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蒲松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技蒲松龄教案
【篇一:口技教学设计(白美万)】
七下《口技》教学设计(白美万)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
二、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
二、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
教学难点
一、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
二、文中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引入:
引入一:视频引入
[构想]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
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
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
引入二:
[构想]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
含义。
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
3、看
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
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技
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
由此,导入课文。
引入三:
[构相]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
种鸟的叫声?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3、
生作摹仿表演。
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
义及其简介:
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
秋战国时期。
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
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
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
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
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
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
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
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
口技至今仍流行。
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
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
但“口戏”已渐消亡,因
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
备所代替。
教与学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
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
[课件演示]
(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
3.订正谬误之处
4.全班齐读
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
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
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
[课件显示]
①善:擅长②者:……的人③而己:罢了④哗:大声说话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⑥稍稍:渐渐⑦以为:认为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
人⑨色:脸色⑩走:跑
(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
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
5.
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本文描写了一次
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
)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
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
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②一家人醒而梦。
⑧火
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
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
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
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
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
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
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
出现。
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4.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
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
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
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
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
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
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
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
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
腻生动。
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
一个小高潮。
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
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
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
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
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
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
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
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
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
了自持能力。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
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一边整理,一边显示下列提纲:
[课件演示]
声响场景听众反应
(2)(2)
施屏
表演前一……而已满坐寂然
(1)(少顷)抚尺一下
(3)逐行显示(4)
口睡犬吠、欠伸、呓语伸颈、侧目
醒(既而)醒、啼、抚、乳、呜、絮微笑、默叹
入(当是时)
睡(一时)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5)(6)(逐行显示)(7)(逐行显示)
(8)(9)善
表演中(14)
(1)深(忽)呼哭变色离席
技夜(俄而)百千……声奋袖出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火不能指其一端两股战战
警不能名其一处几欲先走
(5)
(10)逐行显示(10)逐行显示
(忽然)抚尺一下
撤屏群响毕绝
表演后一……而已
(1)(12)(13)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15)(15)
首尾呼应
(16)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
“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
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
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
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
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课件]播放《百鸟朝凤》选段,
要求:学生用文字将自己听到的乐曲描绘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2、[课件]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片断,
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字数300字左右。
a级(见课后练习)
b级: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芒山盗
宣和①间,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
一吮母乳,死且无憾。
”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
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选自明?陈继儒《读书镜》)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
②芒山:山名,在河南砀山北。
③诀:永别。
④检:约束,制止。
⑤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愿如儿时一吮母乳音:义:
②盗因告刑者曰音:义:
③以至不检音:义:
④夫语“教子婴孩” 音: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芒山有盗临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a b
盗一菜一薪母与之乳
吾母见而喜之母亲与之诀
c d
故恨杀之母与之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答:
c级: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口技
清?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
有问病者,女
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晚洁斗室,闭置其中。
众绕门窗,倾
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
”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
”三人絮语间杂,刺
刺不休。
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
身如百
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
【篇二:口技蒲松龄】
蒲松龄《口技》的学习 (2007-12-29 16:53:00)
原文
口技
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
有问病者,女
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晚洁斗室,闭置其中。
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
”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
”三人絮语间杂,刺
刺不休。
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
身如百
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
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
”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
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
许时始至。
阿姑行且缓。
”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即闻女子问病。
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
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
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
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
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
九姑之声清以越,
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
之了了可辨。
群讶以为真神。
而试其方亦不甚效。
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
术耳。
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
近窥之,则
见一少年曼声度曲。
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
铿铿,与弦索无异。
”亦口技之苗裔也。
词解
口技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同“又”)四五,携(携带)一药囊(一
种可背在身上装东西的口袋),售(出售、买)其医(医术)。
有
问(询问)病者,女不能自(自己)为(做,这里指写、开)方
(药方)[为方:开药方],俟(等待)暮(傍晚)夜(晚上)[暮夜:天黑]问诸(兼词,相当于“之于”)神。
晚洁(使??洁净)斗室[斗室:很小的房间],闭(关)置(放)其(它,代指斗室)中。
众(众人)绕(围绕)门窗,倾(侧)耳寂(静、安静)听[寂听:静静地听];但(只)窃窃[窃窃:私下里小
声交谈]语(说话),莫(不)敢咳。
内外动(响动)息(声息)俱(都)冥(深沉,这里指宁静、无声)。
至(到)夜许(大约,表示约摸估计),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
姑来耶(吗)?”一女子答云:“来矣。
”又曰:“腊梅从(跟随、随从)九姑耶?”似(好像)一婢答云(说):“来矣。
”三人絮语[絮语:连续不断地说话]间(夹杂)杂(夹杂),刺刺[刺刺:不停地说话的
样子]不休(停止)。
俄(即“俄而”)闻(听)帘钩复(又、再)动(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乱言:说话杂乱没次序]曰:
“春梅亦抱小郎(儿子)子[小郎子:小男孩]来耶?”一女曰:“拗
(固执)哥子[哥子:小哥哥]!呜呜[呜呜:指吵闹声]不睡,定要从
娘子[婢女对主人家的妻子称呼]来。
身如百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
相当于三十斤)[百钧:形容重量很重]重,负(背、背负)累煞(表
示极度的后缀词)人!”旋(立即、马上)闻女子殷(殷切)勤(勤快)声,九姑问讯(信息)声,六姑寒暄[寒暄:礼节上的问寒问暖]声,二婢慰劳[慰劳:慰问]声,小儿喜(同“嬉”,嬉戏)笑声,一齐
嘈(杂乱)杂(杂乱)[嘈杂:杂乱、喧闹]。
即(就、立刻)闻女子
笑曰:“小郎君亦大好(喜欢)耍(玩耍),远(路远)迢迢[迢迢:
指路途遥远]抱猫儿来。
”既而[既而:不久]声渐疏(稀疏、疏落),
帘又响,满室俱(都)哗(吵闹、喧哗),曰:“四姑来何(为什么)迟也?”有一小女子细(轻)声答曰:“路(路程)有千里且(并且)溢(原指水满而漫出来,这里指多出),与阿姑走尔许[尔许:即“如许”,意为“这么久”]时[时间]始(才)至。
阿姑行(走)且(又)缓(慢、缓慢)。
”遂各各[各各:各个]道(说)温凉[道温凉:指礼节
上的问凉问暖,同寒暄]声,并(加上)移坐(同“座”,座位,这里
指凳椅)声,唤(叫)添(添加)坐(同“座”,座位,这里指凳椅)声,参差[参差:不齐]并(一起)作(响),喧(喧闹)繁(繁杂)
满(充满)室,食(吃)顷[食顷:吃顿饭的功夫]始(才)定(安定、停歇、停止)。
即(就)闻女子问(询问)病。
九姑以为[认为]宜(应该)得(用)参{人参},六姑以为宜得芪{黄芪},四姑以为宜得术{白术}。
参(参与)酌(斟酌)[参酌:商量]移时[移时:一会儿],即闻九姑唤(叫)笔砚。
无何[无何:不久],折
纸戢戢[戢戢:拟声词,指裁纸的声音。
下文的叠音词都是不同的拟
声词]然(??的样子),拔笔掷(丢、扔)帽(笔套)丁丁然,磨墨
隆隆然;既而[既而:不久]投(丢、扔)笔触(碰)几(桌子),震
震作(发出)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顷之:一会儿],女子
推帘,呼病者授(给)药并(和)方(药方)。
反(同“返”,返回)身入室,即(就)闻三姑作(说)别[作别:告别],三婢作别,小儿
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一时:同一时候]并(一起)起(响起)。
九姑之(的)声清(清脆)以(连词,不译)越(响亮),六姑之
声缓(缓慢)以苍(苍老),四姑之声娇(娇嫩)以婉(婉转),
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形态)响(声响),听之了了[了了:清楚]
可辨(分辨)。
群(大家、众人)讶(惊讶)以为真(真的)神。
而试(试用)其
方亦不甚效(有效)。
此即(就)所谓(说)口技,特(只不过)
借(借助)之以(连词,来)售其术(医术)耳(罢了)。
然(但)亦奇(稀奇)矣!
昔(以前)王心逸尝(曾经)言(说):“在都(京城)偶(偶然)
过(经过)市(集市)廛(古代指一户人家占有的房地)[市廛:商
铺集中地],闻弦歌
[弦歌:合着琴声而歌唱]声,观者如(像)堵(墙)。
近(走近)窥(从缝隙中看)之,则(就)见一少年曼(长)声[曼声:拖长声音]
度曲[度曲:依曲调而歌]。
并无乐器,唯(只)以(用)一指捺(揿、按)颊(脸颊)际(边),且捺且[且??且??:一边??一边??]讴
(唱歌),听之铿铿[铿铿:声音响亮],与弦索[弦索:弹琴弦]无异(不同)。
”亦口技之苗裔[苗裔:后代]也。
译文
口技
村子里来了一位女子,年纪二十四五岁,携带着一个装药的背囊,
出售她的医术。
(遇到)有问病的人,女子(说)不能自己开药方,等到天黑向神仙问药方。
晚上,(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干净,把自己关闭在里面。
众人围
绕门窗,侧耳静静听。
(外面)只有私下小声说话,(都)不敢咳嗽。
(房间)里外响动的声息都安静了。
【篇三:口技蒲松龄】
口技
蒲松龄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
携一药囊,售其医。
有问病者,女
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晚洁①斗室,闭置其中。
众绕门窗,
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
”又曰:“腊梅从九姑
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
”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②。
俄闻帘
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③!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
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
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
笑声,猫子声一齐嘈杂。
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
抱猫儿来。
”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④,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隘⑤,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
阿姑行且缓。
”遂各道温凉⑥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
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即闻女子问病。
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
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
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
无何,折
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
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
九姑之声清以越⑦,六姑之声缓以苍⑧,四姑之声娇以婉⑨,以及
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⑩。
群讶以为真神。
而试其方亦不甚效。
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