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 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
得分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嘀咕/贬谪喑哑/黑暗灼灼其华/再三斟酌
B. 晕倒/ 晕车磨叽/ 磨坊解甲归田/浑身解数
C. 烘焙/家醅讴歌/ 怄气越俎代庖/百般阻挠
D. 纤绳/ 纤细星宿/一宿风尘仆仆/前仆后继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请修改下列病句。
(1)位于黄河岸边的著名景点《黄河母亲》整整30岁左右了,这件雕塑作品以其深远的立意和精湛的艺术水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2)1972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屠呦呦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
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
四、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①【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1608页)
②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
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互联网所改变的并非“阅读”本身。
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早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因而对于阅读,我们只有对“阅读”进行重新定义。
要将传统的阅读形态纸质阅读,比如图书、杂志和报纸等,走到影像内容、电子文本中来,要将基于互联网或电子设备的文字、影像、图片等内容都当成我们阅读的有机组成,那么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才会真正从认识上大大扩展,一切能阅读的渠道都必须要打开,这也是全民阅读推广的题中之义。
(1)探究材料二,写出你的结论。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写出互联网环境下“阅读”的含义。
(3)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你的生活中,阅读占有怎样的位置?是怎样一种体验?请用一段话表述,5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五、名著导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
任选一幅图,根据画面,完整地写出相关故事情节。
A.这天,镇元子出门访友,命清风、明月二仙童看守观院,并对他们说:“我有一故人,是东土大唐去西天取经的和尚,名唤唐三藏,今天如果来到,可摘两个人参果给他吃。
”说完飘然而去。
B.宋江感叹了一阵,便写成一首《西江月》词,他抬头见白粉墙上多有先人题咏,便向酒保借了笔砚,乘着酒兴,将词写在墙上。
5.冰心《繁星》中的小诗“冷静的心|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建立了更深微的世界”富有
哲理,请选择下列选项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其经历加以印证。
A.鲁滨逊 B.保尔•柯察金 C.贝多芬。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2)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诗中“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铭③,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④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⑤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②啜:喝③铭:茶的通称④仄:同“侧”,旁边。
⑤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有仙则名名:出名,著名。
B.谈笑有鸿儒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C.草色入帘青入:映入。
D.可以调素琴调:调节,调整。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语段(一)先说“斯是陋室”,后又说“何陋之有”,矛盾吗?为什么?
(4)上面两个语段都从______ 、______ 、日常生活三方面对居室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主人______ 。
八、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
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
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
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
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
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
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
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
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
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
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
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
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
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
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
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
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
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
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
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
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
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
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
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
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
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
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
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
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
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
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
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
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
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
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
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
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
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
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
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
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
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加点语句。
①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②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
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______ 。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比天赋更重要的
柯云路
①许多人问过我,创作需不需要天赋?这似乎是个不问自明的问题。
创作怎么可
能不需要天赋呢?也因此,我一向不鼓励年轻人以写作为职业,因为这碗饭的未知因素太多,不像掌握一门技术,至少能解决温饱。
但不少文学爱好者还是矢志不移地尝试写作,大多并不成功。
在接连被退稿之后,很多人不免自我怀疑起来,是不是根本没有写作的天赋?
②我想,世界上大概是有天赋这样的东西存在的。
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
天赋无疑是重要的因素。
但对天赋也要辩证地看,姚明童年时就显示出打篮球的天赋,若让他练体操,好像离他的天赋就比较远了,也不可能出什么成绩。
我们的体操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拿到过那么多金牌,但让他们去打篮球,弹跳力再好,首先个子就不行。
这就是要承认天赋。
③承认了天赋,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天赋。
姚明成为一个伟大的篮球运动员,除了
个子高以外,还有诸多综合因素,包括他聪明的头脑,从小能在同样是运动员的父母的正确指导之下勤奋地训练。
我看过一些资料,我们的体操运动员从娃娃时就起早贪黑,相当吃苦,金牌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是要靠勤奋才能得到的。
④那么,怎样看待天赋呢?
⑤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有没有天赋已经是个客观存在了。
或者有,或
者没有,或者多一点,或者少一点。
他适合做什么,是否有天赋,是由以往十几年的生活、社会环境、成长环境,包括文化教养,他受到的熏陶所铸造成的。
在这里,遗憾、后悔甚至无视自己的过去都是无济于事的。
首先应该承认自己的天赋现状,同时冷静地回答几个问题。
⑥第一,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和判断,分析一下自己的天赋现状。
如果你的天赋条件并不适合搞文学,而更适合于搞理论或技术,那么,你从事理论研究或技术研发无疑比文学创作对社会贡献更大,更能发挥你的优势。
人的才能各有不同,一个优秀的管理学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小说家。
而一个好的小说家却可能对管理完全是门外汉。
各个领域对天赋的要求是不同的。
硬逼着陈景润去写小说,无疑会扼杀一个数学天才。
⑦第二,假若你认定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天赋,并决定以此为职业的时候,应当分析自己的所长所短,并有意识地在文学努力中扬长补短。
比如一个人的视觉很敏感,他写的东西往往有画面感;而有的人听觉很差,他的作品就很少读到声音,看不到对声音的感觉和描写;还有的人听觉灵敏,但肤觉较差,他的文字往往缺乏对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描写。
这种种感觉也属于艺术天赋,要善于扬长补短,进行经常性的训练。
⑧第三,要善于在勤奋中把潜在的天赋调动起来。
人类的很多天赋是潜在存在的,当你不把它调动出来的时候,它和根本不存在是一样的。
很多年轻人有很敏锐的艺术感觉,但是没有把它调动起来,就认为它不存在,这就是错误的判断。
再者,人的才能也是越用越有,往往在勤奋中提升才能。
很多作家一开始写东西并没有显出多少才气,但是越写越精彩,艺术感觉也越来越敏锐。
这是在勤奋的写作过程中不断调动自己潜力的结果。
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想搞文学的人不要因为一两次失败就悲观,不要因为最初的作品显得不那么有才气而气馁。
初学写作时会有一些不顺利,包括别人的闲言碎语。
不要被吓倒,要相信自己是有潜在天赋的,要自觉而勤奋的努力把它调动起来。
⑩即使能客观分析自己的天赋现状,分析自己的所长所短,并且把潜在的天赋调动起来,离真正的文学创作、离一个优秀的作家还会有距离。
有一句格言,天赋就是勤奋。
搞文学的人的天赋是可以通过勤奋写作不断丰富和成长的。
(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该如何对待“天赋”?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哪一项最合适,为什么?
A.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
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
--英国学者贝尔纳
B.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
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
慢慢的,你自会走向成功。
不管别人是否比你更聪明、更伟大、成就更高。
只要你尽量发挥你自己的
天赋专长,勤奋去做,你自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
九、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0分)
10.题目:一声问候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11.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
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A嘀咕(dí),贬谪(biǎn);喑哑(yīn),黑暗(àn);灼灼其华(zhuó),斟酌(zhuó),故此项不合要求;
B晕倒(yūn),晕车(yùn);磨叽(mò)磨坊(mò),读音相同;解甲归田(jiě),浑
身解数(xiè);故此项不合要求.
C烘焙(bèi),家醅(pēi);讴歌(ōu),怄气(òu);越俎代庖(zǔ),百般阻挠(zǔ),
故此项不合要求.
D纤绳(qiàn),纤细(xiān);星宿(xiù),一宿(xiǔ);风尘仆仆(pú),前仆后继
(pū).
故此题选D.
本题考查字音,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形近字,解答时要根据仔细辨析,认真作答.
做好本题需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1.【答案】(1)前后矛盾,“整整”与“左右”矛盾,删除“左右”;
(2)成分残缺,“拉开”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协作”后加上“的序幕”.
答案:
(1)删除“左右”
(2)在“协作”后加上“的序幕”
【解析】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
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修改病句不仅要求发现问题,更要求作出相应的修改.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
的练习中,尤其是在选择题时,不能满足于找出病因,而且要进行修改,多加
练习.
1.【答案】(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提取,阅读材料二,这则材料展示了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历年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是增长的趋势;还展现了第十三次全国
国民阅读调查中各类出版物阅读量对比,通过数据可以发现规律,并且概括解答.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互联网环境下阅读的特点的把握,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根据“阅
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不同的目的”“要将传
统的阅读形态纸质阅读,比如图书、杂志和报纸等,走到影像内容、电子文本中来,要
将基于互联网或电子设备的文字、影像、图片等内容都当成我们阅读的有机组成”,可
以提取关键词语,用“阅读是…”的句式整理即可.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结合阅读经历谈谈阅读体验,用比喻、排比、拟人修
辞更加容易,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国民报纸、期刊阅读量比明显减少,图书、电子书阅读量稍有增长.(2分)
(2)阅读是根据不同目的,通过纸质、互联网、电子设备阅读文字、影像、图片,并
从中获取信息的主动过程.(2分)
(3)符合题意即可,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修辞1分.(4分)
【解析】
这几则材料向我们展示了阅读的特点,阅读的发展趋势,各类阅读量的变化
以及互联网时代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发出号召.
解答图表题,需要注意横向纵向进行比较,提取的信息或得到的结论中不要
出现具体的数据.
1.【答案】图B 反映的是《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讲的是宋江宋江独自在浔阳楼饮酒,不觉已醉,蓦然想到:我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纹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酒后留名,留下祸患,后被黄文炳发现告于蔡九知府处,蔡下令捉拿宋江,被下一死囚牢中,后幸得梁山好汉相救,同上梁山,后位至头领.
图B:
宋江独自在浔阳楼饮酒,不觉已醉,蓦然想到:我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纹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酒后留名,留下祸患,后被黄文炳发现告于蔡九知府处,蔡下令捉拿宋江,被下一死囚牢中,后幸得梁山好汉相救,同上梁山,后位至头领.
【解析】
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关
健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解答此题需对有关名著的故事情节熟悉.
1.【答案】本题要结合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平时阅读这些名著时要注意一些细节,对内容把握要准确.对应这首小诗中所写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搜寻自己读过的这几部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选取自己熟悉的人物,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符合小诗的哲理.
答案:
示例1:鲁滨逊因航海失事漂流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他孤身一人,不断安慰自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孤独和无助,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自己建屋、打猎、种植、做陶器…,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
示例2:保尔•柯察金参加革命,忍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战场上,他冲锋
陷阵、勇往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修建铁路;与吞噬生命的病魔搏斗,在瘫痪和失明
的情况下创作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成为受人爱戴和崇敬的钢铁战士.
示例3:贝多芬,常年受耳病的折磨直至耳聋,又经受爱情破灭、社会排斥、经济困窘、亲友离世等苦难,他离群索居,但他接受现实,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与苦难搏斗,创作音乐作品,创造出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具体情节掌握的程度,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如果在考试中,不能一下子
找出答案,要静下心来,结合自己掌握的名著内容,认真揣摩,就一定会得出
答案.
1.【答案】(1)巴山之夜,绵绵秋雨,长满秋池,诗人在这样的夜晚孤独的思念着家人,尽显孤独凄凉之情。
(2)两个“期”毫无重复之感,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羁旅难归的苦闷;两个“巴山
夜雨”则一写实,一想象,形成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答案:(1)黑夜迷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2
分)
(2)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
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2分)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
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
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
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
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
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
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
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诗歌重复出现的“期”和“巴山夜雨”,”期“的作用较易理解。
而”巴山夜雨“四个
字本身就极富美感,可从虚、实角度着眼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