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大余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赣州大余县联考2024届语文八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2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斡.(wó)旋锵.(jiāng)然戛.(jiá)然而止不知所错.(cuó)
B.追溯.(shù)拙.(zhuō)劣消.(xiāo)声匿迹怒不可遏.(è)
C.龟.(jūn)裂襁.(qiǎng)褓漫.(màn)不经心纷至沓.(tà)来
D.迁徙.(xí)驰骋.(chěng)名副.(fù)其实目炫.(xuàn)神迷
2.(2分)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水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实现“中国梦”“水城梦”。
B.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C.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D.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3.(2分)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A.寒噤.(jìn)蛮横.(hènɡ)
B.矗.立(chù)冗.杂(rǒnɡ)
C.凫.水(fú)瞭.望(liào)
D.晦.暗(huǐ)羁.绊(jī)
4.(2分)下列各项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有笑纳了。
B.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C.我因临时有事,不能光临贵校的家长会,深表歉意。
D.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5.(2分)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深夜,小强一人走在黑暗的巷子里,自言自语道:“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因一点事耽搁,我来晚了。
”张华一边擦汗一边对等候多时的朋友说:“还请见谅。
”
C.小马提醒小红:“过马路不要玩手机,太危险啦!”小红回应道:“多管闲事!”
D.公交车上小雪冲着身边的小伙子吼道:“不要再挤了,我都要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了。
”
6.(2分)下列语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排比)
B.他总是微笑起来,并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反复)
C.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拟人)
D.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借喻)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蜀氏遇晋饥,辈三五人挟木弓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
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
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遂之。
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
徐行市中,以问人曰:“此处何也?”人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
”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节选自《宋史•艺文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2)咸.来问讯
(3)便扶向.路
(4)密志.归路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一人见鹿人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
3.(甲)文中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甲乙两文虽然故事内容不同,但很多方面却有着共同特征,试找出甲乙两文故事的共同之处。
(至少三点)
8、(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9、(7分)诗、文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②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青青子佩,__________。
(《子衿》)
⑦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自己想从政而无人引荐,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高山流水
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
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③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④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逐,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⑤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⑥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⑦山,并没请谁来!
⑧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赶路的况味?
⑨寂寞赶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⑩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⑾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可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障碍,奔腾而去!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
⑿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⒀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⒁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
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 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情人的私语。
懂么?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⒂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
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懂。
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
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⒃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
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
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
山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
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⒄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⒅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⒆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⒇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峰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21)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1.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
2.根据②到⑥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⒁段中划线的句子。
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
4.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至少三点)
11、(15分)向上的风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
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
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有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
“有水呢,洗洗手。
”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
“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11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
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12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最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
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13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
14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进入月牙泉区城,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抉沙山上的黄沙。
”
15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然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16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
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
”请结合文章第②—⑦段,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
(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①段的理解。
5.在生活中,你肯定也会感受到这样“向上的风”,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你的感触。
(60字左右)
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
12、(5分)名著阅读。
青春胜利了。
伤寒没有能夺走他的生命。
他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
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他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
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
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
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他。
“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他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母亲吃惊地看了他一眼。
“你在那儿跟谁说话?”
“跟麻雀……它飞走了,真狡猾。
”他无力地笑了笑。
以上文字选自作家__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选文中的“他”是_______。
“他”是在________(名字)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
13、(5分)给下面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标题不超过25字)。
中国少年报2019年3月3日电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之前,委员通道率先开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对于青少年近视眼防控这一当前的紧要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宁利指出,“近视眼防控没有神医、也没有神器,必须是国家战略,全民行动。
”王宁利称我国近视眼的发生有三个特点:小、高、深。
小就是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幼儿园5岁、6岁的小孩就有近视眼了;高就是患病率居高不下;深就是深度在加深。
王宁利委员还分析称,防控近视的主战场应该在学龄前,小孩子在学龄前应该有100-150度的远视储备。
如果小孩子在幼儿园把这个远视储备都用完了,到了小学肯定会近视。
他表示,全社会应一起行动,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多项技术综合使用,多个部门一起发力,近视眼才能得到控制。
五、书写与作文(53分)
14、书写(3分)
15、作文(50分)
请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
1、C
【解题分析】
A.斡.旋(wò)、锵.然(qiāng)、不知所措.(cuò);
B. 追溯.(sù)、销.声匿迹;
D. 迁徙.(xǐ)、目眩神迷;
故选C。
2、D
【解题分析】
A.语序不当,“发扬”和“继承”调换位置;
B.成分残缺,把“由于”去掉;
C.句式杂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可以直接改成“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或“他们身上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故选D。
【题目点拨】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D
【解题分析】
D. 晦暗(huǐ)-(huì)。
故选D。
4、B
【解题分析】
A.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得体。
C.光临:意思是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
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不得体。
D.绵薄之力:泛指尽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努力去帮助别人。
是自谦词语,不能用于说他人。
故选B。
5、B
【解题分析】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指未能遇到贤明的君主,与“光线暗看不见人”语境不符;
C.小红的回应很不礼貌;
D.小雪的语气过于生硬,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故选B。
6、D
【解题分析】
“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是借喻。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7、1.(1)通“邀”,邀请(2)全,都(3)从前的,旧的(4)做标记
2.(1)渔人详细地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叹惋惜。
(2)一个人看见鹿从两座悬崖间钻入,仅容一人通过,随即去追赶它。
3.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和平安定;百姓生活和谐。
(意思对即可)
4.示例:都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都偶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之地;居住在绝境里的人都生活自足,且都不希望被外人打扰;发现者(渔人或猎人)都在回去的路上做了标记,待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要”:通“邀”,邀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为”“具”“才”“逐”等字词的翻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人见鹿人两崖间”这两句省略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从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等角度作答即可。
4.试题分析:比较阅读。
题干要求找出甲乙两文故事的共同之处。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从内容角度考虑:所写的都是与世隔绝的美好之地;生活自给自足且不希望被外人打扰;最后都无迹可寻。
从结构上讲:都是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一)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
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二)译文:无。
8、1.A
2.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解题分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作者虚构的,不是“实写之笔”。
故选A。
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预示着时间在推移变化,作者借助这些意象,既写出了时光的流逝,更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①窈窕淑女②天涯若比邻③潭影空人心④零落成泥碾作尘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⑥悠悠我思
⑦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解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窈窕”“庇”“楫”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0、1.概括主要内容;高山和流泉,暗合钟子期和俞伯牙弹琴遇知音的典故,揭示文本的主题,从高山和流泉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2.兴致勃勃无精打采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