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下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有效路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下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有效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20T01:59:39.702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月第1期作者:郭琰妮
[导读] 幼小衔接连接着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
郭琰妮
大连市西岗区威斯顿幼儿园邮编:116316
摘要:幼小衔接连接着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在幼小衔接阶段做好对幼儿注意力、纪律性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幼儿做好过渡准备,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开展小学阶段的学习。
具体到幼儿数学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应当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立足幼小衔接背景,对发展和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有效路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数学认知能力;幼儿数学教育;幼小衔接
一、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概述
数学认知能力是指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既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也是小学新课标中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幼儿体会数学的趣味,建立初步的数学建模思维,增进幼儿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教师重视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帮助其顺利适应更高阶段的学习生活。
二、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认识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课程标准和系统教材
幼儿数学教学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拥有完整的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并且能够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编写数学教材。
一方面,幼儿园需要重视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慎重选择符合幼儿数学培养目标和幼儿学习规律的数学教材,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能力来开发和完善幼儿数学园本课程,以便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二)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不足
由于幼儿数学教育并非幼师专业的必修课程,许多幼儿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素养,但在职前并没有针对幼儿的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幼儿数学教学的课程没有概念,与此同时,部分幼儿教师本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对数学教育也没有深入过理论研究,也就无法很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幼儿。
(三)幼儿的自律性和专注力偏弱
最后,幼儿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偏低的幼儿,在自律性和专注力方面都相对较弱,教师在发展和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纪律规范和习惯养成训练,可能会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产生冲突,导致幼儿出现抵触、厌学等负面情绪,一方面需要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幼儿园与家长沟通协作,引导幼儿解决适应障碍问题。
三、幼小衔接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科学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已经步入简单思维的萌芽阶段,具备一定的符号语言能力,但尚未过渡到具体的数学运算阶段,需要借助道具、情境和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数学知识,还没有掌握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因此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对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幼儿教师在设计数学学习活动时,一方面要把握活动难度,在具有教育性的前提下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太多,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活动的趣味性,通过道具辅助和情境设置来引导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科学合理地推动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关于“比较多少”的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对数值和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并进一步理解等号和不等号的概念,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认知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
部分教师可能会选择通过摆放小道具让幼儿掌握对物品数量的比较,也有部分教师会选择天平和砝码作为道具,让幼儿亲眼验证三块砝码确实比五块砝码更重。
这两种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能够引导幼儿学会比较多少,但前者的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而言并没有任何理解难度,缺乏一定的延伸性,对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后一种教学设计则存在失误,使用天平和砝码作为道具,使幼儿的注意力都放在对物品重量的直观比较,没有引入数值和数量的概念,导致幼儿无法在“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之间填入恰当的数学符号。
作为调整,教师可以在第一种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数学符号,然后结合问题带领幼儿验证数学知识,如提出问题:数字七和数字五哪个更大?然后让幼儿利用手中的道具进行比较,或者让两组小朋友站起来排队,比较哪一组队伍更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在具体的物体比较和抽象的数值比较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采取多元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幼儿数学教育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往往相对非正式,或者比较浅显基础,但由于数学知识往往具有抽象性,若教师光靠机械讲述向幼儿描述抽象概念,一方面幼儿难以理解,无法产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口头讲解,影响了课堂内的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引入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或者设计具有互动性质的教学课件,节省教师讲解活动任务的时间,也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提升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
例如,在关于“认识数字”的教学中,在通常的教学设计里,教师或许会先通过板书来绘制数字一到十的图形,帮助学生认识数字的形状,再通过绘制与数字相对应的星星或苹果等图形,让学生理解数值与数字的关系。
在这种教学方式里,教师需要花费课时来板书绘图,同时在绘图期间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若幼儿教师负责多个班级,就需要在每堂课上都重复一遍绘图工作,对教师而言也是不小的工作负担。
在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图片,让幼儿从图片里指出数字一到十,以
及与它们对应的形状相似物体,还可以为幼儿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带领幼儿学唱数字童谣,既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的工作,又丰富了课堂教学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加深对数字的认识,数形结合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在其它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材料,创设教学情境,但也要避免正确看待信息化教学的利弊,不能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忽略了课堂内的教学目标和对幼儿的正确引导,导致幼儿的注意力被丰富的信息分散,没有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
(三)创设贴近生活的探究教学情境
数学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对小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时,也应当在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问题。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当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拉近幼儿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关于“认识时钟”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在课堂内帮助幼儿认识时针、分针和通过观察钟面来读取时间,还可以带领幼儿利用手工道具制作个人的专属时钟,让幼儿将自己每天起床、上学、游戏、睡觉的时间都标注在“时钟”表面上,用不同颜色的分针指示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真实的购物流程和个人时钟的制作,幼儿能够在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数学应用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当中来,除了让家长配合作业活动之外,还可以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家里来了客人时,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今天吃饭要摆几双筷子?或者在超市购物时,询问孩子:算一算总共要付多少钱?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四、总结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让幼儿更加顺利地过渡到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
作为幼儿教师,在针对幼儿开展数学教学时,不仅需要帮助幼儿掌握浅显的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在掌握科学策略的同时,也应当自觉发展专业素养,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康小云.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数学概念建构策略研究[J].教师,2022(20):60-62.
[2]蒋明书.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1(27):123-124.
[3]吴慧华.结构游戏中支持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0):79-81.
[4]丁峰.培养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1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