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发现历程2.原子的基本结构3.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4.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分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原子的结构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2.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基本概念。

(2)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模型,并讨论不同的原子模型对物质性质的解释。

3.学习原子的构成部分(25分钟)(1)介绍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的构成部分。

4.深入探讨原子的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探究原子的性质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显微镜等2.PPT课件:包含原子基本结构、构成部分和性质等内容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书籍七、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问题解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如核记法、电子排布式。

–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示范、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弹簧模型•实验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1.讲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验器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大家知道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吗?”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答问题。

讲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步骤2:实验观察1.讲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弹簧模型,并说明模型代表了一个原子的结构。

2.学生观察模型,并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这个模型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3.学生通过展示实验、讨论和比较不同型号的模型,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概念。

步骤3:核记法1.讲师通过黑板和彩色粉笔,以核记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用于表示原子结构的方法。

2.讲师解释核记法的原理,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几个示范题。

3.学生根据讲师的解释和示范,自主完成剩余的核记法练习题。

步骤4:元素周期表1.讲师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讲师解释原子序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上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你对元素周期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步骤5:小结与拓展1.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讲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 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带电荷原子核(带电情况)问题三:看课本 53 页表 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1、核电荷数= =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一般的氢原子无。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教案:第1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教案:第1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分钟练习1学生通过书写Li、Be、B的原子轨道表示式,巩固泡利原理和
轨道表示式书写
1分钟发现问题2学生思考基态C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知识讲授2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洪特规则。

4分钟练习2学生通过书写7~24号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对Cr元素轨道表示式的书写,简介洪特规则特例。

1分钟练习3学生通过书写Cu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
式书写。

2分钟知识讲授3教师通过以上核外电子的排布,给出能量最低原理的定义。

1分钟小结学生整理归纳电子在原子轨道排布的三原则。

4分钟思考与练习学生通过讨论问题,运用电子排布三原则分析综合问题。

1分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

同时提出新的问
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出下一节内容。

环节二环节三通过学生活动诊断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结构的联系,落实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分区的划分
了解化合价与族的关系,过渡元素的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未来】
通过学生活动展望元素周期表远景图,预测119号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来诊断学生对于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表关系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一电离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其与电子排布的联系
【电离能与化合价的联系】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逐级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将此作为诊断学生的活动
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及基本微粒;初素原子百分比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帚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体积、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木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科学方法: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导:相关知识的回顾一、原子、原子核的构成二、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三、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四、原子的特点1.原子不显电性2.原子体积小3.原子质量小学:教材研读提示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因而他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他的学说中有下述两个观点: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你认为上述两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2.阅读教材表5-1归纳,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上有何关系?各自起何作用?为什么说质量数可以近似地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试举反例。

探:结:知识优化1.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但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一个电子的质量只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质量的1/1836,它绕核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2.质量数(1)含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L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质子数用符号Z表示。

(2)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3)理解:质量数是一个整数,质量数是原子相对质量近似值3.元素的四角和上标号码的意义A-b n-Z m说明:质子数:Z 质量数:A 电荷数:n个单位的正电荷或n个单位的负电荷或不带电原子数:m化合价:+b价或一b价或O价4.原子内各种关系(I)质量间的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2)电性间的关系a.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电荷数c∙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带电荷数练习:课后习题二、1、2作业:质量监测及相关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和电子云的概念,明确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的运动有不同的规律;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1~20号元素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会根据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关的计算。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主题:原子的结构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课时数: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2.了解原子序数、质量数以及元素符号的含义;3.理解电子的能级概念,能够描述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4.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结构2.电子能级三、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黑板2.实验器材:玻璃板、黄色的抽纸、黑色的剪刀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2.引入概念: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原子,了解原子的结构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非常重要。

步骤二:呈现(15分钟)1.展示一个导入问题的答案: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展示原子的标准符号:原子的标准符号由元素的英文名首字母或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3.描述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云是围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在电子云中电子是呈云状分布的。

4.示意图: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并注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实验目的: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原子的电子云结构。

2.实验步骤:a.准备实验材料:玻璃板、黄色抽纸、黑色剪刀。

b.在玻璃板上放置黄色抽纸,用剪刀剪出各种形状的孔洞。

c.将黑色剪刀放在黄色抽纸上,观察剪刀的形状和抽纸孔洞的形状。

d.分析实验结果:黄色抽纸上的孔洞代表了电子云的形状,剪刀代表了原子核的形状。

3.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并描述黄色抽纸上的孔洞形状与剪刀形状的相似性,引导他们得出结论,即电子云的形状是围绕原子核的。

步骤四:总结(10分钟)1.总结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确定原子的标准符号:原子的标准符号由元素的英文名首字母或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3.介绍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概念:原子序数是原子中质子(即核中带正电的粒子)的个数,质量数是原子中质子和中子(即核中中性的粒子)的总数。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思考〖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板书一、原子结构〖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形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①1/(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备注①就是所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税金的数值.(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探究我这儿存有一把铁锁,(挥舞铁锁)碰触它与否可以存有窒息的感觉?〖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思索原子内部微粒电性〖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过渡阶段从原子的结构我们所述,原子核拎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同意于核内质子数〖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回答谁能够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提问:如果假设原子就是一座巨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等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现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非常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进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等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须要辆载重4 t的卡车去载运.〖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思索恳请同学们融合所学科学知识,思索以下问题:〖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用 X则表示为①O818②Al1427③Ar1822④ClCl⑤HH(学生总结)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高中化学 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化学教案

第1课时 原子结构目标与素养:1.认识原子结构。

(微观探析)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微观探析)3.能够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一、原子的构成1.构成(1)原子⎩⎨⎧ 原子核⎩⎪⎨⎪⎧ 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 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中性原子中)。

2.质量数(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二、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①第n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如K、L、M、N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2、8、18、32。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

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

如:阳离子:核外电子数小于核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

微点拨:①电子层实质上是一个“区域”,或者说是一个“空间范围”,它与宏观上层的含义完全不同。

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如钙原子由于受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的限制。

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而不应该是。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2)某种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8,则其质量数是35,核外电子数是17( )(3)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4)某原子M层电子数为L层电子数的4倍( )[答案](1)×(2)√(3)×(4)×2.下列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表示的核外电子排布正确的是( )C[A项不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应该先排满K层再排L层;B项不符合各层最多排2n2个电子,K层最多排2个电子;D项不符合最外层最多只能排8个电子。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重点和难点重点:1、原子的组成2、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自学、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

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

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课件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2 8 18 32 ……2n2


【巩固练习】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②①③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级就是电子层
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3、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

A.1s、2p、3d
B.1s、2s、3s
C.2s、2p、2d
D.3p、3d、3f
4.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1)钙原子核外有个能层填充电子。

(2)钙原子M层有个能级填充电子。

(3)钙原子能层上的电子能量最高。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n表示能层序数)()。

A.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相同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1s、2s、3s的能量不同
D.s、p、d、f 4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2、6、10、14
2.氯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填充在()。

A.4s能级
B.3p能级
C.3d能级
D.3s能级。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通过PPT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

【评价设计】1.由于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既是对已知的评价又是对新知的引导。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以及表情以肯定、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每个环节的后面都有课堂检测,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1的达成;课堂检测2评价目标2的达成;课堂检测3评价目标3的达成;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4的达成。

【教学用具】上课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布置作业】如果你是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请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描述: “我在原子大家庭中的所见所闻”1.描述出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特点。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课标解读1、内容标准:(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宏观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课标解读:化学是从分子和原子的水平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即要求学生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主题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运用类比和模型研究方法进行启发式讲解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1、内容、结构分析:《原子的结构》是在学生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原子的内部结构。

这是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宏观现象。

2、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3、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并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通过列举宏观现象,让学生总结原子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微粒的理解。

3、通过探究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4、通过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

5、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变化。

并初步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特征,形成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且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运动和变化的结果”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学校易门县小街中学设计教师马天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的教学内容。

是继《分子和原子》后对物质微观分析的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原子的构成又与后面知识点如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与化学式等密切相关,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基础性的章节,学好这一课题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问题推进法、自主阅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2、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查找张青莲教授的事迹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