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社会功能的转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社会功能的转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戏曲出现了“危机”。

为克服危机,人们做出许多努力,但很长时间戏曲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对戏曲社会功能的转化还没有明确的、自觉的认识。

只有明确了今天戏曲的社会功能应有怎样的转化,给戏曲以正确的定位,才能使戏曲摆脱困境,走人坦途。

戏曲是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它主要的社会功能是大众的娱乐手段。

从瓦舍勾栏、草台庙会,到厅堂宴乐、城市剧场,戏曲满足了不同阶层观众的需要。

因创作者和观众群的不同,戏曲也可分为偏雅和偏俗的两种倾向,但许多戏剧家都提倡“雅俗共赏”。

戏曲在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和认识的功能。

但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

从古代到近代,许多有责任感的文化人提出戏曲要担起“高台教化”的责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独秀等人更特别强调戏曲在教育国民中的重要性。

梁启超认为欧洲各国变法得力于“小说”(他当时把中国戏曲也归于小说一类),因此赞成英国某名士的话:“小说为国民之魂。

”独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易俗社把通过戏曲进行“移风易俗”作为自己的任务,但这些还只是少数人的主和个别团体的努力,从整个社会说,还是把戏曲作为娱乐工具,让戏曲承担教育功能的主到了解放区和新中国建立后才真正全面得到实现。

解放区和新中国建立后,戏曲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根本转变。

经过“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改革,戏曲演员成为人民艺术家,戏曲剧目都要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至少必须是“无害”的,而剧团也成为与机关学校一样的事业单位。

其娱乐的性质则退居次要地位。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转变过程。

东北解放区建立后,政府还延续以前的做法,向剧团征收“娱乐捐”。

老艺术家塞克回忆说:“1947年夏间,我从回到了,在东北文联做常委,同时担任戏剧工作委员会主任。

那时在道外京剧院导演了一个新编的历史京剧叫《始皇》。

那时戏剧的捐税很重,叫‘娱乐捐’。

我就给富春写信提意见,‘娱乐捐’这么重是不合理的,现在演戏演的是人民的戏,这里面有思想,你们不能像对待旧社会的那种演出,这哪里是娱乐呢?戏剧是我们的战斗武器,今天是共产党领导的,那么还能当作旧社会的娱乐品来对待吗?富春看了信后,说:‘这个意见提得很好,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个问题呢!’事后做了调整和改变。


过于强调戏曲的教育作用,强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对
戏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主要是忽视了艺术和戏曲的特性,忽视了艺术和戏曲发挥作用的特殊途径,忽视了艺术自身的规律,没有看到广大观众对艺术作品要求的多样性。

这一点近几年人们已有了比较多的论述。

但是历史地看,我们也不应抹杀这一转变对戏曲发展的积极的影响。

正是这一转变才扭转了千百年来轻视戏曲、轻视戏曲演员的观念,使戏曲艺术成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许多名演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的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都在戏曲艺术中得到更自觉的体现。

那时的社会风气,群众是愿意在戏曲中得到思想的启迪的,所以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戏曲所发挥的作用与社会的要相适应的。

改革开放后,戏曲从被“四人帮”的摧残的困境中复,有一个短暂的繁荣期,但随后就走向低迷。

这是因为戏曲原有的两种社会功能这时都在减退。

由于“文革”时期把文艺为政治服务推向了极端,“极左”的政治和“假大空”的文风为群众所厌恶,因此这一时期文艺的“教育”作用为群众所抵触。

再后,人们认识到,即使戏曲需要承载必需的思想容,也不能把它和宣传等同起来。

不能让戏曲直接地、简单地承担教育任务。

因此它几十年来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在减退;另一方面,它千百年来满足群众娱乐因而独占舞台的地位也风光不再。

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流行艺术、外来艺术风风火火,戏曲在与它们的竞争中处于无力的地位。

所以它的
娱乐功能也在减退。

戏曲的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

为了应对危机,求得生存,戏曲的从业者做出了种种努力。

有的想重新扬它的教育功能,及时编演新的英雄模人物,或者编演宣传某个行业的“定向戏”,靠政府发文件,或者靠某行业包场,也可以完成一定场次的任务。

其中有些作品由于创作者深入了生活。

也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甚至也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但从整体上说,这种做法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与这一时期多数观众的要求不一致,所以无法挽回戏曲危机的局面。

另一种做法就是所谓适应市场。

观众需要什么就演什么,观众希望怎样改就怎样改。

于是本剧种的演唱成了搭配,戏曲剧团成了二三流的歌舞团。

什么场合只要给钱就演,祭祖、哭丧、打地摊,形同乞讨,艺术的尊严、艺术家的尊严都丧失殆尽。

有些大的戏曲院团,则走另一个极端。

他们搞大制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卖高票价,上千元一票。

他们宣传自己是高雅艺术,是高级艺术,但却把普通观众拒之门外。

这样的一些演出也许一时可以赚一点钱,但戏曲的本体却随之削弱。

这些“改革”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找到新时期戏曲功能的正确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戏曲应该发挥怎样的社会功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对这一问题逐渐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如果只从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考虑,戏曲大可任其自生自灭。

因为可以发挥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艺术形式和传媒手段今天有许许多多种,何必费神费力地去弄那戏曲?但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却必须对戏曲给予特别的重视。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中国的申报将昆曲列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昆曲的文化价值。

如果说戏曲存在“危机”,那么昆曲的危机是最严重的,如果说戏曲都必须通过走市场以寻求生路,那么昆曲肯定是死路一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前,文化部也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昆曲的政策措施,但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而在被列入代表作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昆曲的处境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之后,中国政府启动了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

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其中传统戏剧92项。

第二批名录项目也即将公布。

并且实行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的机制。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戏曲民族文化的性质被彰显出来。

这就是说,戏曲在今天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是流行文化和外国文化所无法取代的。

对此,有的同志想不通。

他们说,话剧是现代的先进的艺术,为什么不谈保护?却要去保护那旧的、落后的戏曲艺术?他们不明白,一种民族的文化是需要经过历史的冲刷积
淀下来才能体现深厚的民族精神。

戏曲也曾是流行文化。

包括昆曲,也有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收拾起”为《千忠戮?惨睹》[倾杯玉芙蓉]首句,“不提防”为《长生殿?弹词》[一枝花]首句)的红火。

当时人们只把它当成娱乐手段,对其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已不像当年那样红火了,但它的文化价值却突显出来。

文化是一种深层的东西,是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多种表现手段的交融。

戏曲由于其历史悠久,又一直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它是民族文化交融凝聚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有力体现者。

比如一个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听到家乡戏曲的曲调,而不管听没听清楚其容是什么,都会感到亲切,甚至激动不已。

这并非只是形式在起作用,因为戏曲的曲调中就包涵着深厚的感情容――乡情。

新加坡报纸的一篇文章评论中国民工过年返乡潮时说:“这个庞大的群体同样默默地承载着千年古老文明,无怨无悔地迎风踏雪前行。

他们可能并不理会文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什么‘价值观’,但对回家过年却是如此地执着,如此地义无反顾。

原来,他们才是传统价值观的真正坚守者和执行者。

”“真正的文化其实就蕴藏在似没有文化、但却脚踏实地走着自己道路的平凡人群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有和节日观念相同的地方,它是深深扎根在广大群众的心里和感情中的。

戏曲在流传,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
古老的传统文化便随之流传。

这一点是许多新兴的艺术形式无法与它相比的。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今天,戏曲艺术应该自觉地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从创作的角度说,要努力创造发掘富有文化意蕴的容和形式,并且力求二者的统一;从批评的角度说,应以文化是否深厚,创作中是否重视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否把保护和创新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作为衡量作品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也应该站到这样的高度来制定戏曲的政策,把它和歌厅舞厅等娱乐业区别开来,与其他文化产业区别开来。

在戏曲的各种功能中今天最重要的是发挥其文化功能。

认识到这一点,戏曲就能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戏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戏曲给以应有的重视,让它承担应该承担的任务。

重视和着重发挥戏曲的这一功能就能使戏曲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健康发展。

如何使传统戏剧完成好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一一历史任务,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如前所说,文化是一种容和形式统一的东西。

所以让戏曲发挥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就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体现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容。

所以首先必须全面
地辩证地认识它的功能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使它彰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

我们强调发挥戏曲的文化功能,但不是说戏曲只有这一种功能,它的文化功能也不能与其他功能截然分开。

在它主要承担娱乐功能的时候,有识之士也强调高台教化,只有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的作品才能长期流传。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教育作用的时候,高明的领导人也强调“寓教于乐”,只有能给人以娱乐的作品才可能发挥出教育作用。

今天强调它的文化作用,也必须与它的娱乐作用和教育作用结合起来。

娱乐性是它的本体功能,教育作用是社会对它的合理的要求,文化是它的涵。

只有借助娱乐性和教育作用,它的文化涵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绝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功能就摆起“文化”的架子,排斥娱乐性,拒绝承担传达思想意义的任务。

那样又可能使戏曲整体走上当年昆曲衰落的老路。

这是第一点。

第二,今天的民族文化不是处于封闭的状态中,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处于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的大潮中。

保护民族文化当然要强调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但绝不是逆创新的潮流而动,而是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书记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这是整个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戏曲工
作的指导方针。

贯彻这一方针,需要更努力地学习传统,需要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有开阔的眼界。

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避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

要辩证地区分精华与糟粕,解决好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挖掘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它放出新的光彩,另一方面又能创造出既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使戏曲艺术发挥出文化的功能。

戏曲艺术自身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