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老子八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解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老子》八章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选择背诵《老子》部分内容,指定背诵八章:
1、第八章“上善若水”;
2、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3、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4、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5、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6、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7、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8、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老子》这八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才牢固。

目前,高考也要求学生理解记忆,为此,本文特对这八章内容做简要解析。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老师可以当作指导学生背诵《老子》的教学资料。

一、上善若水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意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深沉。

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尤:怨咎、过失、罪过。

解析
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来作比喻,以水性来比喻道德高尚的。

水有三个特点:一是柔,二是润泽万物而不争,三是处卑下之地。

认为最完善的人性就应该具备这三个特点,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要有服务精神。

与人相交,没有必要去争利争名。

更重要的是,还愿意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一句话,就是能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去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为他人提供便利。

为什么这样的品性是最善的呢?在老子看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卑下之地,最接近“道”。

德行高尚的人具备了水的这样的品性就是最善的。

德行高尚的人行事的态度怎样呢?行事的方式又是怎样呢?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那就是善于择地而居,善于保持沉静心态,善于真诚待人,善于诚信做事,善于精简为政,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抓住时机。

只要做到这些,别人就没有什么怨尤了。

二、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意
追求色彩缤纷的生活,使人眼花缭乱,也将使人视觉迟钝;追求五音刺激,使人畅享美音,也将使人听觉失灵;追求五味享受,使人饱口福,也将使人味觉功能退化;追求骑马狩猎的快乐,使人心情畅快,也将使人放荡发狂;追求稀罕的物品,使人满足心欲,也将使人行为失范。

因此,圣人只求吃食物饱腹,不求声色享乐,所以,人应摒弃外物的欲望,保证安定知足生活。

注释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

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

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行妨:伤害操行。

妨,妨害、伤害。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

解析
在这里,老子针对统治者贪欲奢侈、纵情声色的生活写了这几句话,其目的是揭露统治者的奢靡生活,劝诫他们回到自然安定的生活状态中来。

老子反对的是统治者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反对普通民众的文明生活。

他没有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没有否定文明进步。

他希望构建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贪俗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越贪图外在的世俗生活,心灵就越容易空虚。

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

现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一些人沉迷声色物欲不能自拔,价值观、道德观出了严重问题,老子的思想就是清凉剂,对这些人或许有一点警示作用。

三、古之善为士者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樸,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大意
古代懂得道行的人,深邃通达,玄远深刻,一般人看不懂,正因为难以理解,
所以只能勉强形容描述:谨慎、犹豫啊,好像冬季在江河上步行;警觉戒备啊,好像害怕周围四方的邻居;恭敬严肃啊,好像去做客人;放松自己,行动潇洒啊,像冰河消融;淳朴、诚恳啊,像未加工的材料;心怀旷达啊,像深幽山谷;有涵养,包容一切啊,像浑浊的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

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微:至小无内。

容:形容、描述。

豫:谨慎、犹豫容状。

犹:谨慎自持。

混:包容,涵养一切。

解析
“道”玄妙精深、恍惚难定的。

一般人难以把握“道”,而得“道”的高人与一般人不同。

他们的风貌、他们的人格都与没得“道”的人不同。

从得“道”的人的风貌、人格可以感知“道”,但难以言说。

得“道”人静谧幽深、难以理解。

老子也只是勉强描述一番。

但是他们能很好地处理静动,非常有创造力。

四、曲则全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意思
(从另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够周全,做人也一样)委曲却能得到保全,弯曲却能得到伸展,低洼却能得到充盈,破旧却能生出新的,看似取得少却能获得多,贪图多得却将产生迷惑。

因此圣人坚守无为原则作为典范。

不自我张扬,所以能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所以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

惟有不与世相争,天下才没有谁能与之相争。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是能够达到的。

注释
枉:屈、弯曲。

敝:凋敝。

抱一:抱,守。

一,即道。

此意为守道。

式:法式,范式。

见:同现。

明:彰明。

伐:夸
解析
老子从生活经验出发的角度,阐释的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先用了六句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的辩证法思想,用“委屈”与“保全”、“弯曲”与“伸直”、不满和盈溢、“破旧”与“新生”、“少得”与“多得”、“贪多”与“迷惑”六对关系阐明正反阴阳转化的道理。

接着指出做人“四不”原则,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随之得出结论:不争。

老子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
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遇到各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采取退让、不争的办法,通过等待,静观来等待事情发生变化,然后抓住时机,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五、企者不立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大意
抬起脚后跟想提升自己的高度,却会站不稳。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却走不快。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事物却看不清。

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是非,却不能分清是非。

自我夸耀的人却没有功劳。

自大自满的人却不能长久。

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的,就如同剩饭、赘瘤。

所以万物(连神灵)都讨厌它,所以得道的人做这样的事情。

注释
企:踮起脚后跟站立叫做“企”。

跨:两步并作一步走路。

是:正确。

彰:彰显。

伐:夸耀。

矜:自满,自夸。

赘:多出的瘤子。

恶:讨厌。

解析
这一章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行为和结果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这样的行为却产生了对立的结果,这就是一种辩证的观点。

但是这些做法却是错误的,让圣人讨厌的,因为这样做事轻浮的、急躁冒进的。

老子反对轻浮、急躁冒进的做法,认为这是反自然的、不可待的。

六、善行无辙迹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大意
善于行车,不留辙迹;善于言谈,不留话柄;善于计数,不用筹码;善于守门,不用栓梢,而人不能打开;善于结绳,不用绳索捆人,而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事所谓的内藏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聪明,其实糊涂。

这叫着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辙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一说,话柄。

数:计算。

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关楗:栓梢。

即栓。

约,指用绳捆物。

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解析
这一章说明的道理:一是善的行为是符合“道”的,是一定因循自然的。

所以只有符合“道”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

二是从“道”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弃人”和“弃物”。

所谓的“弃人”只是没有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

所谓的“弃物”也只是使用的场合不适当。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首先,做事一定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事则成,违背自然规律,事则败。

其次,仔细客观公正对待人、物,给予他们合适位置和发展空间。

这就是“道”的智慧,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大智慧。

七、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大意
认识别人的才能和弱点,从而正确地运用和必要地制约、更好地开发,这称为智慧;反观自身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究竟有多大能力,最易失误的是什么,这称为有自知之明。

能够击败敌手,超越他人的功绩,这可以证明你能力卓绝;而能够不断战胜自己的不良欲望、恶劣习性,超越自我,更上一层楼,才是真正的强者。

懂得安于宁静、内心满足、平安喜乐、祥和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

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险难奋勇前进的人才算有志气。

在任何情况下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不迷失自己的本心,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

就算实体遭到毁灭,精神仍源远流长才是真正的生命长久。

能够认识、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人。

能够认识、正确评判自己的人是聪明人。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人。

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是坚强的人。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人。

意志坚强奋勇前进的人是有志气的人。

始终不丢失“道”的人是能长久保持本心的人。

形体消亡了精神与道一样长存的人是真正生命长久的人。

注释
强:刚强,果断。

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死而不亡:身虽死道犹存。

解析
老子谈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方法和态度:要“知人”,就是要了解别人、认识别人,要“自知”,就是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要“胜人”,就是要胜过别人,征服别人,要“自胜”,就是要胜过自己,征服自己。

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智
慧的人,明智的人,有力量的人,自强的人。

做到这些的人,方称的上有精神的人,人活的是精神,因精神而永存。

八、信言不美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意
诚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完善的不辩解,辩解的是不完善的。

有智慧的人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人不智慧。

圣人从不吝啬,帮助了别人,自己更充足,他给予了别人,自己更丰富。

天道是,施利于万物,却不加害它们。

圣人之道是,帮助他人,不与他人相争。

注释
信:真实。

美:美妙,漂亮。

辩:巧辩。

知:同“智”。

积:吝啬。

解析
老子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概念,这三对概念涉及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

他借此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的道理。

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些话当行为处事的准则,比如:诚实、讷言、助人、利民、不争。

当然在理解其中一些句子时,要抓住老子思想精髓归真、守朴,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要义。

他认为那些美言、善辩、争斗等机巧都被世俗污染,不再“朴”了。

不抓住这一点,对有些句子就会产生片面的理解。

信言不一定都不美,美言也不一定都不信,。

老子只是把二者对照起来,说明自己的思想精髓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