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5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先民①的植物,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葛就是其中之一。

周人重视葛布的生产,《周礼》中就有专门负责葛的官职“掌葛”。

不过,秦汉之后,葛的生产便逐渐②。

()?简单来说,葛布没有丝织品轻,没有棉布柔软贴身,没有麻布洁白,而且制作成本又远高于其他织物,其不流行并不奇怪。

除了用葛纺布,()。

从《周书》的记载便可发现,那时的人们便以葛的嫩叶制作葛羹。

③,葛花菜与葛根粉仍为人们熟知。

此外,葛根晒干之后,也是家居常用感冒药葛根汤的原料。

虽然葛根汤漆黑的汁液看起来难以下咽,却因其能强身健体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加了砂糖熬煮的葛根汤,略微黏稠又带点甘甜,对于孩童来说,即使没有生病,()。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在①③处各填写一个成语。

①③
(2)在②处从“衰落”与“败落”中选一词填写。


3. 请以转折复句的形式,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电子烟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以来,有人把它看作传统香烟的安全替代品,有人标榜电子烟不会致癌不会成瘾,是“戒烟神器”。

还有一些年轻人把使用电子烟看作一种时尚。

那么电子烟究竟是烟民的“救星”,还是损害健康的“魔鬼”?近年来①使用量快速增长的背后缘于许多烟民认为电子烟比卷烟更安全,因为电子烟使用时不会产生焦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有国外研究者发现,不同品牌的电子烟每口尼古丁含量范围在0.5—15.4毫克,而某些品牌的香烟每口的尼古丁含量仅为27—43微克。

此外,电子烟烟液成分复杂,含有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香料、溶剂载体、烟碱等成分,②。

在电池加热并雾化的作用下,这些有害物质更易于被皮肤、黏膜、气道及胃肠道所吸收。

大多数电子烟使用的烟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尼古丁。

而尼古丁是导致卷烟等烟草制品成瘾的物质,所以电子烟也具有成瘾性。

③,而且使用后同样会让人上瘾。

4.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聂赫留朵夫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D.聂将军收到了电报,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①
周密
步深幽。

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

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

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②。

最负他、秦鬟③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注】①此词创作于1276年,该年正月元兵入杭州,宋室已亡。

蓬莱阁:旧在浙江绍兴卧龙山下。

作者自注:“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其地。

”②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③秦鬟:指形似发髻的秦望山,在今绍兴东南。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直接点题,叙写登山进阁的过程,“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了当时阴沉的天气。

B.“茂林”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词人用此典故强化了身世之叹。

C.“一片清愁”揭示了词人登阁有感的原因,收束上阕,为下阕进一步抒发故国之思作铺垫。

D.“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两句互文见义,写出词人在他乡几次梦回东州、西浦,热泪流淌。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英雄美人的佳偶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倘若如此,国家必会灭亡。

这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向我们发出的警示。

(3)古代诗文中常出现描述简陋物质条件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但因为有了高远的精神追求,原本物质上的困难才容易被克服。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个人的村庄
大海
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

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

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中部。

依山傍水的曙光三村,只是曙光镇辖、曙光行政村属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而且只有一座由我们家族房屋围成的院落:中间是曾祖父母的老屋,旁边是祖父母的房屋,左右两侧是大伯、二伯、三伯、四伯、五伯、我父母的房屋。

我们家族枝繁叶茂,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

除了祖母外,我们家族先后举家搬离。

大伯儿子在县城建有别墅。

其他伯父子女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我和姐姐读完大学在县城工作,也将父母接去同住。

曙光三村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村庄。

祖母成了曙光湖唯一的常客。

一棵长须坠地的榕树正对湖畔,树上鹭鸶早已熟悉祖母。

我小的时候,祖母每天划着小船,送我和堂哥堂姐去对面曙光小学读书。

小船是祖父在世时打造的,也是我们家族越湖通达对岸的交通工具。

如果沿着湖岸绕行,大概五里路远。

生性顽劣的我,有次藏了石头,待船离岸,突然起身将石头扔向榕树,惊起鹭鸶冲天而飞。

小船打个趔趄,差点儿将堂姐晃到湖里。

祖母劈我一掌,面向榕树湖泊,双手合十,喃喃祷告。

祖母向来慈祥,那次却第一次动手打我……
祖屋左后是老旧的池塘、倾倒的围屋,昭示着客家祖先从远处迁徙而来,在此筑围而居。

祖屋右后是涂氏宗祠、连片菜地,一条小溪潺潺流向湖泊。

往上是一片坡地,十几棵龙眼树在此安营扎寨逾百年。

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

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

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

如今,坡地杂草齐腰,长长的藤蔓包围龙眼,登山的路径更是难觅,曾经的家园愈显荒芜。

每一次返乡再离,都是渐行渐远。

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

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

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

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

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祖母没有回答,却描绘着往昔美景:龙眼开花漫山飘香,果实成熟压弯枝头;吃草长大的湖里鱼虾,撒网捕来,鲜美无比。

城里人艳羡的瓜果飘香,在偏僻山村毫无价值。

父辈抛弃家园上城,就是例证。

脱贫攻坚期间,如果不是外出务工,我们家族也有贫困家庭。

曙光镇十个行政村大多如此,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

我的高中同学,曙光镇干部张景惠骄傲地告诉过我: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我给他发去微信:乡村振兴还在后头呢!
牧民的归宿在马背,那里有风雨阳光、壮烈跌落。

农民的归宿在乡村,农具是武器,田园就是江湖。

曙光湖周边遍生绵密的竹子,也催生编织的篾匠。

父亲说,祖父年轻时会一手好篾活儿,请他做工的人家很多。

农闲时分,祖父每天晨出做工、傍晚返家;祖母每天送至村口、湖边迎回。

湖畔榕树就是祖父早年栽下的,说长大了为祖母遮阴。

痛心的是,祖父一次晚归时,醉酒溺亡。

祖父埋在后山之上,陪伴曾祖父母。

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

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

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

当父辈叨咕叶落归根,孙辈开始怀念家乡,只有扎根村庄一生的老人,无论脚下土地贫瘠还是富有,始终守望如斯。

只是,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
2021年6月,珠三角来的驻镇帮镇扶镇工作队进驻曙光镇,深入十村调研,谋划发展文农旅产业。

夏雨如豆的某天傍晚,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
呢!”祖母颤巍巍地问:“要……要我搬走吗?”我说:“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
搬回来住呢!”祖母的眼里盛满希望:“真的?”我握紧祖母枯萎的手,啄米般点头:“真的!”
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

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

我置身如诗如画的村庄,轻轻搂着祖母,再次问:“奶奶您一直不愿搬走,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祖母眼眶湿润:“还有你爷爷的魂在这里啊……”
原载于《红棉》2022年夏季刊(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小说对曙光三村自然风物的描绘,体现了乡村的生态美,也暗示了帮扶工作队进驻后曙光村可朝“文农旅产业”方向发展。

B. 慈祥的祖母第一次动手打“我”,主要因为“我”生性顽劣,差点将堂姐晃到湖里,体现了祖母的爱与责任,令人动容。

C. 小说插入祖父做篾活的往事,对祖母不愿离开村庄的主要情节进行补充,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结构富有变化。

D. 小说善用伏笔、照应,如对曙光三村的“空”的描写照应题目,如祖父种下榕树与晚年祖母守成一棵弯脖老树遥相呼应。

2. 对文中划线部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镇干部张景惠感到很骄傲,是因为他为曙光镇的脱贫攻坚立下大功。

B. 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既是社会现实,也说明曙光镇脱贫方式比较单一。

C. “我”发微信说乡村振兴还在后头,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乡村现状的隐忧。

D. 这段由写祖母、祖屋转而写脱贫、乡村振兴,既使行文有波澜又留下悬念。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材料一: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
...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

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


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
..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

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

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

此亡之本也。

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当今之时B能去私C曲就公法者D民安E而国治F能去私行G行公法者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部吏,是指古时候征收田赋的官吏。

战国时赵国设置,掌收租税。

B.因,指趁机,与贾谊《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词义相同。

C.比周,指结党营私;又指集结、联合。

在文中的意思就是结党营私。

D.“弊”,指被埋没,与“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用法相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在收取租税的过程中,秉公执法,处决了平原君家族的九位具体管理者,这种行为符合韩非子“奉法者强”的标准。

B.赵奢和韩非都认识到法治强弱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但两人侧重不同,赵奢侧重制度执行,而韩非强调君王奉法治国的重要。

C.君主要以法治国,制定法律条文明确衡量标准,以此治理群臣百官;群臣权贵亦不能徇私枉法,损害国家利益。

D.忠臣没有罪过却遭难而死,他们就会设埋伏反抗;奸臣没有功劳却安然得利,他们就会争相进用。

这就是国家衰败危亡的根源。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5
答案与解析
【基础训练】
1. ①葛布为何不再流行?②古人还利用葛制作食物。

③也具有十足的诱惑。

2. (1)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③时至今日(2)②衰落
3. 虽然葛布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葛作为一种食材依然在发挥其作用。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救星”“魔鬼”为特殊含义(比喻)。

A.为特定称谓;B.为突出强调;C.为反语;D.与特殊含义。

故选D。

5.①电子烟在全球的使用量迅速增长②这些成分均被证明对人体有害③因此电子烟并不是“戒烟神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下句分析原因,有“使用量快速增长”,可见此处是说近年来电子烟使用量增长的情况,应填:电子烟在全球的使用量迅速增长。

②处,前文“含有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香料、溶剂载体、烟碱等成分”是说电子烟含有有害成分,下文说对人体的害处,应填:这些成分均被证明对人体有害。

③处,此处位于短尾,具有总括性,文段主要针对电子烟是“戒烟神器”的说法进行反驳,摆出事实,得出结论,据此应填:因此电子烟并不是“戒烟神器”。

6.B
【解析】“强化了身世之叹”错误,句意为“茂林修竹丛生衰草,尽笼在轻烟的凄柔”,是感慨兰亭的古今变迁,没有强化身世之叹。

7.①直抒胸臆。

“天涯归梦”,曾在梦中数次梦归故国,直接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好江山、何事此时游”,这美好的故国江山为什么现在才来?以深深的悔意抒发了亡国之痛。

②借景抒情。

词人想象秦望山似美人对镜梳妆的情景,以乐景反衬出内心的亡国之悲。

③用典抒情。

化用“王粲登楼”的典故,词人登楼与王粲的感受相似,因为心中满是对故国的一片深情,所以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欣赏,含蓄深沉地抒发了亡国之痛。

【解析】“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回首事,孤身飘泊天涯,家乡小路,只在魂魄牵系的归梦中,几回魂飞西浦几番泪洒东州。

这几句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

“最负他……好江山、何事此时游”,诗人说辜负了,辜负了,这美好的江山,为什么偏偏在这样的时刻来与你相见!这也是直抒胸臆,以深深的悔意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

“秦鬟妆镜”,惹人爱怜的是秦望山如美人秀髻对镜湖弄妆洗梳,此句借景抒情,词人想象秦望山似美人对镜梳妆的情景,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以乐景反衬出内心的亡国之悲。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可如今归来故国的山河故园的思念像王粲登楼的悲哀感受,“王粲登楼”为用典抒情,词人登楼与王粲的感受相似,这种“很特别”的感觉,将那种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悲伤,表现得极其真切,极其深沉。

因为心中满是对故国的一片深情,所以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欣赏,含蓄深沉地抒发了亡国之痛。

8.(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
【解析】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初嫁”“拂”“箪”“瓢”“疏”。

【综合训练】
1.B
【解析】“主要因为‘我’生性顽劣,差点将堂姐晃到湖里,体现了祖母的爱与责任,令人动容”错,结合“祖母从此不食湖中鱼,不准晚辈吓鹭鸶,说是怕惊到祖父”错,祖母动手打“我”,主要是因为“我”惊了鹭鸶,怕“我”惊扰到祖父的灵魂。

2. A
【解析】“他为曙光镇的脱贫攻坚立下大功”错,“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698人退出贫困行列啦!”,可见是因为曙光镇的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3. ①淡化情节。

小说不以情节取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主体就是叙写祖母对村庄的执着守望;②注重营造氛围,抒情性强。

如多处景物与细节描写:祖母守望的身影,刻画祖母对祖父的一往情深;雨后彩虹,烘托人物内心的喜悦;③语言优美。

句式整散结合,多用比喻拟人。

如“守成一棵弯脖子树”“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

【解析】考查对文本审美意蕴的鉴赏能力。

①淡化情节。

小说写“我”的家族陆续搬出曙光三村,只留下了祖母一个人守着村庄,守着祖屋。

小说不以情节取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主体就是叙写祖母对村庄的执着守望。

②注重营造氛围,抒情性强。

如多处景物与细节描写:祖母守望的身影“祖母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她还经常去到村口湖边,送迎看不见的祖父,直到步履蹒跚”,刻画祖母对祖父的一往情深;雨后彩虹,“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

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烘托人物内心的喜悦。

③语言优美。

句式整散结合,多用比喻拟人。

如“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

小的时候,我和堂哥堂姐们经常爬上坡地采摘龙眼、攀上后山采摘野果,看五彩尾翼的野鸡掠过丛林”,写树的部分是散句,写“我”和堂哥堂姐在后山的活动是整句,整散结合,句子灵动而富于变化;写祖母“守成一棵弯脖子树”,运用比喻写祖母的执着;“祖屋却唱起了空城计”,以拟人手法写祖屋人去屋空的寂寞荒凉。

4. ①通过祖母的执着来表现。

祖母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望,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②通过“我”的转变来表现。

我由“劝说”,对祖母的“不理解”,到对村庄萧条败落的惆怅,又因“新政策”欣喜激动,最后决定搬回村庄;③通过作者的情感取向来表达。

作者将乡村描绘得如诗如画,蕴含了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解析】考查分析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通过祖母的执着来表现。

祖母不愿离开村庄,“经常在傍晚守候在曙光三村村口,凝望面前的曙光湖,守成一棵弯脖老树”“后辈屡屡动员祖母搬出去住。

祖母抚摸着斑驳门槛,次次拒绝。

祖母从祖屋出发,沿着碎石小路,孤独地行至村口湖畔。

夕阳西下,将祖母身影长长地按在路上、映在湖上”,祖母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望,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

②通过“我”的转变来表现。

开始“我”劝说祖母搬家,“我问鹤发鸡皮的祖母:为什么不搬出去和我们一起住?”“父亲的讲述,让我对祖母的执着似懂非懂”,对村子日渐萧条,“我”感到惆怅,“村庄老了,祖屋老了,脱贫攻坚胜利后的曙光镇和曙光三村,等到老人逝去,难道归于荒野?”,后来“我”为党的政策感到喜悦和激动,“我回到曙光村,告诉祖母:‘国家有新政策啦,村里会有大变化呢!’”“不搬,等村里越变越好,我们也要搬回来住呢!”。

我由“劝说”,对祖母的“不理解”,到对村庄萧条败落的惆怅,又因“新政策”欣喜激动,最后决定搬回村庄。

③通过作者的情感取向来表达。

文中多处景物描写优美而生动,“狭长的湖泊如同拉扁的凹字,包围着小小的村庄。

从对岸高地望过来,曙光三村如同灰色橄榄,嵌进一个巨大的镜子中部”“再往上,是陡峭的山地、茂密的树林,宛若天然的森林氧吧。

山风吹过,高低起伏的树如同波涛呼啸”“急雨骤停,彩虹悄然出现,一头连着后山,一头插进湖泊。

雨雾散去,夕阳的尽头,炊烟袅袅升起”,作者将乡村描绘得如诗如画,蕴含了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5.BDF
【解析】句意: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

“故”是“所以”之意,引出结果句,其后不能断开;“当今之时”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断开,即B处;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与“能去私行行公法者”结构一致,分别断开,即DF处。

故在BDF三处断句。

6.B
【解析】A.正确。

B.错误。

趁机;沿袭。

句意:赵奢趁机劝说道。

/沿袭前代的策略。

C.正确。

D.正确。

都是被动用法,被埋没;被攻占。

句意:能干的人不可能被埋没。

/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故选B。

7.D
【解析】D.“他们就会设埋伏反抗”错误。

文中的“伏”是隐退的意思。

故选D。

8.(1)诸侯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
(2)忘记君主在(朝廷)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臣子用来为君主尽力的心思就少了。

【解析】(1)“加兵”,出兵侵犯;“是”,这样;“安得”,怎能。

(2)“外交”,在外搞私人交情;“其与”,他的同党;“所以”,用来;“薄”,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

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

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

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材料二: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

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就会兵强而敌弱。

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

现在若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若凭朋党关系举用官吏,臣民就会营求交结而不求依法办事。

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

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

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臣子用来为君主尽力的心思就少了。

交情广,党羽多,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

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奸臣无功却安然得利。

忠臣遭难而死,并不因为有罪,他们就会隐退;奸臣安然得利并不凭功,他们就会进用。

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

像这样下去,群臣就会废弃法治而注重私利,轻视国法了。

所以明君用法选人,不用己意推举;用法定功,不用己意测度。

能干的人不可能被埋没,败事的人不可能被掩饰,徒有声誉的人不可能被升官,仅受非议的人不可能被斥退,那么君主对臣下就辨得清楚而易于控制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所以用法令来治国,就是用法令作为标准衡量事物罢了。

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

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