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百度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同一台显微镜,采用不同的物镜和目镜组合观察同一血液涂片,出现图中甲、乙两个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目镜一样,图甲的物镜比图乙的物镜短
B.如果物镜一样,图乙的目镜比图甲的目镜长
C.若使用相同的光照、反光镜和光圈,则乙视野更亮
D.甲观察的范围比乙观察的范围小,看到的细胞多
2.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个现象说明影响蝉的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空气D.水
3.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A.风调雨顺时瓜果获得大丰收B.沙漠中的仙人掌其叶变成刺状
C.夏天温度升高霉菌繁殖速度加快D.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4.“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连叶荷田田”,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主要是受了()的影响,所以在异地引进作物品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A.温度、水分B.水分、日照C.光照、温度D.温度、土壤
5.下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完全相同
B.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
C.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D.植物细胞分裂时,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而持续生长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多细胞生物体内有很多体细胞,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D.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细胞减半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五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草一►食草昆虫一►青蛙一►蛇
C.该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如果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8.下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组成成分关系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B.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
C.丁一甲表示捕食关系D.图中有1条食物链
9.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数量最少的是鹰B.图中有4条食物链
C.昆虫和杂食性鸟既是竞争关系也是捕食关系D.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绿色植物
10.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部分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从表中数据分析,导致①组的小麦种子不能萌发的主要因素是()
装置小麦种子数实验条件实验结果
①100粒潮湿,4℃0粒萌发
②100粒潮湿,25℃96粒萌发
A.光照B.温度C.水分D.氧气
11.在“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如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变量是种子发芽率B.本实验必须设计成对照实验
C.必须用较多粒种子进行实验D.可利用表格统计种子发芽率
12.“海带炖排骨”和“紫菜蛋花汤”是人们喜爱的佳肴,海带和紫菜都属于()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13.下列选项中,植物类群及其特征错误的是()
选项植物类群主要特征
A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假根)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繁殖
D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种子繁殖
A.A B.B C.C D.D
14.小华将一些胡萝卜汁添加到草履虫培养液中,几分钟后,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草履虫体内的某结构被染成了橙黄色,这种结构最可能是()
A.食物泡B.液泡C.细胞核D.伸缩泡
15.如图所示,分别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
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粒食盐,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移动情况是()
A.左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右侧移动B.右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左侧移动
C.两侧培养液中草履虫不向另一侧移动D.两侧培养液中草履虫随机移动
16.如图是细胞系列生理活动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Ⅰ→Ⅲ表示细胞分裂
B.Ⅳ表示细胞分化
C.①②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各不相同
D.在I→Ⅳ,细胞需要营养物质
17.如图是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
..的是()
A.过程①表示细胞分裂B.过程①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C.过程②表示细胞分化D.过程②的结果形成了组织
18.下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正确的操作顺序()
A.abcdefg B.gfedcba C.bdcaegf D.bcdafeg
19.图1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图2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周围的光线比较暗时,可以转动⑦选用平面镜
B.图2视野中细胞核染色最深,细胞质被染成淡黄色
C.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时所用的液体为清水
D.观察时,上升镜筒的过程中眼睛需注视②物镜
20.为了研究生物细胞的结构特点,王蔚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绘制了相关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装片时,为了防止产生气泡和细胞失水,应在载玻片中央滴生理盐水
B.若想将乙视野中的细胞结构缩小,应选择丙中的镜头①④组合
C.如要把乙图中的b放大,小明同学操作是移动玻片→转转换器换高倍物镜→换大光圈和凹面反光镜
D.若想将甲视野中的细胞a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右下方移动
21.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顺序是()
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②将材料在载玻片液滴中展平③取材料④在载玻片上滴一清水⑤盖盖玻片
A.①④②③⑤ B.②④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①④③②⑤
22.下列实验中,碘液的用途与其它三项不一样的是()
A.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B.探究种子储存的营养成分
C.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D.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有机物
23.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这一实验步骤的目的是()A.分解叶片内原有的淀粉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
C.使酒精进入叶片中D.使淀粉溶解到水中
24.某同学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菠菜叶横切面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1]是下表皮,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B.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图中的[4]气孔
C.图中[3]是叶肉
D.气孔的开闭由[5]保卫细胞控制
25.如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是叶脉
B.图中②是下表皮
C.图中③是叶肉
D.植物蒸腾作用“门户”是图中的④气孔
26.下列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A.油松B.苹果C.云杉D.侧柏
27.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带依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无机盐的量是相同的
C.玉米的茎中没有形成层,不能无限长粗
D.杨树比蕨菜更适于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输导组织发达
28.在观察植物、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要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液体分别_____、_____,目的是_____。
(2)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补充完整:取镜安放→_____→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3)显微镜现安装有10×和40×两个物镜,观察时,首先应选择其中_____的物镜进行观察。
(4)正确地盖盖玻片是成功制作临时装片的关键。
如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_____。
(5)如果视野中有污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排查:首先移动_____,若污点不动再转动_____,如果污点还不动,说明污点一定在_____上。
29.图示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2与4为两种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为氧气B.4为二氧化碳
C.A为叶绿体D.3为有机物
30.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图中表示二氧化碳是
A.①B.②C.③D.④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共有 _____条食物链。
其中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___,兔、狐等属于_________,还有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真菌属于_______。
(3)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数量最少的是________。
(4)如果狐、鹰等肉食动物被大量捕杀,兔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
32.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其中制造的__________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类被大量捕杀后,虫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
(4)为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
这些农药还可以随着雨水进入水体,再进入虫鸟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不同生物体内农药的积累量,会发现鸟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______(填“高于”或“低于”)虫。
说明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时,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__________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33.如图1是桃花的结构模式图,图2是桃的果实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花和果实都属于______。
(2)花的雌蕊由____、花柱、___构成。
④和⑤构成___。
(3)图1中的③发育成图2中的____,我们食用的“桃肉”是由子房壁发育成的____,图2中的⑥是由图1中的
_____发育而来。
34.下面是某研究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是否有影响”的实验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作出假设的依据: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
(2)制定计划:
a.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一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一组_______实验,变量是______。
b.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止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c.汇总发现: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少,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多。
(3)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_潮湿的环境中。
(4)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减小误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以及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观图可知: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解答即可。
【详解】
A.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如果目镜一样,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图甲的物镜比图乙的物镜短,故A正确;
B.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如果物镜一样,图乙的目镜比图甲的目镜短,故B错误;
C.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亮度越暗,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所以若使用相同的光照、反光镜和通光孔,则乙视野亮更暗,故C错误;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乙放大的倍数大于甲放大的倍数,甲的视野比乙的视野大,乙视野中比甲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少,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头长短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A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学科网考点定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名师点睛】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B
【详解】
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因此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4.C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
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这种差别主要是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C正确。
5.A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
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
A.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细胞壁,故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不完全相同,A错误。
B.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B正确。
C.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C正确。
D.植物细胞分裂时,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D正确。
故选A。
6.B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
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详解】
A.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受吸收营养面积的影响,不能无限制的生长,A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B正确。
C.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目保持一定;如正常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染色体是12对,因此,不同种类的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不同的,同种生物体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C错误。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错误。
故选B。
7.D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兔→鹰,A错误;根据选项A的解答可知: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B错误;有些生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C错误;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短时间内,青蛙会因天敌数量减少而数量会增加,D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书写等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考试命题的热点。
8.C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
所以,图中甲是生产者,丙和乙是消费者;丁能分解甲、乙、丙的遗体遗物,属于分解者。
因此,ABD三项都正确。
C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9.D
A.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数量也就越少。
鹰是最高级消费者,所以数量最少,A正确。
B.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
图中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食草籽的鸟→鹰,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杂食性鸟→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共4条, B正确。
C.杂食性鸟捕食昆虫,杂食性鸟和昆虫都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杂食性鸟和昆虫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D错误。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0.B
【分析】
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是指种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并且已过休眠期,环境条件是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充足的水分。
【详解】
由题可知①装置和②装置唯一的变量是温度,因此能作为对照实验,可以探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适宜的温度,①装置中的种子由于温度较低,不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故不萌发。
B符合题意。
【点睛】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分清对照组与实验组。
11.A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A、此题主要是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此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酸雨,即水分中是否含有酸性物质,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A错误;
B、为了增强说服力,必须设置对照试验,B正确;
C、种子数量少会有偶然性,应用多粒种子进行实验,C正确;
D、为了便于比较发芽率,可以设计成表格来统计发芽率,D正确。
故选A。
【点睛】
注意:设置对照实验时,变量只有一个,设置的变量即为我们所要探究的条件。
12.A
【分析】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
【详解】
海带、紫菜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属于藻类植物,A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常见的藻类植物。
13.C
【分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详解】
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正确;
B、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有假根,体内无输导组织,B正确;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有输导组织,但不能产生种子,靠孢子产生后代,C错误;
D、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种子繁殖,D正确。
故选C。
【点睛】
关键是熟练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4.A
【分析】
草履虫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详解】
草履虫身体表面的表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里运动,草履虫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而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食物被慢慢消化吸收。
小华将一些胡萝卜汁添加到草履虫培养液中,几分钟后,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食物泡被染成了橙黄色,这是因为胡萝卜汁被草履虫取食的缘故。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理解掌握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B
【分析】
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增强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详解】
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害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中去,因此右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左侧移动。
故B符合题意。
【点睛】
草履虫对外界的有利或有害刺激都能够产生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16.C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化就是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如保护、营养、输导等功能,形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
【详解】
AB.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的了不同的组织,如图Ⅰ→Ⅲ为细胞的分裂,Ⅳ为细胞的分化,AB正确。
C.细胞分化形成的新的细胞和原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C错误。
D.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中,细胞需要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C。
17.B
【分析】
由图可知①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②过程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详解】
A.①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A正确。
B.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