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的构建
(一) 原生区域传承 “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 是当代非遗保护 和传承关键思路。也只有以传承人主体,以原 生态环境 为 载 体,借 助 于 节 庆、宗 族 等 活 动, 才能实现花鼓灯 “在人” “在场” 的传承,达 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继而为其更广阔的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花鼓 灯传承 人 的 生 活 境 遇 已 经 得 到 了 较 大 的 改 观, 各类活动也在传承地广泛开展。下一步中,则 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予以加强和完善。 首先,在传 承 人 方 面, 除 了 要 继 续 提 供 一 定的人、财、物 的 帮 扶 外,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唤 起 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主要表 现为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关切、认知和维 护。通俗的说 就 是 对 花 鼓 灯 的 态 度。 之 前, 在 花鼓灯发展衰微的时候,很多花鼓灯民间艺人 迫于生计纷纷改行。而今则又纷纷回归,继续 从事他们之前不舍的老行当。这种主动的回归, 就是文化意识觉醒的表现。这一点对于花鼓灯 的传承是十分关键的。花鼓灯传承至今,从来 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不是依靠政府指令或其 它干预,是一 种 自 觉 主 动 的 行 为。 当 地 人、 传 承人才是其发展的源动力。所以要继续激发当 地人、传承人对花鼓灯的热情,引导他们认识 到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实现花鼓灯文化从无
一、皖北花鼓灯保护和传承现状
皖北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集歌、舞、 剧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类型丰 富,不仅反映着淮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 景,也成为 了 淮 河 流 域 不 同 时 期 经 济、政 治、 文化的流动载体。自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皖北 花鼓灯也在传承和发展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
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以传承人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 “自说自话” 和 “无人共鸣” 的状态。对此应努力构
建起 “原生区域传承” “院校学术传承” 和 “社会综合传承” 三个维度的社会化立体传承体系,使古老的花鼓灯艺
术真正融入到当今社会发展中,成为当代人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关键词] 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路径 ①
境。表现为传承人数量减少和年龄老化、原生 态环境恶化、普及和传播范围萎缩等,一度面 临着消亡危险。新世纪初,伴随着全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徽省 和 皖 北 六 市 也 将 花 鼓 灯 列 为 了 重 点 关 注 对 象。 近 20年 来,先 后 建 立 了 花 鼓 灯 原 生 态 保 护 基 地、花 鼓 灯 嘉 年 华; 将 花 鼓 灯 列 入 安 徽 省 “861” 行动计划、积极加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保护工程;多次牵头召开花鼓灯学术会议,成 立皖北花鼓灯传习所、工作室等科研机构;制 定了一系列政策,给花鼓灯传承人提供人、财、 物等多方面的帮助,并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传 播。以上一系列举措,都为花鼓灯在新时期的 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让这门 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出了青春。但是与此同时, 因为之前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加之时代和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 题和不足。即 各 项 保 护、 传 承 和 发 展, 都 是 以 传承人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尽管这是特 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弊端。 以传承人为主体,表面上看是穷源溯流的,但
2019年 7月 第 36卷 第 4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Jul2019 Vol36NO4
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张静嘉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 花鼓灯是皖北地区最Fra bibliotek特色的国家级非遗。近年来,虽然其传承和发展状况大有改观,但是从整体来看,
① [收稿日期]2019-04-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 “ ‘互联 网’ +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研究” 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SK2018A0307);阜阳师范学院 2017年 教学研究一般项目 “皖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和高校互动研究” 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7JYXM48);2017年 阜阳师范学院科研机构校级委托专项课题 “皖北地区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 2017WBZX02)。 [作者简介] 张静嘉 (1980-),女,山东东营人,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
·136·
张静嘉 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是也从客观上限制了花鼓灯发展范围,将其固 定了在 一 个 狭 小 的 圈 子 里, 圈 内 的 人 出 不 来, 圈外的人进不去,只能是自言自语,自行其是。 以政府为主导,虽然可以通过行政干预获得立 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自 身规律,使花鼓灯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不具 有社会 适 应 性。 特 别 是 在 面 临 变 化 和 竞 争 时, 很容易败下阵来。所以皖北花鼓灯的传承,仅 靠传承人和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的 共同参与,形成立体化的社会传承体系,让保 护和传承花鼓灯成为当地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才能摆脱外部输血的依赖,形成自身的造血机 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 上来说,皖北花鼓灯的传承和保护还是存在较 大的差距的,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
[中图分类号] J722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9)04-0136-04
皖北花鼓灯是皖北地区最著名、最具特色 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类型 丰富,深受皖北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新世 纪以来,皖北花鼓灯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省级 和市级非遗,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先后制定 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推动了其保 护和传承。然而从更加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 度来看,仅靠政府和传承人的一己之力,显然 是不足的。只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多方共同参与 的社会化传承体系,唤起社会自觉意识,才能 让其真正融入到当代社会中,获得与时代发展 的同步。
(一) 原生区域传承 “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 是当代非遗保护 和传承关键思路。也只有以传承人主体,以原 生态环境 为 载 体,借 助 于 节 庆、宗 族 等 活 动, 才能实现花鼓灯 “在人” “在场” 的传承,达 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继而为其更广阔的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花鼓 灯传承 人 的 生 活 境 遇 已 经 得 到 了 较 大 的 改 观, 各类活动也在传承地广泛开展。下一步中,则 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予以加强和完善。 首先,在传 承 人 方 面, 除 了 要 继 续 提 供 一 定的人、财、物 的 帮 扶 外,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唤 起 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主要表 现为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关切、认知和维 护。通俗的说 就 是 对 花 鼓 灯 的 态 度。 之 前, 在 花鼓灯发展衰微的时候,很多花鼓灯民间艺人 迫于生计纷纷改行。而今则又纷纷回归,继续 从事他们之前不舍的老行当。这种主动的回归, 就是文化意识觉醒的表现。这一点对于花鼓灯 的传承是十分关键的。花鼓灯传承至今,从来 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不是依靠政府指令或其 它干预,是一 种 自 觉 主 动 的 行 为。 当 地 人、 传 承人才是其发展的源动力。所以要继续激发当 地人、传承人对花鼓灯的热情,引导他们认识 到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实现花鼓灯文化从无
一、皖北花鼓灯保护和传承现状
皖北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集歌、舞、 剧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类型丰 富,不仅反映着淮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 景,也成为 了 淮 河 流 域 不 同 时 期 经 济、政 治、 文化的流动载体。自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皖北 花鼓灯也在传承和发展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
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以传承人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 “自说自话” 和 “无人共鸣” 的状态。对此应努力构
建起 “原生区域传承” “院校学术传承” 和 “社会综合传承” 三个维度的社会化立体传承体系,使古老的花鼓灯艺
术真正融入到当今社会发展中,成为当代人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关键词] 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路径 ①
境。表现为传承人数量减少和年龄老化、原生 态环境恶化、普及和传播范围萎缩等,一度面 临着消亡危险。新世纪初,伴随着全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徽省 和 皖 北 六 市 也 将 花 鼓 灯 列 为 了 重 点 关 注 对 象。 近 20年 来,先 后 建 立 了 花 鼓 灯 原 生 态 保 护 基 地、花 鼓 灯 嘉 年 华; 将 花 鼓 灯 列 入 安 徽 省 “861” 行动计划、积极加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保护工程;多次牵头召开花鼓灯学术会议,成 立皖北花鼓灯传习所、工作室等科研机构;制 定了一系列政策,给花鼓灯传承人提供人、财、 物等多方面的帮助,并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传 播。以上一系列举措,都为花鼓灯在新时期的 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让这门 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出了青春。但是与此同时, 因为之前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加之时代和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 题和不足。即 各 项 保 护、 传 承 和 发 展, 都 是 以 传承人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尽管这是特 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弊端。 以传承人为主体,表面上看是穷源溯流的,但
2019年 7月 第 36卷 第 4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Jul2019 Vol36NO4
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张静嘉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 花鼓灯是皖北地区最Fra bibliotek特色的国家级非遗。近年来,虽然其传承和发展状况大有改观,但是从整体来看,
① [收稿日期]2019-04-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 “ ‘互联 网’ +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研究” 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SK2018A0307);阜阳师范学院 2017年 教学研究一般项目 “皖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和高校互动研究” 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7JYXM48);2017年 阜阳师范学院科研机构校级委托专项课题 “皖北地区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 2017WBZX02)。 [作者简介] 张静嘉 (1980-),女,山东东营人,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
·136·
张静嘉 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是也从客观上限制了花鼓灯发展范围,将其固 定了在 一 个 狭 小 的 圈 子 里, 圈 内 的 人 出 不 来, 圈外的人进不去,只能是自言自语,自行其是。 以政府为主导,虽然可以通过行政干预获得立 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自 身规律,使花鼓灯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不具 有社会 适 应 性。 特 别 是 在 面 临 变 化 和 竞 争 时, 很容易败下阵来。所以皖北花鼓灯的传承,仅 靠传承人和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的 共同参与,形成立体化的社会传承体系,让保 护和传承花鼓灯成为当地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才能摆脱外部输血的依赖,形成自身的造血机 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 上来说,皖北花鼓灯的传承和保护还是存在较 大的差距的,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
[中图分类号] J722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9)04-0136-04
皖北花鼓灯是皖北地区最著名、最具特色 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类型 丰富,深受皖北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新世 纪以来,皖北花鼓灯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省级 和市级非遗,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先后制定 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推动了其保 护和传承。然而从更加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 度来看,仅靠政府和传承人的一己之力,显然 是不足的。只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多方共同参与 的社会化传承体系,唤起社会自觉意识,才能 让其真正融入到当代社会中,获得与时代发展 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