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摘要:篮球运动能从生理上增强中学生的体质,也能纠正中学生的心理缺陷,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本文就篮球运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篮球运动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健康的身体,有序的活动,对心理健康起着促进作用。
相反缺乏身体活动,将导致心境恶劣和失衡。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换言之,体育运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篮球运动是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运动,长期坚持参加篮球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使人能充分享受到身体运动带来的乐趣,还有助于促使人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篮球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魄、锻炼人的意志,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参加篮球运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更为重要,具体表现如下:
一、篮球运动促进中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篮球运动能改善中学生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
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
经常参加篮球运动,能使中学生的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同时,可以缓解和改善中学生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二、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情商培养的作用。
篮球运动有明显的对抗性、集体性规律和统一性规律,参加篮球运动可以培养中学生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公平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以较高的情商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中学生在参加篮球运动过程中,培养了团结拼搏、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在篮球规则的约束下,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在篮球竞赛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克服困难、善于创新的精神。
一场篮球比赛不仅是中学生身体和技能的较量,更重要的是中学生智慧、意志和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竞争。
运动场上中学生表现的欲望,反映了中学生热爱美、表现美以及追求美的情感与能力。
在篮球运动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情商中所应有的内容。
三、篮球运动有利于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完善。
参加篮球运动必须克服困难、遵守比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
每一个参与篮球运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在篮球比赛活动中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对培养和塑造中学生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篮球运动能增进中学生乐趣,调节情绪。
参加篮球运动投中篮得分是对中学生身心的一种特殊而有价值的自我奖赏,可以使中学生体验“尖峰时刻”,这种体验是奖励性的、难忘的和强有力的个人体验,可以使中学生从中得到快感。
“尖峰时刻”包括了娴熟的运球、巧妙的传球、准确的投篮、果断的抢断、高超的扣篮与封盖,再
加上攻守交错、对抗变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良好的情绪体验。
因而,参加篮球运动,可以使中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
五、篮球运动有助于中学生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焦虑是一种对当前或预计的威胁所反映出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状态。
抑郁属复合性负情绪,它可能是伴随人生价值的失落感而产生的悲伤、恐惧、焦虑及羞愧甚至负罪感,其持续时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大。
抑郁症的临床特点为悲观、悲伤、失助感、低自尊和绝望;易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及回避社交、甚至厌世。
研究表明:参加篮球运动对于人的应激症状(如焦虑、抑郁和愤怒)起到降低作用,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具有缓解作用。
对那些情感怪癖、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或时冷时热的中学生来说,在篮球运动过程中,通过自然的相互交流,产生相互信任、相互鼓励。
因而,通过参加篮球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快乐、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而且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中学生自信、自尊、自豪、自强,并使烦恼、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
长期参加篮球运动对那些精神衰弱、歇斯底里等精神疾病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六、篮球运动能改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
而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
在篮球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学生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另外,篮球运动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学生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获得胜利。
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中学生,篮球运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七、篮球运动能树立中学生的成就感。
当代人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篮球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篮球运动成为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运动项目。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中学生在参加篮球运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
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中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
总之,篮球运动是根据人的心理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从不同角度影响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消除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紧张和神经疲劳;有助于中学生的情绪调节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知觉和感觉能力,注意和记忆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能够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 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2] 祝蓓里丁忠元主编. 体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作者简介:孙学军(1972-),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