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肝菌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大肠菌群在食品卫生检验中的意义。
2. 学习并掌握大肠菌群的检验原理和方法,以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
3. 掌握MPN(最可能数)法在微生物计数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大肠菌群是一群能在37℃经24小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
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因此常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以每100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近似数表示。
MPN
法是一种将样品多次稀释至无菌的计数方法,通过将不同稀释度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中,培养后根据结果查阅MPN检索表,得到原样品中微生物的估计数量。
三、实验材料
1. 样品:乳、肉、禽蛋制品、饮料、糕点、发酵调味品或其他食品。
2. 菌种: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肠杆菌。
3. 培养基及试剂: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乳糖胆盐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革兰氏染色液、蛋白陈水、靛基质试剂、麦康凯(MA)。
4. 其他设备和材料: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移液器、试管、烧杯等。
四、实验方法
1. 样品预处理:将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如捣碎、稀释等,以适应后续实验操作。
2. 制备培养基: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乳糖胆盐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等培养基。
3. 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按照不同稀释度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中。
4. 培养:将接种后的乳糖胆盐发酵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5. 观察结果:观察培养后的乳糖胆盐发酵管,记录产生气泡的试管数量。
6. 计算MPN值:根据产生气泡的试管数量,查阅MPN检索表,得到原样品中大肠
菌群的估计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样品A:经过3个稀释度处理后,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中观察到2支产生气泡,其余均未产生气泡。
根据MPN检索表,得到样品A中大肠菌群的最近似数为
1.2×10^4 CFU/100g。
2. 样品B:经过3个稀释度处理后,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中观察到3支产生气泡,其余均未产生气泡。
根据MPN检索表,得到样品B中大肠菌群的最近似数为
1.8×10^4 CFU/100g。
3. 样品C:经过3个稀释度处理后,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中观察到1支产生气泡,其余均未产生气泡。
根据MPN检索表,得到样品C中大肠菌群的最近似数为
0.9×10^4 CFU/100g。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样品A、B、C的大肠菌群数量分别为1.2×10^4
CFU/100g、1.8×10^4 CFU/100g和0.9×10^4 CFU/100g。
这表明样品A、B的大肠菌群数量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卫生隐患;而样品C的大肠菌群数量较低,卫生质量相对较好。
六、实验结论
1.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 MPN法是一种有效的大肠菌群计数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食品。
3.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样品A、B的大肠菌群数量较高,卫生质量可能存在问题;而样品C的大肠菌群数量较低,卫生质量相对较好。
七、实验建议
1. 在进行大肠菌群检测时,应注意样品的处理、培养基的配制、接种操作等环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建议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
3. 对于大肠菌群数量较高的食品,应加强卫生管理,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