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3)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
【答案】(1)A
(2)B
(3)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解析】【分析】(1)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
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D项,曲解文意。
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故选A。
(2)B项,以偏概全。
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故选B。
(3)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
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
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
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
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
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
”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
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
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
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
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
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
”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
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
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
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
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
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注释】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
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
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2)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3)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4)根据画线的【A】【B】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1)①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②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2)①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②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③第三处: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
④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
清晰。
(3)①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
②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③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4)①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③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
【解析】【分析】(1)结合“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有事?”“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等分析可知,多用问句,写出了妻子渴望李旭阁的陪伴,从“不就是”可以看出妻子的淡淡抱怨等。
结合“‘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等分析可知,语言简洁,表现作为军人的耿素默,对丈夫工作的支持等。
(2)第一句,“黄昏泛起,1955年”“中南海居仁堂”等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写出了李旭阁在忙碌加班。
结合后面内容“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分析,也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第二句,抓住“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融尽”分析,点明夜将降临。
结合下文“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分析,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第三句,抓住“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及后文内容“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分析,象征古老中国将重耀东方。
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3)“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
结合“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等分析可知,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结合“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及注释内容“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等分析可知,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之路。
(4)分析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讲“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交代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第二段主要讲写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简历。
写出了当前生活的安详、静谧、和平等,以及战斗经历的丰富,体现“真实性”。
结合“夜色如
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等分析,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两段文字,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既交代了生活中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和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经历等,也写出了李旭阁所见的北京夜景的美妙和在战斗中的顽强、爱国等精神。
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⑴①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②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⑵①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②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③第三处: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
④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⑶①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
②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③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⑷①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③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回答时要先通读全文,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根据题干要求对内容进行定位。
(2)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标题的能力。
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由浅入深进行分析。
答题时要说明标题蕴含的深刻含义。
“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
(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鉴赏文本题材特征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结合日常积累,分析报告文学的艺术特点。
)答题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需要结合画线部分内容,分别分析如何体现“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
报告文学有报告和文学两种功能。
报告是前提,是对即时或已经发生过的新闻、历史事件进行新闻性、传奇性、轰动性的再现或复活。
然而它又必须是文学性的叙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有的泛绿。
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
他养着两只羊,一条大黑狗。
他说,养多了我管不过来,养两只羊、一条狗作伴,我都七十三岁了。
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
自从儿子走了以后,每年过年乡政府都会给他送来过年的大米、肉、油,还有一个红包。
特别是在城里工作的那个小石头,每年春节这个小子都要回来过年,给他带两条烟。
这不,昨晚又给他送了两条红烟来。
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
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
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
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
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
但他跑得动,坐不住。
还是像往常一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日日坚持巡山。
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
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
乌蒙山,山连山。
几年前,大小山谷里私挖乱采严重,不像现在管得严。
有几个外地人来山上偷砍树木,要卖到矿井里做厢木。
老羊倌的儿子发觉了,在纠缠中,儿子不慎滚落石沟里,抢救无效死亡。
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
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
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
知足吧,老羊倌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
他走到山顶,眼神里亮了起来。
山那边还是山,山山相连,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山。
山脚是溪水,水连着水,这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啊。
山上生长着很多树和花,他闭上眼睛就能数出它们的名:青松、罗汉松、壳松、青梨、刺叶梨、杜鹃、毛栗子等等。
有村民说,老羊倌爱山林,那儿有他儿子的味道。
儿子已经化成一棵树,一年四季,与他相伴。
夕阳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
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下山。
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
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
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
“爹!”“爷爷!”老羊倌定睛一看,那不是儿媳吗?那不是长高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孙女吗?她们怎么来了?
“爷爷,你看,妈妈今天一大早就油炸了很多酥肉、豆腐圆子、荞丝洋芋片,还蒸了一碗八宝饭,给爷爷送来了!”孙女的眼睛亮闪闪的,笑眯眯说着,揭开手里的提篮,香气扑鼻。
“哇,好香!”老羊倌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
“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
今晚跟我去过。
”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
“不啦,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惯了。
你看我儿媳,送来这么多好吃的,再加上你们的,政府给的,够吃到正月底了。
”老羊倌笑容溢满皱纹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