更多一些。

既然如此,当初为什么要离开呢?那时候,希望能找到专业团队、希望与心理大咖更近一点、希望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可是如前所述,心理咨询师的生存现状,由不得我只为专业考虑。

我很想责怪自己,可出走也是那个当下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不跳出原来的环境,不比对不同的职业,根本不知道,原来最开始拥有的,其实是最适合的。

熙娟老师,最是温柔。

她说心理咨询师是人不是神。

往往旁的人对心理咨询师有过高期待,甚至咨询师自己对自己也有过高期待。

可即便学过心理学,即便是厉害的咨询师,也仍然会遇到各种人生问题,会束手无策,不会因为成了咨询师,面对困境时,就会更加容易。

在书中,她举了几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

一个是她的教授、一个是非常有名望的家庭心理治疗师。

教授同样会为了照顾长期生病的妻子而奔溃;婚姻家庭治疗师能陪伴别人家的孩子好好成长,却无法与自己的青春期孩子好好沟通。

熙娟说,心理咨询师得诚恳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

不是说每个问题都要解决,但是每个问题都要看见,要坦诚。

对我来说,最大的心结,仍然是找一条路径,好好做咨询。

在学校做咨询,寻找个案不是问题,学生数量庞大,个案基数也大,能在最快时间累积个案。

诚实地说,放弃“心理老师”这个角色我后悔了,那么多“白花花”的个案啊。

当初就不能等等再走吗?
因此,在阅读了《熙娟叙语》后会有这样一个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