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20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黄冈市2013-2014学年
高二语文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4年1月13日上午9:00-11:
30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题3分〕
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痉挛〔jìng〕赝品〔yàn〕膻〔shān〕味浑身解数〔xiè〕
B.牝马〔pìn〕脚踝〔huái〕圈养〔juàn〕卷帙浩繁〔chì〕
C.毗邻〔pí〕伛偻〔gōu〕黏泥〔nián〕戛然而止〔jiá〕
D.干瘪〔biě〕龌龊〔chuò〕晌午〔shǎng〕掎角之势〔jī〕
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蜂拥帐蓬风驰电掣记忆犹新
B.勋绶蹩脚龇牙咧嘴悬而未诀
C.馥郁合拢纡尊降贵阒无一人
D.摩娑安详神清气爽老态龙钟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举起沉得像铁棍似的单管猎枪,冒冒失失地朝天开了一枪,随着砰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一道红光直冲云霄,一瞬间,耀得眼睛发花,星星失色。
B.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之中。
C.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至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
D.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4.以下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
B.当上级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有一种既光荣又自豪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C.素芭无论对它们施以的友情并不是一样的,但它们对素芭都相当亲热,都十分依恋。
D.他们用数字来说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字使他们陶醉。
5.以下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法国作家雨果的《炮兽》中人与大炮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的场面描写。
B.作家往往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刻画小说人物,这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无高下优劣之分。
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更长于以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西方小说则更长于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来刻画人物。
C.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而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D.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
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他把原始文化纳进施行理性的统辖之下。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
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需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有用的功利框架,常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
害和破坏;后者特别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假设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有用动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熟悉性的规律。
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
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6.依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7.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人施行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摆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
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8.依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盼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孔子认为,艺术必需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苟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苟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特别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分〕
魏公子列传〔节选〕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①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候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假设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
公子从其计,如姬②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噬啃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
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节选自《魏公子列传》,有删节〕注:①胜:平原君名胜。
②如姬:魏王最宠爱的妃子。
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以客往赴秦军②空以身膏草野
B.①复引车还,问侯生②虞常果引张胜
C.①何功之有哉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公子过谢侯生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公子“能急人之困〞的“高义〞品行的一组是
①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我岂有所失哉
④公子再拜,因问⑤往恐不听,必当杀之⑥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危急关头,平原君多次写信、接连派使者到魏国请求救援,魏王才派晋鄙带兵救赵。
B.魏公子无忌被平原君叱责,为了证实自己是真心想要救援赵国,在得不到魏王同意的状况下,决定率领自已的门客去和秦军决一死战。
C.侯生不愿“赴死〞一事,引得魏公子反思自己是否对侯生还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而侯生认为公子又回来见自己肯定是因为恨自己。
D.侯生献计给魏公子:请如姬盗出兵符,让朱亥椎杀晋鄙。
他的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即报答魏公子无忌的知遇之恩,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12.将以下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3分〕
〔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3分〕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
〔《苏武传》〕〔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
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
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乡子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1〕这是一首题画词,词中徽真的形象是怎样的?词人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4分〕
〔2〕词人观赏画作之后有什么“堪恨处〞?请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重湖叠巘清嘉,,。
〔柳永《望海潮》〕〔2〕,?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3〕倩何人唤取,,?〔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6〕,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7〕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蔺列传》〕
〔8〕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四、现代文〔文学类、有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橘子
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
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
没有别的乘客。
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惫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
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
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闻声检票口那里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
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
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当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
我不喜爱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
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
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载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
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
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
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
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
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
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
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
姑娘把头伸到窗外,聚精会神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
道岔四周,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
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
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
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
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
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
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
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莽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
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
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
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
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惫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6.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B.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突显姑娘的家境贫寒和生活的困难,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之一。
C.这篇小说表达“我〞通过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放弃了悲观厌世的思想,过上充实而有作为的生活。
D.小说中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繁重的生活重压之下看到希望之光。
E.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具有灰暗的色调,渲染了冷漠的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显示了“我〞的性格。
17.情感不仅是小说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
如果说文中“我〞的感情是一条隐藏的线索的话,请你分析“我〞感情变化的脉络。
〔4分〕18.对比是文章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小说中运用了哪几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
〔4分〕
1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小姑娘,试结合文本,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探究,说一说你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每题4分〕
20.延续下面这段话的表达腔调续写一个场景,不超过80字。
〔4分〕每当想起童年,便能记起这句话:“回首往事,既喜且忧。
〞不知有多少次我在梦中又把自己变成了可爱的小姑娘,同儿时的伙伴在老地方玩耍。
……21.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
请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以“悲悯情怀〞为立意,分别给两篇课文拟写一句不超过60字的话。
〔4分〕
示例:《桥边的老人》里,被炮火催逼离开家乡的老人,自身不保,却念念不忘小动物的安危,其对生命尊重的慈悲情怀让人在残酷战争环境里感受到特别的温馨。
《山羊兹拉特》中,
《礼拜二午睡随时》里,
22.阅读下面的报道材料,拟写一条不超过20字的一句话新闻。
〔4分〕据报道,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有一项工程将汲取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该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同学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显然,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它所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你对此有什么所思所感?请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照答案
1.A 〔B帙zhì C伛yǔ D掎jǐ〕
2.C〔A蓬—篷 B诀—决 D娑—挲〕
3.B〔A应是“震耳欲聋〞,C应是“无所不在〞, D应是“包罗万象〞〕4.A〔B句子杂糅,应是“我们感到既光荣又自豪,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C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无论〞放在“素芭〞之前 D缺介词,“用〞前加上介词“以〞,“以〞与后面的“为〞搭配。
〕
5.B〔“中国〞与“西方〞位置互换。
〕
6.B〔把未然说成已然,应在“奠定〞前加“开始〞;同时原文是并列关系,此处却表述为递进关系。
〕
7. A〔“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错。
“它们〞混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原文是“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里的“其〞是指情感,而不是情感、观念、仪式。
〕8.D〔“这种观念又恰恰……与儒家一致〞的说法错误。
此处的“这种观念〞指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恰是“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甚至“解脱和否定〞,显然这与儒家是完全不一致的,而原文中所说的“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一致〞的观念是指庄子的“大巧假设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所以D的说法是张冠李戴,前后矛盾。
〕
9.D〔辞别;A率领∕把;B引导,带着∕牵攀,招供;C功效,作用∕功绩,功劳〕
10.C〔③是自我反省,④是虚心问计,⑤是写魏公子的不忍之心〕
11.D〔A魏王派兵是在平原君“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的状况下,“接连派使者〞:是在派兵之后;B不是“为了证实自己是真心想要救援赵国〞,而是发自内心去救,“得不到魏王同意〞错;C原文中“恨〞是“埋怨〞“恼恨〞的意思,再者“不愿‘赴死’〞也错〕
12.〔1〕公子自已估计,恐怕终不能得到魏王的同意了,他决计不独自苟存而使赵国消亡。
〔“度〞:估计,1分;“计〞,决计,打算,1分:大意1分〕〔2〕我对待侯生的礼节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
〔“所以〞表示动作的方式,1分;“备〞:周到,1分;大意1分〕
〔3〕〔武帝〕就派孙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
〔“赂〞:赠送,送给,1分;“留在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
13.〔3分〕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
〔多断一处扣1分,错两处扣1分〕
【参照译文】世人画的韩愈,面部小而且有美丽的胡子,戴着纱帽,其实这是江南的韩熙载。
还有当时的画可以作证,画上的题记说得很清楚。
韩熙载的谥号是文靖,江南人称他为韩文公,因此大家就将他误以为是韩愈。
韩愈胖而且胡须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