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习题含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脉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及其边界有关?() A。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B。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C。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2.与上述山脉成因相似的是()
A.日本群岛
B.冰岛
C。

红海D。

东非大裂谷
1题,图中陆地北部为北美洲,图中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应为落基山脉。

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其西侧为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
因此图中山脉成因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有关,且两板块边界属于消亡边界。

A正确。

第2题,分析可知图中山脉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与图中山脉成因相似,A正确。

冰岛位于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地区,与图中山脉成因不同,B错误。

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与图中山脉成因不同,C错误.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与图中山脉成因不同,D错误。

2。

A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

图中地貌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而成
B。

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

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

丙河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
4。

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

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

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
3题,图中地貌的成因首先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岩层破裂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破碎的地表岩石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所以该地貌的形成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A正确.该地貌的成因主要是岩层受到挤压并破裂,与板块张裂无关,B错误。

甲山脉是由岩层破裂上升形成,乙山脉是由背斜顶部隆起形成,故成因不同,C错误。

丙河是在断层处发育形成的,主要是因为断层处岩层破裂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错误。

第4题,①处位于背斜顶部,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

②处为石灰岩,不会形成于干旱环境,B错误。

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断层处的岩浆岩也发生了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D正确。

A4。

D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

读图,完成5~6题。

5。

甲山的形成过程是()
A.断层—侵蚀—褶皱—沉积
B.褶皱—断层—侵蚀-沉积
C。

沉积—褶皱—断层—侵蚀
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
6.乙地地下岩层中最丰富的资源最可能是()
A。

锌矿 B.石油
C。

天然气D。

地下水
5题,构成甲山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因此
首先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
形成褶皱;岩层受到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破裂并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从图示地区左侧推移至甲山目前位置;最后受
外力侵蚀形成目前的山地形态.C正确。

第6题,图中显示,乙
地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一般是良好的储油、储
气构造;有色金属矿产大多为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D正确。

6。

D
“仙人烟囱”位于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

据介绍,喷出的大量岩浆冷却、钙化,凝固成的风化岩层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外力作用侵蚀出一条条沟壑,便形成了陡峭的神奇烟囱景观。

据此完成7~8题。

7.“仙人烟囱"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A.花岗岩B。

大理岩
C.石灰岩D。

玄武岩
8。

“仙人烟囱”反映了卡帕多基亚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地理现象为()
A.沉积凝固B。

岩浆侵入
C.火山喷发 D。

压力变化
7题,据材料可知,“仙人烟囱”的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所以是喷出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D正确;花岗岩属于侵入岩,A错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B错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C错误。

第8题,据材料可知,“仙人烟囱”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凝形成的,C正确.
8.C
9.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的字母是,B处构造形
成的原因是。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边界,该地带往往
形成。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填字母)处。

(4)若F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则E处应位于板块。

若E 处为我国的台湾岛,则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
(5)若在甲、乙两处要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
处,因为。

1)题,由图可知,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B处地形是山地,但地质构造是向斜,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
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第(2)题,图中的虚线圈F属
于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第(3)题,背斜是良好的石油、天然气储存构造。

因此开采石油、天然气
应在D处。

第(4)题,台湾岛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
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

第(5)题,背斜岩层为天然的拱形结构,稳定性好,利于排水,隧道内不易积水。

1)B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2)消亡海沟
(3)D
(4)欧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5)甲甲处岩层向上拱起,稳定性好;甲处地下水向两侧分流,不易积水
素养提升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

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

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2。

图中③示意的是()
A。

大西洋中脊B。

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

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1题,结合图中东非裂谷带位置可以确定②板块为非洲板块;图中①②两板块张裂,③为生长边界。

①板块左侧有山地分布,故①为美洲板块.D正确。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板块为美洲板块,②板块为非洲板块,因此③位于大西洋,是大西洋中脊(海岭),A正确。

D2。

A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3~4题。

3。

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

岩层断裂
4。

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

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D。

地壳运动差异
3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破裂面且同一岩层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

图中岩层没有发生变形,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

第4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形成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更为强烈,C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的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A、B、D 错误。

D 4.C
读某区域等高线和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

甲处地貌类型为()
A.背斜山
B.背斜谷
C。

向斜山D。

向斜谷
6.乙处()
A.侵蚀作用明显
B。

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和甲处的地势差异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

是李家庄良好的引水源头
5题,读图,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处是山顶。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看,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所以地貌类型是向斜山,C正确。

第6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

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该地是山谷,即背斜谷,说明侵蚀作用明显,A正确。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错误。

甲、乙两处地势差异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C错误。

李家庄地势较乙处高,从乙处引水不便,D错误。

C6。

A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154。

9米。

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块相对上升,其北坡是大断崖,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面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
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

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1)说出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类型。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形成原因。

(3)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渭河平原是岩层断裂下
陷形成的地堑,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地堑.第(2)题,由文字材料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部,
所在岩块相对上升后形成断崖,地势险峻,故为断块山。

第(3)题,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渭河平原早
期因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堑),由此可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起伏不平;根据材料描述,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由此可
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堑。

(2)断块山。

岩层发生断层,华山所在岩块相对上升。

(3)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
用使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堑),由此可见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起伏不平;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由此可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