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产业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作者:邓向阳,王勇华
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03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XW048)
作者简介:邓向阳(197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媒介经济。
摘要:基于2013-2017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测算中国传媒产业的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
结果显示:中国传媒产业劳动力要素存在较大的负向扭曲,资本要素存在负向扭曲和正向扭曲两极分化现象,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不稳定现象。
用一般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考察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发现中国传媒要素市场扭曲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且劳动要素扭曲度效应大于资本要素扭曲度效应。
结果表明,中国传媒产业全要素增长的一部分贡献率来自于要素市场扭曲,这在长期内会抑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
因此,降低市场壁垒,促进市场竞争,消除要素市场扭曲,有利于提升传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要素市场扭曲;全要素生产率;传媒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F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20)03-0148-07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从“速度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变,中国传媒产业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凸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低端供给严重过剩,优质资源稀缺等一系列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传媒产业需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与生
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因此,在经济形态方面,中国传媒产业应通过转型与升级,优化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TFP)。
相对于其他产业,中国传媒产业的要素市场改革滞后,要素市场扭曲问题会更严重。
近几年中国传媒产业出现的明星报酬过高、传统媒体高端人才流失、资本向娱乐内容生产“潮涌”等现象,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传媒产业仍存在要素市场扭曲问题[1-5]。
中国传媒产业的要素市场扭曲与TFP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传媒产业的要素市场扭曲是抑制还是促进了TFP的增长?
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要素市场扭曲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症结,并长期被人们所诟病。
经济学理论将要素市场扭曲定义为因市场不完善导致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非最优配置,即要素市场价格与机会成本的偏差或背离[6]。
国外要素市场扭曲理论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对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分析,研究的产业对象重点分布在农业、建筑业、航空业等。
国内众多学者对中国要素市场扭曲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论题首次出现在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之后,有关要素市场扭曲理论的研究涌现新的高潮。
近年来,国内要素市场扭曲理论的研究重点在引入和修正国外理论模型、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7]、扭曲成因及扭曲效应分析[8,9]等方面,研究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农业等。
TFP理论是一种以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因素为研究内容的生产率理论。
由于单要素生产率包含了其他要素投入的产出贡献,无法解释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率,衡量劳动、资本、技术、能源等全部要素投入的TFP理论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点关注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技能等要素市场扭曲对一个国家TFP的影响,多数研究结论认为要素市场扭曲和错配会降低一个国家TFP [10-12]。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降低要素市场扭曲、改善要素资源配置有利于TFP的增长,但在效用程度上有争论,如有理论、认为要素资源配置优化对TFP的贡献有限[13,14],以及要素資源配置优化对TFP的贡献很大[15-17]。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扭曲理论研究开始从国际贸易领域拓展到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但基本没有涉及传媒产业或文化产业领域。
从现有能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国外的传媒经济研究者不是从要素市场扭曲的视角,而是从传统的一般均衡理论出发,讨论微观层面的传媒公司要素配置和传媒公司绩效的关系[18]。
国内有关传媒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现状、成因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颇丰,并散见于诸多文献之中,但同样没有基于要素市场扭曲理论来进行探讨。
在TFP研究方面,国外文献也很少涉及传媒产业或文化产业,但有较多的文献运用成本函数、生产函数、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参数法对文化艺术服务和博物馆文化服务的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19]。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开始增多。
王家庭讨论了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增长[20];何里文、袁晓玲和邓敏慧讨论了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和区域差异[21];郑世林讨论了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体制改革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22]。
此外,张仁寿等、蒋萍等、揭志强也做过相似的研究[23-25]。
钟廷勇等、顾江等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错配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率的影响[19,26]。
但是,国内对传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极少,仅有少数学者对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进行过研究[27]。
综观上述文献,国内外学者对要素市场扭曲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果颇丰,且多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
应用的领域也多限于农业、建筑业,而对传媒产业的应用研究极少。
原因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世界各国对传媒产业的界定和分类多样,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其二,传媒产业价值或要素生产率具有多维属性,难以设计一套稳定的、标准化的计量指标[28]。
国外对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数据也较多地采用横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
国内有关文化产业要素扭曲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数据也多取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仅包括文化产业中的少数制造企业,统计口径过于狭窄而有可能导致实证结果失真,或不能全面反映文化产业的现状。
中国国家统计局将传媒产业归于文化产业分类,并从2013年开始以新的产业统计标准对传媒及相关产业数据进行统计,数据更为全面和真实。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运用C-D函数方法、malmquist指数计算方法对传媒产业的要素扭曲和TFP进行测算,再通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传媒产业要素扭曲对TFP的影响。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认为,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TFP。
首先,要素市场扭曲会造成资源错配。
完善的市场机制会推动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由边际产出低的企业向边际产出高的企业转移,从而增加整个行业的边际产出,但扭曲的要素市场价格无法实现要素的有效配置而导致效率损失[8,10]。
其次,要素市场扭曲会影响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企业研发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29],以及企业的技术效率会推动一个国家的TFP上升[30],但要素市场扭曲会带来效率损失,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31],或者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导致技术进步缓慢[9]。
最后,要素市场扭曲会影响企业的规模收益。
如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会使企业实际规模收益小于潜在规模收益[32],中国的化工业和机械业存在要素扭曲导致规模效率受损的现实[3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媒产业也开始形成规模,并逐渐融入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体系之中,传媒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要素也构成要素市场体系的一部分。
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国有资本占有较大比例,民营资本进入成本大,这造成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要素价格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国有媒体资本因委托-代理风险、投资的非理性、预算软约束、为实现宣传目标而过多地行政干预等因素制约了传媒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的动力,抑制了传媒产业TFP增长。
民营媒体资本因市场进入壁垒较高,资本参与竞争程度低,融资约束强,政府补贴歧视等因素,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能力受到限制。
不管是国有媒体资本,还是民营媒体资本,资本要素价格的低估会降低落后媒体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许多应退出市场的媒体企业仍然存在生存空间,并有可能继续扩大规模,
抑制整个传媒产业TFP增长。
资本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估,使得高效率的媒体企业缺乏扩大规模和创新的动力,同样难以拉动整个传媒产业的TFP。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1: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因政府宣传需要、地方保护主义及寻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媒产业的国有媒体企业的劳动力在媒体产业内部和区域间流动性较低,劳动力要素难以由边际产出低的媒体流向边际产出高的媒体。
民营媒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高,但媒体内不同部门,以及产品生产的各环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而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强势又迫使劳动力接受低工资水平,抑制了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的积极性。
国有媒体的劳动力存在一定的裙带关系,并更多地倾向于政治资源,导致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同时,当前国有媒体存在不对等的用人机制,造成许多内容生产部门的一线员工短期行为严重,拉低了TFP的增长。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2:中国传媒产业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三、實证分析
(一)传媒产业要素市场扭曲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1.传媒产业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
目前国内外测算要素市场扭曲度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生产函数法、利润函数法、成本函数法和生产前沿分析法等。
选择C-D生产函数法,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C-D生产函数法是最简便、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且经过许多学者的经验检验,结果更符合经济现实;其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和时变弹性函数方法对其他产业可能适用,但对传媒产业不一定适用。
因为前两种方法需要更多的估计参数,容易带来自由度不足、变量间多重共线性显著、估计误差大等问题,而且因传媒产业的统计口径相对较窄,现有数据满足不了更多参数和变量的需要。
假设只投入资本K和劳动L两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公式可表示为:
Y=AKαLβ(1)
通过线性回归,可以得到系数α和β的估计值,并根据估计值计算出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MPK和MPL。
假设资本和劳动的实际价格分别为r和w,则可求出两种生产要素的绝对扭曲度Disk和DisL。
DisK=MPKr (2)
DisK=MPLw(3)
若Disk和DisL的值等于1,则两种生产要素不存在扭曲;若值大于1,则存在负向扭曲;若值小于1,则存在正向扭曲。
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过程中,资本投入数据一般不可以从数据库中直接获取,国内学者在计算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大多采取估算或直接替代两种方法。
估算方法一般采取永续盘存法[22,34,35],但是传媒产业为文化产业下的细分行业,现有的统计数据中缺乏省际传媒产业初始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额,难以进行价格平减计算,因此,本文采取直接替代法。
以往采用替代法的文献中,研究者多数用文化产业总资产[36],或文化产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7]来替代。
本文以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替代变量。
对于劳动变量,本文还是延续其他研究的方法,采用行业年末从业人员数来替代。
国内学者一般采用增加值来计算产业增加值。
《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并未直接公布产业增加值,但公布了传媒产业除生产税之外的劳动者报酬、折旧和营业利润三项数据。
考虑到生产税是按一定比例扣除的,对各个传媒产业小类的影响基本一致,因此,本文考虑用劳动者报酬、折旧、营业利润三项指标的总和对传媒产业增加值进行近似估计。
计算公式中的资本价格按照当年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来计算,若一年内利率有多次变化,则利率取其平均值。
劳动力价格水平的计算公式为“应付职工工资”与“年末从业人数”的比值,反映传媒购买劳动力所需的平均成本。
2.传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目前计算TFP的方法也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函数法(SFA)。
SFA对投入、产出、环境等变量的假定更为严格,函数关系式的精准度要求较高,这对于具有多维属性,且易受环境和个体行为影响的传媒产业来说并不合适。
DEA不需要要素收入数据,只需要投入与产出数据,而且不需要对生产前沿的可能生产函数进行先验假设,其估值更接近传媒产业的经济现实。
Malmquist指数模型不需要价格数据,而是通过分解指数方式来实现,运用该指数与DEA相结合的方法普遍应用于TFP测算。
选择费尔(Fare)等提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来计算传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38]。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认为,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TFP。
首先,要素市场扭曲会造成资源错配。
完善的市场机制会推动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由边际产出低的企业向边际产出高的企业转移,从而增加整个行业的边际产出,但扭曲的要素市场价格无法实现要素的有效配置而导致效率损失[8,10]。
其次,要素市场扭曲会影响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企业研发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29],以及企业的技术效率会推动一个国家的TFP上升[30],但要素市场扭曲会带来效率损失,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31],或者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导致技术进步缓慢[9]。
最后,要素市场扭曲会影响企业的规模收益。
如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会使企业实际规模收益小于潜在规模收益[32],中国的化工业和机械业存在要素扭曲导致规模效率受损的现实[3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媒产业也开始形成规模,并逐渐融入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体系之中,传媒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要素也构成要素市场体系的一部分。
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国有资本占有较大比例,民营资本进入成本大,这造成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要素价格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国有媒体资本因委托-代理风险、投资的非理性、预算软约束、为实现宣传目标而过多地行政干预等因素制约了传媒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的动力,抑制了传媒产业TFP增长。
民营媒体资本因市场进入壁垒较高,资本参与竞争程度低,融资约束强,政府补贴歧视等因素,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能力受到限制。
不管是国有媒体资本,还是民营媒体资本,资本要素价格的低估会降低落后媒体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许多应退出市场的媒体企业仍然存在生存空间,并有可能继续扩大规模,抑制整个传媒产业TFP增长。
资本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估,使得高效率的媒体企业缺乏扩大规模和创新的动力,同样难以拉动整个传媒产业的TFP。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1: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因政府宣传需要、地方保护主义及寻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媒产业的国有媒体企业的劳动力在媒体产业内部和区域间流动性较低,劳动力要素难以由边际产出低的媒体流向边际产出高的媒体。
民营媒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高,但媒体内不同部门,以及产品生产的各环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而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强势又迫使劳动力接受低工资水平,抑制了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的积极性。
国有媒体的劳动力存在一定的裙带关系,并更多地倾向于政治资源,导致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同时,当前国有媒体存在不对等的用人机制,造成许多内容生产部门的一线员工短期行为严重,拉低了TFP的增长。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2:中国传媒产业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三、实证分析
(一)传媒产业要素市场扭曲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1.传媒产业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
目前国内外测算要素市场扭曲度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生产函数法、利润函数法、成本函数法和生产前沿分析法等。
选择C-D生产函数法,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C-D生产函数法是最简便、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且经过许多学者的经验检验,结果更符合经济现实;其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和时变弹性函数方法对其他产业可能适用,但对传媒产业不一定适用。
因为前两种方法需要更多的估计参数,容易带来自由度不足、变量间多重共线性显著、估计误差大等问题,而且因傳媒产业的统计口径相对较窄,现有数据满足不了更多参数和变量的需要。
假设只投入资本K和劳动L两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公式可表示为:
Y=AKαLβ(1)
通过线性回归,可以得到系数α和β的估计值,并根据估计值计算出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MPK和MPL。
假设资本和劳动的实际价格分别为r和w,则可求出两种生产要素的绝对扭曲度Disk和DisL。
DisK=MPKr (2)
DisK=MPLw(3)
若Disk和DisL的值等于1,则两种生产要素不存在扭曲;若值大于1,则存在负向扭曲;若值小于1,则存在正向扭曲。
要素市场扭曲的测度过程中,资本投入数据一般不可以从数据库中直接获取,国内学者在计算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大多采取估算或直接替代两种方法。
估算方法一般采取永续盘存法[22,34,35],但是传媒产业为文化产业下的细分行业,现有的统计数据中缺乏省际传媒产业初始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额,难以进行价格平减计算,因此,本文采取直接替代法。
以往采用替代法的文献中,研究者多数用文化产业总资产[36],或文化产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7]来替代。
本文以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替代变量。
对于劳动变量,本文还是延续其他研究的方法,采用行业年末从业人员数来替代。
国内学者一般采用增加值来计算产业增加值。
《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并未直接公布产业增加值,但公布了传媒产业除生产税之外的劳动者报酬、折旧和营业利润三项数据。
考虑到生产税是按一定比例扣除的,对各个传媒产业小类的影响基本一致,因此,本文考虑用劳动者报酬、折旧、营业利润三项指标的总和对传媒产业增加值进行近似估计。
计算公式中的资本价格按照当年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来计算,若一年内利率有多次变化,则利率取其平均值。
劳动力价格水平的计算公式为“应付职工工资”与“年末从业人数”的比值,反映传媒购买劳动力所需的平均成本。
2.传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目前计算TFP的方法也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函数法(SFA)。
SFA对投入、产出、环境等变量的假定更为严格,函数关系式的精准度要求较高,这对于具有多维属性,且易受环境和个体行为影响的传媒产业来说并不合适。
DEA不需要要素收入数据,只需要投入与产出数据,而且不需要对生产前沿的可能生产函数进行先验假设,其估值更接近传媒产业的经济现实。
Malmquist指数模型不需要价格数据,而是通过分解指数方式来实现,运用该指数与DEA相结合的方法普遍应用于TFP测算。
选择费尔(Fare)等提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来计算传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38]。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认为,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TFP。
首先,要素市场扭曲会造成资源错配。
完善的市场机制会推动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由边际产出低的企业向边际产出高的企业转移,从而增加整个行业的边际产出,但扭曲的要素市场价格无法实现要素的有效配置而导致效率损失[8,10]。
其次,要素市场扭曲会影响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企业研发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29],以及企业的技术效率会推动一个国家的TFP上升[30],但要素市场扭曲会带来效率损失,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31],或者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导致技术进步缓慢[9]。
最后,要素市场扭曲会影响企业的规模收益。
如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会使企业实际规模收益小于潜在规模收益[32],中国的化工业和机械业存在要素扭曲导致规模效率受损的现实[3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媒产业也开始形成规模,并逐渐融入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体系之中,传媒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要素也构成要素市场体系的一部分。
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国有资本占有较大比例,民营资本进入成本大,这造成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要素价格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国有媒体资本因委托-代理风险、投资的非理性、预算软约束、为实现宣传目标而过多地行政干预等因素制约了传媒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的动力,抑制了传媒产业TFP增长。
民营媒体资本因市场进入壁垒较高,资本参与竞争程度低,融资约束强,政府补贴歧视等因素,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能力受到限制。
不管是国有媒体资本,还是民营媒体资本,资本要素价格的低估会降低落后媒体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许多应退出市场的媒体企业仍然存在生存空间,并有可能继续扩大规模,抑制整个传媒产业TFP增长。
资本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估,使得高效率的媒体企业缺乏扩大规模和创新的动力,同样难以拉动整个传媒产业的TFP。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1: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因政府宣传需要、地方保护主义及寻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媒产业的国有媒体企业的劳动力在媒体产业内部和区域间流动性较低,劳动力要素难以由边际产出低的媒体流向边际产出高的媒体。
民营媒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高,但媒体内不同部门,以及产品生产的各环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而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强势又迫使劳动力接受低工资水平,抑制了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意的积极性。
国有媒体的劳动力存在一定的裙带关系,并更多地倾向于政治资源,导致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
同时,当前国有媒体存在不对等的用人机制,造成许多内容生产部门的一线员工短期行为严重,拉低了TFP的增长。
由此,提出研究假设2:中国传媒产业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三、实证分析
(一)传媒产业要素市场扭曲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