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可达性的城市公园绿地评价——以杭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城市绿地的过程中所克服的空间阻力的大小,其指标有距离、时间、费用等。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衡量公共资源享用公平性和平等性的最好体现,是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公
园绿地为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一种范围大小,是反映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辐射程度,所以研究城市公园绿
地可达性有着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三、公园绿地起源与发展 真正的近代城市公园绿地是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机器大工业生产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由于工业的快速发 展,导致工业及相关产业和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市中心原有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了 住宅不足、居民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卫生状况特别是贫民居住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英国 于1833年开始通过公园绿地建设来改善不断恶化的城市环境。1838年建设并开放的摄政公园就是 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建设城市公园,比较著名的是1847投入使用的伯肯黑德公 园。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可达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1959年Hansen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 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并利用引力方法研究了可达性与城市土地利 用之间的关系。因为交通网络的结构变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空间经济结构中改变可达性最显著 的力量,所以现有的可达性评价方法也都是和交通技术相结合的。 目前国外主要是主张通过可达性概念和方法的分析是理解社会、经济和政治观点的基础,他们
况的提升。
概念简述
一、城市绿地概念 城市绿地的概念最早由国外专家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至今没有统一的 定义。中西方相关学者和专家在划分范围上大多存在一定分歧,我国很多城市所作的绿地规划则 不包括农业生产用地,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城市绿地或者可以提做“城市绿化用地”。我国很多专 家认为城市绿地仅指城市建成区或者规划区范围内覆有植物生长的地块。 2002年09月由国家建设部发布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概念进行了说明,即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发展。它们在为众多游人提供社交、娱乐、运动、休息等功能方面,以及平面构图、空间布局、景观 组织方面,都显示了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同的特色,成为后来中国风景园林艺术家进行园林营建的 借鉴。
概念简述
四、可达性 可达性(accessibility)概念最早出现在交通运输研究领域,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 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简单的理解就是对到达某一既定目标难易程度的描述,它 能够用于反映空间对象之间克服距离障碍进行交流的成本差异。 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达性可用于描述景观客体的可接近性程度,或者用于评价某种景观驱动力 因素的渗透及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公平性的重 要标准之一。在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中,可达性也常常被直接用于评价景观客体与某种 可达性相关的特定驱动力类型的影响程度差异。目前景观可达性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河流 系统或地形分异对于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及其城市扩张动态变化的影响。
概念简述
三、公园绿地起源与发展 进入19世纪后,大部分皇家猎园己经成为公园,且由于城市扩大,原有城墙己经失去作用,许 多城垣迹地被改建为公园。19世纪30年代以后,原有皇家园林己不能满足大众游人的需求,于是
各城市都大量建造新公园。然而,真正意义上营造的近代城市公园,始于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 ,
是由美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规划设计的,该公园占地约340hm2。 时隔不久的1892年,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市规划建立了第一个公园系统。英美两国是西方国家 中发展城市公园的先驱,进入20世纪后,他们在许多城市兴建了公共园林,并且为满足现代工业 城市中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建立了更大规模的自然游憩地—国家公园 。英美两国公园建设的原则 和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各国学习的范例。
对现今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所存问题及不足加以补充研究,使绿地系统评价更加全面具体, 真实
的反映出城巿绿地的功能和利用率等诸多方面。
合理化布局城市公园绿地,通过对居民可达性的研究,保证居民能够方便地和平等地享用这种自然
的服务,即所谓的资源享用的公平性和社会平等性。
提高城市公园绿地利用率和城市绿地资源的均衡利用率,使城市公园绿地发挥其最大效能。 针对杭州的公园绿地现状加以分析研究,未来规划提出建议和相应措施以便促进杭州市整体绿化状
很大的差异。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2) 没有考虑到居民实际上对这些绿地及其提供的服务的享用情况,也就是说,绿地本
身的空间格局和分布情况未能反映出来。而事实上,绿地这一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 格局,将会极大地影响其服务功能。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传统的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等指标已经难以在空间上描述城市公园
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施工、生态效益的测算及美学评
难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难以客观
评价城市公园绿地布局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传统的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等指标已经难以在空间上描述城市公园
绿地的布局,从而很难真正反映城市公园绿地对城市居民服务的有效性。
1)因为建成区界线划分的方式或基数面积的大小变化等人为影响而导致绿地率指标有
专属于皇家贵族的城市新园和宫苑逐渐定期向公众开放,如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意大利还出
现了专门的动物园、植物园、废墟园、雕塑园等。随着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自由、 平等、博爱”的旗帜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各种大小的宫 苑和新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概念简述
绿地的布局,从而很难真正反映城市公园绿地对城市居民服务的有效性。
并利用GIS技术来研究评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新指标,尤其重要的是对城市绿地空间
(景观) 可达性进行了研究。理论上居民是否能方便地(特别是步行就近达到) 和平等地享用
公共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是城市环境可持续的重要指标。
绿地可达性指从空间任意一点克服空间阻力到达绿地的相对或绝对难易程度,反映了到
结合公园景观生态学指标,综合评价杭州公园绿地系统,以期为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提 供一种新的途径。
结果分析
一、城市公园绿地数量与空间分布特点 1、杭州市城市公园绿地的数量特征 二、可达性分析 1、各个公园绿地对比 2、各个区内部对比 3、各个区之间对比
谢谢!
概念简述
三、公园绿地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是1868年由西方国家的商人在上海建成并只为外国人开放的上海外滩公园。 此外,在一些租界地内兴建的公园还有:上海虹口公园(1902)、法国公园 (1908)及天津法国公园(1917)
等。尽管这些公园主要是为适应殖民者的生活娱乐而建立的,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
概念简述
二、城市绿地分类 按照2002年09月由国家建设部发布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我国城市绿地划分为5个大 类、13个中类和11个小类,其中大类由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组
成,城市绿地分类定义见表1。
概念简述
三、公园绿地起源与发展 今天通称的“城市公园”这种园林形式,是由古代的城市公共园林逐步演变而成的。 最早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便在体育场周围建设了美丽的园地,并向公众开 放。这些向公众开放的、园林化的体育场,可以说己经具备了现代公园的一些雏形。另外,古罗 马帝国一些城市中的广场和墓园允许贫民公众进行游憩活动,其实具有了一些公共园林的性质。 在17世纪之前,欧洲的公共园林是城市公园产生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欧洲国家的一些
二、技术路线
三、数据来源 四、数据处理
公园绿地提取
公园绿地入口采集 五、可达性实验
公园绿地入口采集
1、采集规则确定
基于交通网络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判断是否到达公园绿地的指标分为两种情 况:
当明确公园绿地存在入口时,市民只能从入口进入绿地,因此仅在入口处采集入 口点;
公园绿地入口采集
所开展的许多研究致力于采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可达性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则最早对可达性展开研究的是宋小冬、钮心毅所作的“再论居民出行可达性的计算机辅助 评价”,文章内容介绍并讨论了可达性的概念、意义和计算、评价方法。在景观可达性方面,俞 孔坚、叶正、李迪华等提出以景观可达性和连续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对市民的服务功能以及 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山市的城市绿地可达性进行了研究, 基于阻力矩阵分布模型,求取矩阵单元的可达性指标。
基于景观可达性的城市公园 绿地评价——以杭州市为例
杨伟康
2013/04/22
目录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动态
研究区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分析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选题依据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的好坏和日常游憩活动的开展活环境
在城市尺度内,我国可达性的研究侧重于公交最短路径的计算、城市路网结构评价、居民出行
可达性的计算机辅助评价等方面。对于国外学者所关注的可达性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形态、公 共设施布局,以及影响居民可达性的时空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等缺少关注。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可达性实验
利用网络分析法,建立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模型,以时间距离为测度,反映出杭州公园可达 性状况。并通过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三种行为方式,利用GIS软件的Network Analyst分 析工具,生成源点不同时间成本的可达性范围图。
指标统计分析,将GIS模拟得到的公园服务区范围图、城市行政区划图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分 别赋值,在 GIS技术平台上取交集,叠加剪裁,进行统计以进一步评价城市现状公园绿地 的服务情况。
1、采集规则确定 当不存在围挡,例如小型公共绿地广场,则在所有到达该空间对象的道路交叉口 采集入口点,对于面积较小并且处于道路交叉口的绿地类目标,采集道路交叉口。
公园绿地入口采集
2、入口数据采集 遵照公园绿地入口采集规则结合GE影像和杭州市城市路网数据,通过人口目视判 读方法,采集已经提取的公园绿地目标的入口,并保存入口数据的点文件,作为 基于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的 Facilities,最终入口数据提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